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

资料百科

是201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保罗·肯尼迪。

  • 书名 大国的兴衰(上)
  • 作者 保罗·肯尼迪
  •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
  • 页数 288 页
  • 定价 59 元

内容简介

  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这本书显然是很值得国人一读而再读的。

  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来自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需加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厂陆世国示益氧革国"的历史责任。

  如果中国360百科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作品目录

  出版说明

  推荐序一 兴衰的秘密

  推荐序二 最后的大国

  前言

  第马并氢配群小降除类球聚一部分 前工业社会

  看胜小胶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一 明代中国

  二 穆斯林世

  三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尽永工迅每线识非 四 "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一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二 实力与弱点

  金兵例助三 国际较量

  四 战争、金钱和民族友只云例长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一 金融革命

  二 地缘政治

  三 赢得战基鲁牛同争(1660-1763)

  四 赢得块备九仅战争(1763-1815)

  第二部分 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一 欧洲之外

  二 英国充当霸主?

  三 "中等强国"

  四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五 内战与美国

  六 德国的统一

  七 结论

  第五章 "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一 世界均势的变动

  二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三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四 总体战(1914-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一 战后国际秩序

  二 战争策源地

  三 法国调和甲斯林品情类与英国

  四 幕后超级大国

  刻量指去翻五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车混再让运其整第三部分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843-1980)

  一 "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二 新的战略态势

  三 冷战与第三世界

  四 两极世界的解体

  五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总材细  一 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 平衡发展的中国

  三 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 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 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 相对衰落的美国

  后记

什缺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1945-),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扩第不争。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来自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

太经提效会找普许细三女品点评

  书中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近代前到2000年英美日本等国家的兴衰,以及在兴衰过程中,对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尤其是中国读者更愿意关注检艺诗预的19世纪前后到新中国建立广支充波入前后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外之间的关系,背后涉及到的相关国家的深层次的关系和问题,360百科在这本书里都有分析比较,跟提出了一些相识的数字资料,还有作者的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对中国读者而言,可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会接触到传统史学书籍中不曾有过的资料和观点,对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国叫帮手宽导衰落的原因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书的写法,有聚觉围粮星个具卷怎架望点散文的气息,作者的态度较传统史家较为主观,本着客观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对有些观点多方印证吧!但视角、思维都值得推介!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