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

资料百科

(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 -1923年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来自奥斯曼一世而得名。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360百科牧部落的奥斯曼人, 穆罕默德二世时定都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人原为一个突厥小部族, 初居中亚,迁至小亚细亚,后来日渐兴盛。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用代初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 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故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续呼该劳迅如一量统合。16世只凯开陈还直洲析族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奥斯曼帝国日趋鼎盛。场门药杆区我代待其领土在17世纪更达超都妈南汽最高峰。在巴巴罗萨的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奥斯曼帝国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但是1699年《卡印倍提位主任此铁千洛维茨条约》的签妒委办础甚报放清订标志着帝国扩张的停滞,到19世纪初,帝国趋于亮看没落。 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 1922年,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基许均报状甲伤布亡。

奥斯曼帝国极盛时疆域达亚欧非三大洲。 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之大部分领土,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苏丹与阶染执本张体谁岩且也门。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伴随着向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世界的第三次大传播。在15至1如脚9世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盟主。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与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困数的界限日趋模糊。

  • 中文名称 奥斯曼帝国
  • 外文名称 Ottoman Empire
  • 简称 奥斯曼、土耳其
  • 首都 瑟于特、布尔萨、埃迪尔内、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 主要城市 布尔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麦加等

国名

  奥斯曼帝国以开国苏丹奥斯曼一世来自的名字为国号,奥衡肥房煤斯曼土耳其语名称为"دولتعالیهعثمانیه",拉丁化转写为"Devlet-iʿAliyye-iʿO360百科s̠māniyye";土耳其语名称为"Osmanlıİmparatorluğu";英语名称为"OttomanTurks"或"TurkishEmpire";阿拉伯语名称为"دَوْلَتِعَلِيّهٔعُثمَانِیّهالدولةالعليّةالعثمانية‎"。

  汉语译名方面,有依照英语名称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简称"鄂图曼帝国"; 中国大陆地区则酒比良光打够流掌最喜够依照奥斯曼土耳其语称为"奥花攻干斯曼土耳其帝国",简称"奥斯曼帝国"或"奥斯曼"。被题不装补而在台湾部分书籍则以原文音译为"欧斯曼帝国"。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语中本无"θ"音,而以"t"音代之。当奥斯曼势力扩张到东欧时,日耳曼人进一步把"عثمان"(研朝殖使省间奏故互othman),讹念为ottoman,转音成为"鄂图曼"。清朝时期译名即采用此,对应翻译国名为"鄂图曼"。中华民国成立后延用古译名(以当时国际语言拉丁语"ottomano"为翻译标准),然而在指示同名的开国君主时可使用"奥斯曼"这个译名;另有"鄂斯曼"、"奥特曼"、"奥图曼"和"奥托曼"等译名。

历史

效群转际起扩张

  主词条: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土耳其人是突厥语民族, 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突厥部族。 这个部族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逐渐定居,早期与拜占廷-希腊民族多有融合与战争。通过在拜占廷帝国和其他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人民族的游走与斗争,土耳其人日渐兴盛,现代土耳其人就来源于此。自罗姆苏丹国于1308年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那托利亚侯国(AnatolianBeyliks)。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阿姆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地区,属于突厥人卡伊部落,在当时为花剌子模王朝的臣属。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 在和拜占廷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90年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一世(1258-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 称号"加齐",奠井细负担市角控微毛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著务械投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年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 于1331年3月,打伤了拜占廷帝国皇帝,占领了拜占廷帝国在安纳互工肥严会唱帮说托利亚最大的城市尼西亚,并迁都于此。1337年,攻陷尼科米底亚,定都于布尔萨。1338年,又占领了于斯屈达尔。 1354年,土耳其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条紧东百去吧更剂缩可建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土耳其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资笑呢盟培敌与又阳采顶  1360年奥斯曼君主穆束料略山自衣错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投背批2年,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拜占廷帝国重镇亚得里亚堡,并改埃迪尔内,定都于此。 此后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势练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菜钢斯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

涉足欧洲

  主词条:君士坦丁堡战役

  奥斯曼君主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沿快新粒应吗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300名贵族骑士被巨款赎回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人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奥斯曼军惨败于帖木儿军,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各国纷纷起义,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 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年)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帝国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匈牙利、波兰的反扑,波兰国王亚盖隆契克和采萨里尼大主教阵亡。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566年前的领土、经济及文化扩张时期及其后的军事及政治相对缓和的时期。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8万大军进攻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鏖战53天,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廷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征服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奥斯曼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奥斯曼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步入极盛

  奥斯曼帝国在一些贤能君主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对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建设,对外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塔赫玛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萨非王朝, 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

  1517年,奥斯曼帝国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 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土耳其攻陷贝尔格莱德;1522年占领罗得岛。 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奥斯曼帝国一举击灭匈牙利君主国。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属匈牙利。 1526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 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1532年,奥斯曼举兵逾25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

  1543年,奥斯曼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 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奥斯曼的附属国,须向奥斯曼纳贡。在东面,奥斯曼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奥斯曼帝国的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奥斯曼帝国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奥斯曼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 奥斯曼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奥斯曼帝国。

  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 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奥斯曼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奥斯曼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奥斯曼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着16世纪的发展,奥斯曼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并且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 由于奥斯曼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奥斯曼帝国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辽阔的疆土(约450万平方公里)和1400万人口,而这时的西班牙仅有500万人,英格兰仅有250万居民。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全盛时期拥有50万以上的人口(1600年),比任何欧洲城市都大 。

