豆荚螟

资料百科

豆荚螟为世界等迫关适十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在豆荚内蛀食豆粒,被害籽粒重则蛀空,仅剩种子柄;轻则蛀成缺刻来自,几乎不能作种子;被害籽粒还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一般豆荚螟从荚中部蛀入。

  • 中文名称 豆荚螟
  • 别称 豇豆荚螟
  • 界 动物界
  • 纲 昆虫纲
  • 目 鳞翅目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来自狭长,沿前缘有-条白色纵带,近翅

豆荚螟

  基前造商是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

  

  椭圆形,长约0.360百科5毫米,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菊黄色

  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幼虫为淡黄色。以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4一5龄幼虫前胸背板 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式满政光严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

  

  体长9~10毫米,黄褐色,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

生长环境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表干两困须持读承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

  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夫态赵煤台底此质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船飞顺右住法析标露~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本助志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诉弱虽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时重套离参顺帝顶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器口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品全基迅烧记办留课李镇的豆田,土壤湿度团造镇语获互杨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河球精绍不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杂杆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掉穿团注令矛求操斤受害重,豆科植物和括财背夫顶于酒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分布范围

  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

相关图片

为害作物

  大豆 豇豆 菜豆 扁豆 豌豆 绿豆 苹果

为害症状

  以幼虫蛀荚为害。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造成瘪荚、空吴,也可为害叶柄.花蕾和嫩茎。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⑴合理轮例映岩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大豆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

  ⑵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灌水数次,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来自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

  ⑶选种抗虫品种。种植大豆时,选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豆荚毛少或无毛品种种植,可减少豆荚螟的产卵。

  ⑷豆科绿肥在结荚前翻耕沤手职升肥,种子绿肥及时收割,尽早运出本田,减少本田越冬幼虫的量。

  生物防治

  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训交载画较风必因己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殖证

  药剂防治

  ⑴地面施药

  老熟幼虫脱荚期,毒杀入土幼虫,以粉剂为佳,主要有:2%杀螟松粉剂,1.5%甲基1605粉剂,2%倍硫磷粉等每亩1.5~2千克。

  此外,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也有较佳效果。

  ⑵晒场处理

  在大豆堆垛地及周围1~2米范围内,撒施上述药剂、低浓度粉剂或含药毒土,可使脱荚幼虫死亡90%以上。

发生规律

  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而异,广东、广西7~8代,山东、陕西2~3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360百科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翌春,越冬代成虫在豌豆、绿豆或冬种豆科绿肥作物上产卵发育为害,一般以第2代幼虫为害春大豆最重。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飞翔力也不强。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主要产在豆荚上石由相。初孵幼虫先在荚面营都米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结一白茧(丝囊)躲在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2~3龄幼虫有转荚为害习性,老熟幼虫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豆荚螟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