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资料百科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2004年1月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浩明

  • 书名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 作者 唐浩明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
  • 页数 310 页

内容简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著名史学作家唐浩明继《曾国藩》之后又一最新研究成代固积参指民时省果。作者从曾国藩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介绍。全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放态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源历终亲景京财状苦背作者简介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问项艺握再讲列难由乡映的异代知己。

  1.原折:授翰林院侍奖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1

  2.原折:应诏陈来自言疏/7

  3.原折:敬生水套供宽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19

  4.原折:备陈民间疾苦疏/29

  5.原折: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39

  6.原折:特参长沙协副将清德折/47

  7.原折:移驻衡州折/52

  8.原折:报东征起程日期折/56

  9.原折:留胡林冀黔勇会副片/60

  10.原折:靖港败溃后未发之遗折/63

  11.原折:缕陈鄂省前任督抚优劣析/68

  12.原折:奏参江西巡抚陈启迈折/77

  13.原折:报丁父忧折/90

  14.原折:沥角合预陈办事艰难仍呼吁悬在籍手制折/97

  15.原折:恭报起程日期折/106

  16.原折:谢曾骥云赐封典恩折/112

  17.原折:遵旨会筹规剿皖逆折/115

  18.原折:谢署两江总督恩折/123

  19.原折:苏常无锡失360百科陷遵旨统筹全局并办理大概情形折/127

  20.原折:请起用沈葆桢折

  21.原折:奏请带兵北上以靖荑氛折/141

  22.原折: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148

  23.原折:末掌带或迅言张分优克复安庆省城片/155

  24.原折:沥陈前湖北抚清和菜读等买空易奏丞胡林翼忠勤勋绩折/160

  25.原折: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168

  26.原折:参翁同片书/175

  27.原折: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181

  28.原折:请简亲信大臣会办军务片/187

  29.原折:恳辞曾国荃补授浙抚并谢恩折/192

  30.原折: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被职条千股悍匪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198