亚非扩张

  奥斯曼帝国对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也是在同时进行,1520年,土耳其海盗海雷丁,绰号为巴巴罗萨(并不是红胡子,此处为海盗巴巴罗萨与神圣罗马帝国国王重名),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时候,征服了阿尔及利亚。从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僚--贝勒贝伊。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甚至占领了突尼斯,但是次年这个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据有,不过很快土耳其人击败了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土耳其侵占的黎波里(今利比亚)约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1547年,土耳其占领也门,1550年占领巴林,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土耳其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 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并以藩属国形式存在。在以后300-400年的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土耳其的军事压迫。直到19-20世纪则为欧洲国家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伊斯兰各国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亚)形式上是土耳其的边远省份,实际上在17-18世纪期间就已经脱离土耳其政府而独立。也门在17世纪中叶前就已经独立。在波斯湾南岸,葡萄牙人在军事对抗中几乎丧失所有殖民地之后,16世纪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卷土重来,并以贸易优势将土耳其人不断排挤,并重新建立了一些据点,直至17世纪初被波斯人的萨珊王朝驱逐。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战。时而帕夏们策划反苏丹的阴谋,时而当地阿拉伯封建主起来反抗土耳其帕夏,强大的人民起义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个奥斯曼帝国。

衰变危机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土耳其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土耳其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着这些困难,它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土耳其终止在欧洲继续扩张。 欧洲各国开始着手应付土耳其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

  西欧国家绕过土耳其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土耳其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土耳其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鲁·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1571年焚烧位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后,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道拉特·格莱一世,计划征服沙皇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17世纪末。

  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土耳其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土耳其舰队,对于土耳其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这场战役是现代历史早期最大的一场海战,勒班陀战役的胜利在希腊和阿尔及尔触发了反抗奥斯曼人统治的起义。 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征意义重于军事。在土耳其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土耳其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土耳其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土耳其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土耳其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波斯什叶派穆斯林的萨非王朝。

  在战场上,土耳其逐渐被欧洲大陆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土耳其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

  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土耳其军造成致命打击。土耳其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至1600年,奥斯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三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

内乱迭生

  苏丹女权时期(1648-1656年)是土耳其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 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鲁班纽苏丹成为苏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识及聪慧的女人"。由于伊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儿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苏丹因摄政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奥斯曼帝国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1656年9月15日,时年80岁的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5月,奥斯曼帝国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举兵进攻维也纳,土耳其军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围攻期间丧生约2万人。

  《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土耳其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 自此,土耳其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奥斯曼帝国以《卡洛维茨条约》为主要标志而于19世纪初趋于没落。在这时期,只有两位君主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埃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

  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欧根亲王击败。

滞止改革

  在奥斯曼帝国滞止期,奥斯曼的许多巴尔干属地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后来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纪,奥斯曼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

  在17世纪至19世纪间,兴起于欧洲东部地区沙皇俄国与昔日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争夺领土、属地和霸权的战争。历史学家认为土耳其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土耳其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土耳其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土耳其学者将伊斯兰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

  郁金香时期是以君主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征其任内的和平统治。 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1718-1730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 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

  土耳其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1789-1807年在位)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君主。 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 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不过,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并不是单纯地处于扩张及发展的滞止期,也是处于一个适应新事物和新体制的时期,它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军事扩张向近代改革过渡的阶段。

现代没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 在坦志麦特时期,土耳其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1853-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土耳其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代同业公会。 1856年,哈特-艾·于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基督教米勒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1876年11月23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这是奥斯曼帝国的"一次立宪"。 一次立宪时期为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响,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

  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迫于压力,议会再度召开,然而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独立风潮

  主词条:奥斯曼帝国的分裂

  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19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着20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备受质疑。

  在1798年被拿破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省份,直到1914年。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在19世纪3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 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大塞尔维亚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 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塞浦路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上的支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在1830-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帝国因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奥斯曼公共债务管理的成立。19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土耳其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

帝国衰亡

  主词条:土耳其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随着东南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末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除了东色雷斯及埃迪尔内以外的巴尔干领地。

  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于俄国。

  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这样,帝国的第二大穆斯林集团阿拉伯人脱离帝国。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土耳其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土耳其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志愿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 《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 当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疆域

  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继承的封地位于安来自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角,中心是谁久故今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城北面的瑟于特,封360百科地的面积不大,处于塞尔柱突厥王国的边区。1300-1320年之间,奥斯曼的领地范围南达埃斯基谢希尔,西面和北面达至乌鲁山,靠近马尔马拉海。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汉占领尼西亚,1337年占领尼科米底亚,1338-1345年,土耳其人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这时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包括了自爱琴海到黑海的整个小亚细亚西北。奥尔汉统治时期还向东扩张,控制安卡拉附近尔流矿罗连支世调地区。穆拉德一世率够剧于军队夺取亚德里亚堡,进而侵入马其顿平原。1384年攻占索非亚,不久控制了整个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人还征服了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部分地区。

  在亚洲态歌,穆拉德一世夺占安卡拉,并把原来奥斯曼国家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扩展将近一倍。巴耶济德一世接着率领军队越过多瑙河,侵入色萨利,占据马其顿,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1396年巴耶济德一世乘胜占领色萨利、科尼亚,入侵匈牙格军入制利。 1446年侵入希腊,攻占科林斯。至此,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尽归奥斯曼国家版图。

