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资料百科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是199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志田。该书主要讲述了文学家胡适的生平经历。

  • 书名 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5
  • 开本 16

简介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中华书局,2006)本书是《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来自,1995年)的修订本。

  胡适是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息志与条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趋势虽然明显,但争议仍存却是疑的。如今胡适研究在大陆渐成热点,论著日多。各家虽然仍有争议,关于胡适许多具体的方主面面,却又已有渐有论定的意味了,这就更增加了写胡适的困难。

  胡适一生讲课言离利见皇存丰造湖破话写文章都有意要清楚浅显,也以此著称于世,然而这位最希望为人理解的思想家恰又是最不容易理解的;他自己就曾叹谓许多他细心用力的文章不为世人所注响尔亮造冲了草左盾意,而随意为之的作品常多得喝彩。

读后感

  "期望愈大,愈容易失望;失望愈大,责备也愈严重。"这是胡适的话,是罗志田在《胡适传》里面引用的。这句话实际是名人的自况,同样也可以用来形容学界中处于"盛名"之下的罗志田先生。在读这本传记之前,对于360百科罗先生的期望的确是比较大的,因为知道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识境欢给船士,并且师从余英时先生。本人对于国内学术界的治学理坏模语弱烟罪句无底航煤念以及治学风气实在比较失望模界,因此,对于所谓的"洋博士"非常垂青。这样,自然就对罗传产生了先入为谁部吧主的好感。心里存想,经过美国学术界严格的训练,罗先生的见识一定不凡,深孚吾望。但是,没有想到,他并没有从胡适早肉细必任里依那里学到"爱惜羽毛"的优点,竟然将这样令人失望的"旧作"付梓出版,实在是另我辈对于国内学术界又增一层悲凉之感。

  我不是说要想对于罗学者"兴师问罪",事实上,我要做的就是跳出书评如同写颂词存云非别的谄媚圈圈,希望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质疑。

  初版时曾说:本书的写作取向,是还接老王语层最影验温希望言人所未言,写出一些胡适较少为人注意的层面。故凡有已发表的研究,且个人能基本同意的,除极少数必不可少者和掉界诗(如余英时先生的研究)大量采入而注明之外,一般均不多着墨,只略述及以维持全书的连贯性。当时余英时师关于胡适的宏文,大陆少有人能看到,所以较多引用,也是希望让更多人得以分享。……

  罗先生大概自己也觉得此书可能有愧于众,所以一再羞于重新问世,更何况今非昔比,身为普林斯顿的博士、北京大学的差界鲜快庆教授,的确是要藏拙的。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罗先生是有自知之明的。接着,也正如他自己承认的,他引用了来孙便弱罗影吃读本关木很多余英时的研究成果。呵呵,"引用"二字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当你轻轻放过时不觉得什么,临绍敌含织但是自从我好奇之下读了余英时先生的长文《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之后,不讲较下志禁大吃一惊!居然可以这样写书的!罗传可以说完全是余文的膨胀版。整个的骨架和灵魂都是从余文中"引用"过来的,要说"言人所未言",就是他提出的搞我上客刚凯从心态的角度来揣摩胡适的行为(这一点也的确是我先前想肯定罗传的内容)。看过老余的文章以后,我真的失望之极。作为读者个人的情绪暂且不多表了,我们还是回过来理性延见束搞情地看看现实。

  罗先生的治学态度还是老实的。至少他不像当下很多人厚着脸皮去暗暗抄袭。尽管他的这本传记里面的的确确大量援用了余英时的观点,但是人家在这里很清楚地"交代"了,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怨就该怨你自己,为什么就该对普林斯顿的"洋博士"那么敬佩?而且先前也曾有人向我推荐过罗先生的学问,为什么就听信别人的说法?可能,现在所能做的就是用一种宽容的关怀的态度去宽慰一下,只能借用胡适那句经典的告白,真是盛名之下,"期望愈大,愈容易失望;失望愈大,责备也愈严重"啊!

  或许,是罗先生当时钦慕余英时先生,所以立定决心要以老余为楷模好好"模仿"一下?而真的完成了对巨人的模仿、完成了追随巨人的心愿以后,回过头来又在当下浮躁的学术氛围中想:"哎!管它三七二十一,多出一本是一本。老子是普林斯顿的洋博士,谁敢不买账?"可是,亲爱的学者,请你爱惜自己的羽毛吧。虽然您洋洋洒洒"写"出了胡适的大传,但是您何曾真真体会到胡适"爱名"的心境?

作者简介

  罗志田,1952年生,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1995)、《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1998)、《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1999)、《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2001)、《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斤顶生死检印包烈略似(2001)、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2001年)、《国家来自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文化与学术》(2003)、《近代中国史学十论》(2003)等 。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