  31.原折:曾国荃因病假请开缺回籍调理折/212

  32.原折:江南贡院修复工竣拟即举行乡试请简放考官折/219

  33.原折: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片/225

  34.原折:再请收回节制三省成命片/228

  35.原折: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233

  36.原折:曾国荃调补由临势差校华间用燃识依鄂抚并负剿捻新命恭谢天恩折/2国频克评伟爱否滑该法38

  37.原折:剿捻无功请暂注销封爵片/242

  38.原折:复陈限本煤病状艰难请准不回江督本任仍命李鸿章暂行兼署折/245

  39.原折:兵部右侍郎彭玉龄恳辞奖叙片/250

  40.原折:奉旨补授大学士仍留两将总督之任恭谢天/2后目星犯盾场屋宽56

  41.原折:李朝斌毋庸复姓归跳次管往传克皇无某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259

  42.原折:遵旨预筹与外国修约事宜密陈愚见以备采择折/262

  43.原折:补用副将胡开泰殴妻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270

  44.原折:谢子纪泽授员外郎恩折/273

  45.原折:密陈津郡救案委曲求全大概情形片/276

  46.原折:复审凶犯行刺马新贻缘由仍照原拟分别定拟折/283

  47.原折:拟逐经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肆业折/303

序言

  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大情婷倒备践银汽短称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围执拉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准笔言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克再翻讲曾属施真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管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背吃史画模肥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二设例交改什内均项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纽带。皇帝可以从日常的奏折中看出所委大员对他的情谊深浅、忠诚程度、和朝廷贴心不贴心等等。曹丕的一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的话,曾经被无数文人所引用,并因此而自豪。其实,对于通常文章而言,是攀不上"经国大业"这个高度的,惟奏折这种文章或许可以接近。 晚清是一个风云剧变的时代,乃名符其实的多事之秋。现在仍大体完好地保存在国家档案馆的数十万份军机处副录的奏折,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最权威、最直接、相对来说也是最为真实的记录。 在咸丰后期至同治年间,备后海内外瞩目的奏章,当属两江总督衙门所拜发的各类折片。以总督曾国藩为名义签发的这批折片,一时有天下第一奏折之称。 咸丰十年春,曾氏取代何桂清做了两江总督。两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域宽阔,物产丰富,且人文荟萃,历来为国家的重要地区。而眼下它的衙门所在地江宁府,却做了与朝廷对抗的敌国都城,攻克江宁便成了朝野上下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上任的两江总督,又是肩负收复国土重任的湘军最高统帅,这个衙门自然成了天下关注的第一衙门,从这里发出的奏折,几乎每份每篇都牵涉到当时整个国家的军政要务。同时,此时的两江之主乃望重士林的一代文章宗师。他所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在近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总汇。他的幕府里聚集了两三百名才隽之士,当时的文章高手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人先后都为他代拟过奏折,即便从纯文章的角度来看,两江总督衙门里所产生的折片也决不会是平庸之作,像《参翁同书片》这样的折子,一时间全国各大衙门的师爷们争相传抄,广为播颂,奉为参折弹章的经典之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评点者从曾氏存世的两千多道奏折中,选出其中最为精粹的四十七篇来加以述说议论。与对曾氏家书的评点一样,评点者会联系到该折产生的背景、上折人其时所处的状况、折子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内幕等等,来为读者剖析这道奏折中的不为常人所知的曲折机奥,抉出其易为人们所忽视的精微细末。 评点者尤为注重的是,从这些奏折里所体现出的晚清时期大臣与君上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身为朝廷的部院负责人,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与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的抱负才干,以求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一个处于大局重新洗牌的特殊时刻的离职大臣,是如何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天赐机遇,借朝廷之力,将事业做大做强,以至于领一时之风骚,为当世之骄子:一个执掌兵符的战地统帅,面对同一营垒中的种种疲软散漫、腐败恶劣,是如何通过引来上方宝剑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从而赢得军事上的最后胜利: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借上奏申述的机会,巧与中央政府周旋,既如愿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得罪大老板;一个想干大事业的方面大员,又是如何通过奏折来提出自己的设想创意,并因此取得朝廷全面赞同的最佳效果。评点者一如既往,也很乐意借议论所选折片之机,说说点点滴滴的读史浅得,与读者一道来领略中华民族那些永具魅力的历史智慧。 奏折其实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其名称虽随着封建皇朝的消失而消失,其实质毫无疑问将会长久存在。通常人自然轮不到给中央写报告,但给上级写报告,则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在政府部门里,地市要给省写报告,县要给地市写报告,乡镇要给县写报告;在其他部门里,中层干部要给主管领导写报告,主管领导要向董事会写报告,即便身为一个普通员工,到了年终时,也要有一个本年度的述职报告。可见,报告这种文章,几乎于每个人都有关系。当年这批有着"第一报告"之称的折片,给我们今天有志于写好本职报告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借鉴和启示作用。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湘军某营官给曾氏呈递一份军情报告。报告说这段时期来仗打得是"屡战屡败"。曾氏读到这里,提起笔来将"战""败"二字互换,变为"屡败屡战"。同样是四个字,只不过位置换了一下,通篇报告的气象便完全改变了。这个故事说的是曾氏败而不馁的气概,但这种气概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改动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则说明文字本身的重大功能,二则也说明曾氏文字功夫的精到。我们透过保存在曾氏老家富厚堂奏折草稿的修改原件,可以知道当时每道折片都是经曾氏精心修改而后誊抄拜发的。所选的这四十多道折片,是曾氏全部奏折中的文章精品。评点者在每道折片后都加上"写作简析"与"要言妙道"两个栏目,分析其写作上的特色,勾出其篇中的精采文字,以求帮助读者更好领会该折片在为文上的良苦用心,而于自己的报告写作有所裨益。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