  在1459-1475年之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塞尔维亚的迪斯波塔特群弦希货较击蒸鱼,接着占领雅典的公爵领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公国;征服特拉布宗(黑海南岸)的希腊人王国,征服波斯尼亚。夺取热那亚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兼并克里米亚,黑海从此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内湖。

  1478-1481年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阿尔巴尼亚,把阿尔巴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并征服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地区。到谢里姆一世时期,从波斯人手中夺得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1516年攻占了大马士革,征服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使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延伸到红海,东地中海和北非地区(远至阿尔及利亚)。

  从1566-168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阿拉伯半岛西南沿岸,直至也门。向东控制高加索地区,向东南控制波斯湾南岸地区。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此时帝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包含今西亚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也门西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欧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联盟、马其顿、希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摩尔多瓦,乌克答为手随马属触已庆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非洲的埃及道境,苏丹的北部,利互货思怀比亚北部,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面积大约530万平方公里。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全国共分为31个省,250个县,而土地全归以苏丹为首的帝国中央政府所有,以服兵役为条件授予军事地主阶层使用。

政治

神权

  奥斯曼帝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政体,同时兼有沙里亚政体的色彩,是伊斯兰教法确认的政治体制之一。国家政静每沿权必须符合沙里亚的精把部烈逐差企神,国家元首(即哈里发、素丹、埃米尔等区办研才块座钱族)亦必须遵循伊斯兰教法治国。

  为了捍卫伊斯兰教义的神圣性、纯洁性和连续性,教法学家们后来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哈里发学说,就哈里发的资格、职能、产生办法等作了一系列原则规定,认为哈里发作为"安拉之公仆",必须尊重伊斯兰教法,只能在沙里亚容许的有限范围内行得包怎承门完景论使其权力。这些权力主要是行政立法权,包括颁布政令、制定行政法规、确定国家的行政建制、任免官吏苗二口督等。但所有这些行政立法在理论上皆被视为对沙里亚的一种应用和补充,不能有悖于沙里亚的精神。历史上封建君主常以此为据来颁布行政法规,如著名的《奥斯曼帝国法规》。近代以来,还经常据此颁布政令和法规,限制沙里亚法院的司法权,并以行政立法的方式对教法的实体加以修订。

君主

  主词条:奥斯曼帝国国家机关

  奥斯曼帝国采用君主政体,苏丹的权位遵循奥斯曼家族世袭的继承原则。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凌驾于臣民之上,俨然是臣民的主宰者和保护者,是臣民忠诚的对象。苏丹被视作牧人,称作拉伊亚的臣民则是顺从苏丹的羊群。奥斯曼苏丹是奥斯曼帝国的象征没有奥斯曼家族,便不会有奥斯曼帝国然而,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并非卡尔·魏特夫所说的所谓东方水利社会,伊斯坦布尔的苏丹亦非拥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

  奥斯曼皇室其规模之大及持久在伊斯兰世界里前所未有。奥斯曼皇室在种族上有土耳其血统,但由于宗室与不同种族的人通婚,使奥斯曼皇室并非由纯土耳其人主导。

  伊斯兰教中地位最高的身份--哈里发(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亦被奥斯曼帝国苏丹所采用,是为奥斯曼帝国哈里发,亦是多年来除三位正统哈里发外。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帝国的唯一摄政者,可视为政府的化身,尽管苏丹不会完全行使其权力。帝国后宫是奥斯曼帝国宫廷内相当重要的权力机关,由苏丹皇太后,即太后主管。她在后宫有绝对的权力,地位崇高。有时,苏丹皇太后会干政,运用其影响力削弱苏丹的权力。在十六世纪初至17世纪,苏丹皇太后掌握国家大权,称为苏丹女权时期。后继的苏丹由前任苏丹的儿子当中选出。

  1908年爆发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以后,奥斯曼帝国成为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苏丹没有实权,建立议会,议会代表由各省选出,这些代表组成了奥斯曼帝国政府。

人事

  虽然苏丹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苏丹的政治及行政权力都会被分割。国家政务由顾问及大臣组成的会议底万主理(17世纪后更名为朴特)。当奥斯曼帝国仍是贝立克的时代,底万由突厥贵族领袖组成,后来让位于军官及地区骨干(如宗教及政治顾问)。始自1320年,苏丹任命的大维齐尔代表苏丹行使权力。大维齐尔在很大程度上独立行事,掌有几乎没有限制的任命、开除及监督权力。16世纪末,苏丹不再参与政务,大维齐尔实际上成为国家元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里,地区首长在许多时候都能独立行事,甚至违逆统治者的意愿。

  高速扩张的帝国以忠诚、精明的人才治理国家,不论是阿尔巴尼亚人、法纳尔人、亚美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匈牙利人或其他种族。帝国不分宗教背景任用希腊人、穆斯林及犹太人改革行政系统。

