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衣法华寺位于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断训优沉活寺名也历经几变。寺院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号"法华寺"。
昙翼,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开始入庐山,后拜关中释罗什为师。义熙十二年与沙门昙学同游会稽山,见秦望山西北面,五山相连,十峰林立,南、西两条清溪尤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合二为一,气象万千,奇异灵胜,林壑普已年虚闲,松梢玲韵,群峰争翠百谷生烟。如此胜境,昙翼决定结茅庵,诵《法华经》,长留此处。
天衣法华寺历代高僧辈出,人数之众多,在佛教寺院中实属罕见。天衣寺开山祖师昙翼大师自不必说。南朝梁时名僧惠举法师,名噪一时,法华寺也是在他住寺期间改为"天衣寺"的。可惜在近代天衣寺逐渐倾废,无来自人问津。
直到改高飞完充季似革开放后的2004到2010年,绍兴市云栖寺长老释光如不忍古刹蒙尘,发愿重建天衣法华寺,先后筹资50万元,在天衣法华寺旧址东侧,建造了五间简易寺舍,重名寺院为"法华寺",天衣法华寺也有望逐步恢复。
- 中文名称 天衣法华寺
- 地理位置 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
- 原称 法华寺
- 始建 416年
- 曾用名称 天衣寺
历史沿革
但加认由 昙翼在此修持十二年后,据传,当时普贤菩萨化一美女,前来来自试探昙翼,昙翼不为女色所动,普贤菩萨观其真心佛事,说其是水中月,不可污,于是,普贤作法,一时大雨倾盆,地动山摇。不久360百科雨止,祥云瑞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在云端现出真身,朝野轰动,其时,会稽内使孟顗其状上奏朝庭,请求建造法华寺。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昙翼建起了寺庙,号"法直内肥远酒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
到了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502--519年)征召惠举当国师反杂,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以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件宝物"至今俱在"。)
五件宝物中,维伟佛像,本为西域阿育王所铸。西域阿育王第四个女儿因为姿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貌,用金铜铸她的像49尊,头饰火焰,脚踏莲花,广布天下,为天下众生植福。此佛像漂洋左先夫这息功组棉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太食新并棉其施于法华寺。因天子施宝物,太子施衣,所以法华寺后改名为天衣寺积会武易看此部否新诉。(与后来的传说不一)
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登基,在道士李归真的煽动下,发布了"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毁经像,没收财产,许多寺庙高僧殉教而死。全国夺取寺庙田产数千万顷;僧尼还俗26万有余;毁著名寺庙4600多座。世称"会昌法难"。这一运动中,天衣寺也不能幸免,佛灭寺毁,一败涂地。
六年后,唐武宗二控死,宣宗即位(847--859年)复兴佛教,重建庙宇,天衣寺也得以重建。重建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同时在大殿后扩建了十堂峰,堂名以寺四周十座山峰命名:一、法华,二、衣钵,三、积翠,四、朝阳,五、云门,六、倚秦,七、天女,八、啸猿,九、起云,十、月岭。十峰鸡排完话校缺酒绿省含堂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括州(今永嘉)刺史频步目五逐研李邕撰并书《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 碑称:昙翼早年入禅慧,尤邃佛乘,与沙门昙学俱游秦望山,在其西北面法华山,营卜兰若,专精法华云模策石云。此碑"会昌法难"中执送氧成为断石,复建时重立。唐代诗人涉足天衣寺(法华寺)者甚众:宋之问,严维,皇甫冉,刘长卿,于良史,白居易,李绅,元稹,薛据,罗隐,方干,吴融,僧皎然,綦米增诗帮话场并国毋潜等,皆有赋寺诗随皮选存世。宋代海慧大师有:天衣十峰咏》,钱易为之序。
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红唱奏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铜铙铜佛限十日内尽输入官府。大概此令不顺民心,群臣意见不一,而引起了动乱。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巴或九就研现接两织千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
元代末年(1368年),因寺中和尚火烛不慎,整座寺院被烧,三天三夜,烈焰万丈,烧红了半片天,寺内佛像,碑石全被煨烬。 "?
农民皇帝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建立了明朝,六年后,即洪武六督胞额受拉哪材系年(1373年);僧昙敷重新在旧址建寺。明嘉靖元年(1522年),僧德瓒重建大殿,天衣寺终于又恢复了原来圣貌,田产山林千余。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皇帝诏令,召僧为民,重耕作,天衣寺逐渐衰落颓废。寺内门可罗雀。万历年间,陶文简重整旧寺,并重镌李邕碑。此碑高3米,宽1米,厚0。3米,碑冠浮雕双紧结浓权龙戏珠,堪称精致高大。但重建碑石将原碑所立月日"十二月八日"误刻为"二月二十八日"。明朝源走阿带未年,崇桢皇帝又一次大修天衣寺,并在大殿左侧立有重修青石巨碑,可惜在文革后期,被一精神病患者推倒,残碑已成断石,还在杂草丛中。
天衣寺据毛氏《西河合集》记载,清代曾立有"开衣干公骨塔疏序" 碑刻。不久就被毁,以后逐渐衰落,无人问津。直至解放后,尚有部分寺舍残存,1958年,此地修了一座水库,本来又添一境,可惜没有好好保护,天衣寺逐渐倾废,无任何宗教活动。六十年代有一位老人周小青在此住过,养过羊。到70年代末,已无一砖一瓦,天衣寺废墟上杂木荒草丛生。悲哉哀也!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2004年2010年,绍兴市云栖寺长老释光如不忍古刹蒙尘,发愿重建天衣法华寺,先后筹资50万元,在天衣法华寺旧址东侧,建造了5间简易寺舍,修通了车路,平整了寺院,并重镌了《大唐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碑一方,并重名寺院为"法华寺"。

地理位置
天衣祖庭法华寺地处偏僻的秦望山,交通十分不便,山路崎岖并且是土路,山上没有网络信号。这样的交通条件,和网络通信条件。看着近代佛教信徒发心搭建的几间简单的房屋。和人烟稀少的地理环境。师父发心在这艰苦的条件下恢复祖庭,让佛法在盛世重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大型的宗教活动场所又在绍兴秦望山重现。亭台林立,僧侣饭食经行;游客、信士往来。香烟缭绕,钟鼓鸣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