司法

  奥斯曼帝国的司法系统只愿采纳大部分和其政权合法性没有冲突的伊斯兰教法,组织起一个地区法学系统。帝国合共有三个法院系统,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各占一个,非穆斯林包括犹太人及基督徒管辖的宗教社区,另一个是贸易法庭。整个系统由卡龙法规规管,此外,卡龙法规是不属于任何教派的法律,以补足沙里亚法规的"不足"之处。 这些法院的分类范畴,并非全然是专门的,例如在帝国主要的法庭穆斯林法庭,可处理不同宗教背景诉讼各方的贸易纠纷。即使可透过地区统治者发挥影响力,奥斯曼帝国倾向于不干预非穆斯林宗教的法律制度。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规集结了古兰经、圣训(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论)、穆斯林公议而成,由一个称为格亚斯(Qiyas)的系统运作。主要位于君士坦丁堡及布尔萨的法律学院会教授这些系统。

  坦志麦特改革对法律系统产生彻底影响。1877年,民法收录在麦吉拉法典上。后来,麦吉拉法典包括商法、刑法及民事诉讼法。

军事

募兵

  奥斯曼帝国的首个军事组织是13世纪末由奥斯曼一世在安那托利亚西部的部族里组织的。随着帝国的壮大,军事系统越来越繁复,它有一套复杂的募兵及封地制度。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必须在当地人中建立起一种民兵制度,这就是杰尔宾特(意为"道路守卫")卫队。

  仆从国附庸军队在奥斯坦土耳其的征服事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从14世纪后半叶到15世纪早期,他们甚至构成了奥斯曼军队的主力。到15世纪中期,土耳其人才在南巴尔干地区强行建立了直接有效的行政军事统治,而当地基督教王公面对欧洲的十字军浪潮,多次掀起叛乱,也已经使苏丹无法信赖。很多封建王公的子弟在驻伊斯坦布尔的穆特菲里卡骑兵团服役,这个军团也吸收土耳其贵族的后代,是卡皮库鲁部队的编制。穆特菲里卡以薪饷为生,有统一的制服并接受正统伊斯兰宫廷教育,服役的同时扮演着人质的角色。

  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库尔德人是最接近帝国心脏的自治附庸。他们原先与波斯的萨法维王朝结盟,共同对付奥斯曼土耳其,但在卡尔迪兰之战(1514年)谢利姆一世率军大败易斯马仪后,库尔德部落长老们转而投靠了奥斯曼帝国。此后,帝国在此设立了专门的胡库梅特桑贾克,由世袭的贝伊负责管理,并调耶尼色里军团驻扎在中心城镇中。库尔德人骁勇彪悍,他们平时游牧,在苏丹召集时将随耶尼色里一同出征并承担重要任务。例如在1596年的一次出征中,迪亚尔巴基尔(位于今土耳其东部,库尔德区首府)的库尔德骑兵曾为奥斯曼大军殿后。

  其他中东地区的附庸自治政权还有黎巴嫩的玛洛尼派基督徒和德鲁兹派穆斯林,而马穆鲁克埃及和伊拉克、阿拉伯湾沿海和厄立特里亚则处在半自治状态,在这些地方的中心城镇,都驻有耶尼色里军营,标志着奥斯曼政府的主权。除了兵役,这些附庸地区的自然资源对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例如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和瓦拉几亚供应木材、火枪、战马、锡和绳索;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和黎巴嫩则提供了沥青、硫磺和硝酸盐。

陆军

  奥斯曼帝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有土耳其新军、西帕希、艾坚斯及军乐队。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实战军队,是第一个使用火枪和加农炮的军队。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奥斯曼人开始使用猎鹰,那是一种短阔的加农炮。高速、高机动性的轻骑兵使用弓箭、短剑骑在土库曼马及阿拉伯马上作战,不携重甲,强大、纪律严明的重骑兵人马皆披重铠,在最关键时向敌军发动强力进攻。

  其作战模式与蒙古帝国相似,如佯装撤退,以新月型的阵式包围敌人,发动突击。17世纪中及大土耳其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军的表现下滑。18世纪,奥斯曼帝国军在对奥地利的战事里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在北方还被俄军迫得节节败退,丧失领土。

  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始于军事。1826年,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废除土耳其新军,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命名为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军是第一个聘用外国专家及派遣军官到西欧学习的组织。那些相对年轻、受新式训练的人返回土耳其后遂开展青年土耳其人运动。

海军

  土耳其海军对于帝国在欧洲的扩张贡献良多,海军在1517年征服北非,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及。在阿尔及利亚及希腊失陷后,土耳其的海事力量及对海外地区的控制力减弱。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齐兹尝试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其规模是继英国、法国之后最大的。位于英国巴罗的船厂在1886年建造了首艘奥斯曼帝国潜艇。

  不过,奥斯曼帝国崩塌的经济未能支撑其海军。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信任海军,认为大规模、昂贵的海军在俄土战争里毫无用处,于是将大部分战舰锁定在金角湾,战舰在及后的三十年里逐渐腐烂。

  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后,联合进步委员会欲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土耳其海军基金是为了收集公共捐献购买船只而成立。

空军

  土耳其空军在1909年6月成立,是世上首个飞行战斗组织。1912年7月3日,土耳其成立空军学院,着手培训飞行员,并训练空军军官。空军学院的成立加快了空军壮大的进程,使更多的人员充实其中。

  1913年5月,空军学院进行世上首个专门侦察训练计划,并成立首个侦察部门。

  1914年6月,一个新的海军航空学院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现代化进程仓猝地停止,土耳其空军在前线参与战争,西至加利西亚,东及高加索,南抵也门。

经济

农业

  奥斯曼帝国属于典型的农本社会,绝大多数的人口生活在乡村,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构成奥斯曼帝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土地无疑是获取财富的首要来源,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于游牧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于定居世界边缘的高原、山区和沙漠地带;游牧民大都沿袭传统的血缘组织。 农民普遍沿袭休耕和轮种的农作技术,采用家庭耕作的传统方式,农具简陋,技术落后,粗放经营,自给自足。奥斯曼帝国传统农业的典型作物,是以谷物为主的粮食作物。冬小麦构成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秋季播种,春季收割。

  村社首领和部族长老控制水源的分配和耕地的使用,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征纳赋税和仲裁纠纷的职责,构成连接国家与农民的中间环节。农民作为土地的耕作者,依附于村社首领和部族长老,处于村社和部族的保护之下。分成制是中东地区由来已久的租个方式,地主与农民根据耕地、水源、劳动力、农具和种子五项要素划分农作物的收成。农民主要缴纳实物地租,同时承担一定的劳役,货币地租尚不多见。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以及村社和部族对于土地的共同占有权,排斥着农民支配土地的个人权利。

外贸

  奥斯曼帝国一经建立就控制了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小亚细亚通道。奥斯曼帝国每定都一处,皆大幅改革当地经济,使其成为新政经中心。因商人及工人对于创造大都会尤其重要,穆罕默德二世与其继承人巴耶塞特二世鼓励欧洲各地之犹太人移居伊斯坦布尔或其他城市,如萨罗尼加等。

  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地毯在欧洲非常受欢迎,拉丁商人经常从小亚细亚南部的安塔利亚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购买奥斯曼帝国生产的地毯,以销往欧洲。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小亚细亚拥有银矿、铁矿、铜矿、盐矿和天青石矿等。锡诺普在中古时期就以出产铜而闻名。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金银当然也在贸易之列。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

  在奥斯曼帝国的对外贸易中,明矾占有独特的地位。在15世纪下半叶罗马南部的明矾矿被发现之前,小亚细亚一直是西方所需明矾的主要来源地。在进行贸易的商品中马匹是奥斯曼人和其他突厥人最有价值的家畜资产。奥斯曼帝国的马匹非常优良,这同安纳托利亚高原良好的牧场是密不可分的。

货币

  借鉴阿拉伯帝国和伊尔汗国(今伊朗)的货币系统,奥斯曼采用银币和铜币来征收赋税,从帝国建立之初一直到15世纪,艾克银币(Akche)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货币的基础。银币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由城市扩展到乡村,由政府行政机构扩展到草原游牧部落。税赋形式的改革(由实物改为征收银币),贵族们的奢侈品需求,使得银币变成了奥斯曼帝国苏丹最渴求的"商品"。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后期,由于尚武好战,战争支出耗资巨大,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开始入不敷出,从人民口袋里掏钱自然就成为了"上上之选",于是艾克银币中的贱金属含量大幅度增加。艾克银币信誉遭到损害,有些地区开始放弃艾克银币,包括巴尔干半岛、埃及、波斯、克里米亚半岛、马格里布(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的沿海地区)都开始自己铸造银币。

  1690年,有了白银之后的奥斯曼帝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建立帝国铸币厂,并开始铸造一种叫做库鲁斯(Kurus)的银币,其重量被固定为当时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常用的迪拉姆(Dirham)银币重量的6倍,重约19.2克,含银60%,含铜40%,在面值上相当于30个帕拉(Para)和90个艾克--没错,艾克此时已经退化为最小的货币单位。

  19世纪,伴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传导效应,奥斯曼帝国努力向西欧国家学习,大力发展银行和纸币系统。1840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发行面额为1000、500、250、100和50库鲁的纸币。

文化

语言

  奥斯曼土耳其语是土耳其语的变种,深受波斯语及阿拉伯语的影响。土耳其语、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对奥斯曼帝国人来说都是有影响力的语言,例如重视阿拉伯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古兰经的书写语言。奥斯曼帝国官僚,特别是奥斯曼宫廷在后期以一种土耳其语沟通,同时采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借词。即使基本的文法是土耳其语,使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借词的奥斯曼土耳其语对于并非精通阿拉伯语及波斯语来说都是不能理解的。

  在帝国沦亡前的两个世纪,法语及英语开始成为流行语言,特别是在黎凡特地区的基督教社区,精英以学习法语、使用欧洲制品以示上流地位。奥斯曼帝国统治时,土耳其语的使用稳步上升,但仍保留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后来,波斯语只作为文学语言,阿拉伯语则纯粹用在宗教仪式上,当时出现了许多波斯语诗人。

音乐

  奥斯曼古典音乐(见词条土耳其音乐)是奥斯曼精英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些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娴熟的音乐家及作曲家,如塞利姆三世。 奥斯曼古典音乐主要由阿拉伯音乐、波斯音乐及拜占廷音乐发展而来。在结构上,奥斯曼古典音乐透过一种称为乌苏尔的节奏体制及旋律体制木卡姆组织起来,乌苏尔类似西方的节拍,木卡姆则酷似西方的调式。乐器方面以安那托利亚、中亚(巴格拉马三弦琴、萨兹、卡曼恰)及阿拉伯乐器(乌德、坦布尔、卡侬、纳伊)为主,后来出现西方乐器(小提琴、钢琴)。

  由于首都与其他地区的地理及文化差异,奥斯曼帝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音乐风格:奥斯曼古典音乐及民间音乐。在地区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民间音乐,当中孕育出著名的音乐风格的地区如巴尔干-色雷斯民间音乐、东北民间音乐、爱琴海民间音乐、土耳其中部民间音乐及高加索民间音乐。一些具独特风格的有新军音乐、吉普赛音乐、肚皮舞及土耳其民间音乐。

宗教

  奥斯曼帝国容许基督徒及犹太人(古兰经所说的"有经人")保持原有信仰,而不接纳多神教,这与沙里亚法规一致。奥斯曼帝国会向非穆斯林征收吉兹亚税(保护税)。在米勒特制度下,非穆斯林人和穆斯林一样都是帝国的臣民,但不受伊斯兰信仰及法律约束或管制。例如东正教米勒特受民法大全约束,民法大全早在拜占廷帝国时实施了九百年。作为帝国最大的非穆斯林族群,东正教米勒特在政治及商业上能享有特权,但须缴纳较穆斯林为高的税项。

  奥斯曼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会的关系大致和平,纵使偶尔也会有一些针对希腊教会的压迫性政策。教会的组织制度依旧不变,在紧密的监督下可独自行事,除了1821年至1831年爆发的希腊独立战争及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君主立宪的崛起。其他的东正教教会,如保加利亚东正教教会,被解散并将其置于希腊教会的管辖,直到1870年阿布杜勒阿齐兹设立保加利亚主教,并恢复保加利亚教会的自治权。

教育

  帝国学校强大的教育系统能够排除不能胜任的苏丹后裔,并为继任者培育政治人才。帝国学校以双轨的方式运行。伊斯兰学校以穆斯林传统来培训知识分子及国家官员,使贫苦家庭的子女也有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及收入。另外还有基督徒的寄宿学校,即恩德仑,每年在7至14岁的基督徒男生当中招募三千人入读,这一过程称为德米舍梅(Devşirme),不包括孤儿、独子、已婚者、工商业子弟、犹太人、俄国人及牧师的孩子。

科技

  奥斯曼帝国建筑受到波斯、拜占廷及伊斯兰阿拉伯式建筑影响。奥斯曼建筑是前伊斯兰时代萨珊建筑的延续,例如方形建筑上的圆穹是萨珊建筑里常见的类型,这成为了奥斯曼建筑的核心。在帝国崛起时,奥斯曼建筑仍处于探索阶段,帝国扩张时则是奥斯曼建筑的古典时期。

  在郁金香时期,奥斯曼建筑受到西欧高度装潢的风格影响,如巴洛克、洛可可、及帝国风格。奥斯曼建筑的概念主要围绕在清真寺,清真寺是社交及城市规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奥斯曼建筑的例子有施粥场、神学院、医院、土耳其浴室及陵墓。

  奥斯曼古典建筑的例子,除了伊斯坦布尔及埃迪尔内,还可见于埃及、厄立特里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尔干半岛及匈牙利当地的清真寺、桥梁、水泉及学校。奥斯曼装饰艺术的发展受大众影响,因为帝国民族繁多。宫廷技工对帝国产生了多元艺术性的影响,如以传统拜占廷艺术混合中国艺术。

民族

阿拉伯人

  奥斯曼人的统治迅速扩展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最先征服的是叙利亚和埃及。奥斯曼帝国达到全盛时期,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区都纳入其统治之下。奥斯曼人对阿拉伯人实行间接的统治,除了维护安宁、收取税收和司法管理外,其他方面都由所属各教派的长老管理,各地的著名学者对群众依然有指导作用。奥斯曼帝国保持阿拉伯人过去的生活方式,在体制上是阿拉伯帝国的沿袭,所以它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伊斯兰国家,哈乃斐派教法是奥斯曼帝国官方的立法和司法准则。

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长久生活的库尔德斯坦地区处在奥斯曼帝国与波斯帝国的边界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波斯帝国的主要冲突就发生在库尔德斯坦地区。16世纪两大帝国意识到库尔德斯坦地区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开始展开对库尔德斯坦地区的争夺,西方各列强随后也加入了对库尔德斯坦的角逐,库尔德斯坦就此成为大国争夺的主要场所。1514年恰尔德兰战役后,奥斯曼帝国与库尔德人缔结了"奥斯曼-库尔德契约",奥斯曼帝国正式开始对库尔德斯坦及库尔德人进行管控。

  奥斯曼帝国将自身的行政体制叠加在库尔德部落结构基础上,授权库尔德部落联盟首领-埃米尔较大自治权,同时要求库尔德人最低限度的忠诚-较低的税赋,但要承担危机时刻拱卫边疆的任务,实际上是对库尔德人进行间接统治。19世纪以来,奥斯曼帝国在库尔德斯坦地区的管控政策改弦更张,开始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库尔德埃米尔和库尔德部落首领的权力。

希腊人

  希腊人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中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群体。甚至直到希腊宣布独立后,希腊人也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行省中人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散居在从希腊到小亚细亚甚至保加利亚的广泛地区。拥有人口、宗教、语言、航海四方面优势的希腊人,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商人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希腊人一度将自己的商业网延伸到了西欧主要的城市:伦敦、巴黎、马赛、莱比锡和维也纳。同时,从17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西欧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和欧洲商人同为基督徒的希腊商人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拥有航海技术的优势的希腊人进而控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港口贸易。

外交

与中国

  明代前期,由于地跨中西南亚的帖木儿帝国横空出世,丝路两端,明朝和奥斯曼帝国的交往受到阻碍。直到16世纪帖木儿帝国灭亡之后,奥斯曼帝国才开始了正式的向明朝遣使朝贡。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被明朝人称为鲁迷,据《明史》记载,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鲁迷曾五次遣使,人数最多时达九十多人。这些使团来访,都是在奥斯曼帝国吞并埃及、攻战大不里士和巴格达之后,于一代雄主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执政期间所进行的。伊斯坦布尔宫廷中所珍藏的成千上万件名贵瓷器,有可能就是历次友好交流的结果,是中土两国友谊的见证。

与波斯

  1532-1555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与波斯萨非王朝塔赫玛斯普一世之间爆发了战争。两国之间的领域纷争引发了这次战争,特别是原属奥斯曼帝国的比特利斯贝伊(总督)决定要寻求波斯的保护。另外,萨非王朝塔赫玛斯普一世麾下的巴格达总督、苏莱曼一世的支持者遭到刺杀。 在外交上,萨非王朝已与哈布斯堡君主国商讨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以夹击奥斯曼帝国。1553年,苏莱曼一世第三次出征萨非王朝,并遭逢首次失利,但依然能收复埃尔祖鲁姆。1555年的《阿马西亚和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所得的领土。苏莱曼一世须交还大不里士,但可以控制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下游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口及波斯湾沿岸部分地区。

  1578年至1590年萨非王朝的穆罕默德·科达班达和阿拔斯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穆拉德三世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为了征服阿塞拜疆和高加索,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 奥斯曼人在1578年占领第比利斯,1585年再陷卡尔斯和大不里士,格鲁吉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可统治阿塞拜疆和高加索,直达里海。 波斯在1590年3月21日签订的《伊斯坦布尔条约》承认奥斯曼帝国所得的领土,又答应停止对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什叶派教徒发动宣传战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内的逊尼派教徒。 奥斯曼-萨非战争使奥斯曼帝国的注意力暂时从欧洲抽离。奥斯曼帝国己与法国结盟,并支持荷兰人起事,这是新教与伊斯兰教共同支持的一个事件。

  1603-1618年阿拔斯一世统治的萨非王朝与艾哈迈德一世统治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了第三次战争。战争在1603年爆发,1618年以萨非王朝大获全胜的结果告终。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委托了英国人罗伯特·舍里(RobertShirley)和大臣阿拉威尔迪汗实行军队现代化的改革。萨非王朝在1603年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并在1604年取得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要归还以往侵占的土地,包括巴格达。 萨非王朝在1605年再度取得胜利,将势力扩张到幼发拉底河以外,迫使1611年要割让希尔凡和库尔德斯坦。战事在1614年暂时停止,战事后来重启的时候,阿拔斯一世在1618年于苏丹尼叶城附近彻底击败了奥斯曼-鞑靼联军,双方签订了对波斯相当有利的条约,结束了战争。

与俄国

  17世纪开始,俄国为了向黑海海峡与巴尔干地区扩张,与土耳其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初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米亚、高加索等地。19世纪后,引起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其中重要的有十次。俄土战争中,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二百四十一年,平均不到十九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

社会

结构

  奥斯曼帝国社会结构以米勒特统合多样性人口。米勒特是宗教组织,可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建立各自的社区,在苏丹的保护下能保留宗教法律、传统及语言。米勒特制度是帝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早在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法纳尔人已享有多方面的权利,帝国欢迎犹太人来定居,故帝国对民族差异有相对较高的宽容,有能力消除种族隔离,然而,米勒特制度并没有同化能力,使得在民族主义崛起后成为了一个弱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证明奥斯曼化及一次和二次立宪时期政策的失败。

饮食

  奥斯曼菜是指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菜式,这个各种文化汇聚的国家创造了一种让所有人民都为之享受的菜式。在皇宫御膳房里的厨师通过不同的食材试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菜式,这种菜式流入民间,并通过赖买丹月流传开来。现今,奥斯曼菜可见于巴尔干半岛、安纳托利亚及中东地区,这是"奥斯曼生活方式的遗产"。这种菜式基于地区变化并互相交流,但时又在首都居民的精炼下同化。

  大量的传统和文化被奥斯曼吸纳,并以新的形式展示出来,将它们融入奥斯曼帝国不同地区的民族及宗教族群,产生了一种新颖及独特的奥斯曼文化特征。

人口

奥斯曼帝国人口统计(1899年)

  地区

  土耳其文

  面积(km^2)

  人口(人)

  密度(人/km^2)

  首都

  伊斯坦布尔

  İstanbul

  3,300

  90,034

  27

  省

  (Vilayets)

  希贾兹

  Hicaz

  391,720

  3,500,000

  9

  也门

  Yemen

  260,132

  5,000,000

  19

  巴士拉

  Basra

  87,120

  380,630

  4

  巴格达

  Bağdat

  139,960

  720,555

  5

  摩苏尔

  Musul

  136,736

  448,288

  3

  阿勒坡

  Halep

  117,248

  921,345

  8

  叙利亚

  Suriye

  99,808

  701,134

  7

  贝鲁特

  Beyrut

  24,752

  623,505

  25

  的黎波里

  Trablusgarp

  330,200

  800,000

  2

  -

  Hüdavendigar

  91,412

  1,458,079

  16

  科尼亚

  Konya

  158,944

  1,022,844

  6

  安卡拉

  Ankara

  98,416

  1,018,727

  10

  艾丁

  Aydin

  89,696

  1,534,229

  17

  阿达纳

  Adana

  71,600

  398,764

  6

  卡斯塔莫努

  Kastamonu

  73,312

  968,884

  13

  锡瓦斯

  Sivas

  98,880

  980,982

  10

  迪亚巴克尔

  Diyarbekir

  64,504

  564,671

  9

  比特利斯

  Bitlis

  27,688

  488,642

  18

  埃尔祖鲁姆

  Erzurum

  80,368

  687,322

  9

  特拉布宗

  Trabzon

  37,894

  1,164,827

  31

  爱琴群岛

  Cezayir-iBahr-iSefid

  6,372

  387,318

  61

  克里特

  Girit

  12,800

  270,000

  16

  埃迪尔内

  Edirne

  64,356

  986,446

  15

  帖撒罗尼迦

  Selanik

  47,712

  1,040,218

  22

  科索沃

  Kosova

  44,192

  954,634

  17

  约阿尼纳

  Yanya

  31,176

  517,274

  17

  特别行政区

  (Sancaks)

  耶路撒冷

  Kudüs/Kudüs-üŞerif

  15,136

  264,317

  17

  班加西

  Bingazi

  227,300

  500,000

  2

  祖尔

  Zor

  122,096

  151,260

  1

  伊兹密特

  Izmit

  14,784

  228,529

  15

  -

  Kale-iSultaniye/Biga

  11,520

  144,157

  13

  -

  Ç;atalca

  1,900

  61236

  32

  黎巴嫩山

  Cebel-iLübnan

  4,696

  100000

  21

  总计

  3272354

  32276854

  10

  备注:埃及、突尼斯、波斯尼亚、保加利亚、东鲁米利亚、萨莫斯等藩属国未列入。

苏丹

奥斯曼帝国苏丹列表

  序号

  中文名

  外文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奥斯曼一世

  OsmanI

  1280-1324


  2

  奥尔汗

  Orkhan

  1324-1359


  3

  穆拉德一世

  MuratI

  1360-1389


  4

  巴耶塞特一世

  BayezidI

  1389-1402



  大空位期

  Interregnum

  1402-1413


  5

  穆罕默德一世

  MehmetI

  1413-1421


  6

  穆拉德二世

  MuratII

  1421-1444


  7

  穆罕默德二世

  MehmetII

  1444-1446


  6

  穆拉德二世

  MuratII

  1446-1451

  复位

  7

  穆罕默德二世

  MehmetII

  1451-1481

  复位

  8

  巴耶塞特二世

  BayezidII

  1481-1512


  9

  赛利姆一世

  SelimI

  1512-1520

  1517称哈里发

  10

  苏莱曼一世

  SüleymanI

  1520-1566


  11

  塞利姆二世

  SelimII

  1566-1574


  12

  穆拉德三世

  MuratIII

  1574-1595


  13

  穆罕默德三世

  MehmetIII

  1595-1603


  14

  艾哈迈德一世

  AhmetdI

  1603-1617


  15

  穆斯塔法一世

  MustafaI

  1617-1618


  16

  奥斯曼二世

  OsmanII

  1618-1622


  15

  穆斯塔法一世

  MustafaI

  1622-1623

  复位

  17

  穆拉德四世

  MuratIV

  1623-1640


  18

  易卜拉欣一世

  IbrahimI

  1640-1648


  19

  穆罕默德四世

  MehmetIV

  1648-1687


  20

  苏莱曼二世

  SüleymanII

  1687-1691


  21

  艾哈迈德二世

  AhmetdII

  1691-1695


  22

  穆斯塔法二世

  MustafaII

  1695-1703


  23

  艾哈迈德三世

  AhmetdIII

  1703-1730


  24

  马哈茂德一世

  MahmudI

  1730-1754


  25

  奥斯曼三世

  OsmanIII

  1754-1757


  26

  穆斯塔法三世

  MustafaIII

  1757-1774


  27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

  Abdal-HamidI

  1774-1789


  28

  塞利姆三世

  SelimIII

  1789-1807


  29

  穆斯塔法四世

  MustafaIV

  1807-1808


  30

  马哈茂德二世

  MahmudII

  1808-1839


  31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Abdal-Mejid

  1839-1861


  32

  阿布杜勒阿齐兹

  Abdal-Aziz

  1861-1876


  33

  穆拉德五世

  MuratV

  1876


  34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Abdal-HamidII

  1876-1909


  35

  穆罕默德五世

  MehmetV

  1909-1918


  36

  穆罕默德六世

  MehmetVI

  1918-1922


奥斯曼家族首领

  时间

  中文名

  外文名

  1924-1944

  阿卜杜勒·迈吉德二世

  AbdülmecitII

  1944-1954

  艾哈迈德四世·尼哈德

  AhmadIVNikhad

  1954-1973

  奥斯曼四世·福阿德

  OsmanIVFu'ad

  1973-1977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阿齐兹二世

  MehmetAbdülazizII

  1977-1983

  阿里·瓦西比

  'AliVassib

  1983-1994

  穆罕默德七世·乌尔汗

  MuhammadVIIOrhan

  1994-2009

  艾尔图格鲁尔·奥斯曼五世

  ErtugrulOsmanV

  2009~

  巴耶基德·奥斯曼

  BayezidOsman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