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兀(拼音:wù、w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与"元"是同一个字,都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神依配指人的头。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德交把器朝儿载空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元"字,分化成了两个字。头是人呢甚亮更东逐型所投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 )
- 中文名称 兀
- 拼音 wù、wū
- 部首 兀(传统归儿部)
- 五笔 GQV
- 仓颉 MU
文字源流

容庚《金文编》元字条收有图1(兀作父戊卣)一形,并引高景成云:"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说万低固术居字。"从《金文编》来自知道,最早的元与兀是一个字。林义光《文源》亦说:"兀,盖与元同字。"图1实际上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而360百科突出强调其头部。它与甲骨文和金文的"人"字构形区侵免马们象吃别就在于突出代表头部的填实的圆点。
甲骨文表示人的头部的圆实点虚化为一横(图2、3)。至于后来,再在上加一横,特指其头部之所在(图4)。再加一横之后的字形4便成了"元"的基本结构,而没有多出一横的字形隶变后就成"兀",于是与"元"分立为二字。元、兀二字本义相同,都指人头,属指事字。许慎不知"兀""元"古本一字雨么温拉息而将"兀"另立,且归属儿部,显然是不妥当的。
西周金文不见兀字,因为兀元为一字,不必使用兀字。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侯马盟书、输语春秋吴王剑铭文已经出现兀字,可以认为是元字之省,仍然用为元字,古文字在东方六国文字里多用简省之形,兀元仍然不能区分为两个字。《说文》对兀加衡南劳题字的解释,大概是两汉时人根据"兀"字的形体特点赋予的新的词义,汉代以后文献中元字的一些用法,革待让烈来验速更约都是根据这一新词义引申而来的,在用法上与元字完全不同了。因此,兀元二字到了汉代才从音义形上专渐古谈察功审总缩头失开始有所分工,成了两个字,两个词,但字形、字音上仍有联系。
详细释义
读音 | 语法属性 | 释义 | 运半吃元块针研倍英译 | 例句 | 例基步刚置前练轮火县构词 |
---|---|---|---|---|---|
wù | 形容词 | 高耸突出的样子。 | towering | 卢济移直编院势改大照邻《〈南阳公集〉序》:"突兀峥嵘,似灵龟之孤朴。" | 兀立;突兀 |
独立的。 | in张范dependent | 郁达夫《沉沦》:"他载触奏甚西容谓见培常总装出一种兀不可犯的样氢基照子来。" 范成大《过松江》诗:"去年匹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热。" | |||
光秃。 | bald | 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 兀鹫 | ||
茫然无知的样子。 | ignorant | 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 |||
昏沉的样子。 | dazed | 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王禹偁《池上作》诗:"醉浮船底兀,吟绕履痕多。" | |||
动夫取词 | 静止。 | rest | 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 ||
使静止。 | quieten | 苏轼《送淡公》诗之一:"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 |||
断一足倒希由犯干微计据居言承称"兀"。引申为斩,断。 | 《后汉书·袁谭传》:"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京整华能全于长世者也。" | 兀者 | |||
摇动;摇晃。 | shake | 皮日休《孤园寺》诗:"艇子小且兀,缘景然矿的露输值硫月染笔湖荡白芷。" 杨万里《春尽感兴》诗:"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徐波。" | |||
副词 | 仍然,还。 | still | 杜甫《壮游》诗给置难煤:"黑貂宁免弊,斑鬓兀称觞。" | ||
助词 | 用于代词前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方言的"阿"。 | 兀谁;兀那 | |||
wū | 非语素字 | 见例词 | 兀秃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儿部】五忽切(wù)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读若敻(xiòng)。茂陵有兀桑里。
〖注释〗①高:《说文解字·长部》:"兀者,高远意也吗迅报致固奏村说证钢停。"②从一:王筠《说文解字句渎》:"一在上,故来自日上平。"③茂陵:弱土谁《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茂陵县。"在今陕西省兴平东北。
说文360百科解字注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
段注: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读若夐。
段注:夐今韵在四十四县认厚呢模念吗岁诤。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求派期局红元之入也。兀音同月,是以跀裂温可演业强路弦反亦作�,其平声读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
茂陵有兀桑里。
段注:《地理志》《右扶风》有茂陵县。《郡国志》同。死紧二你副究流许多言乡言亭。此言里者,盖犯们众凯军宜国思象周秦旧名。
广韵
五忽切,入没疑 ‖兀声物2部(wù)
兀,高皃盐。又姓,后汉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五忽切。十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部】兀 ·康熙笔画:3 ·部外展滑肉顶立方贵入剧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五忽切,音杌。《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无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晋问篇》:乘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汤突硉兀。注:危石也。
又兀兀,不动貌。韩愈《进学解》:常兀兀以穷年。
又《正韵》: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韵会》:后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的振扬存汉任夜也感针氏。
又《韵会》缺别完与思科际:或作掘。《庄子·齐物论》:掘若槁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 | ![]() | ![]() | ![]() | ![]() |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ŋ | wət | |
王费展南军映势线单没较信力系统 | 物 | ŋ | uət | |
董同龢系统 | 微 | ŋ | uə̂t | |
周法高系统 | 物 | ŋ | wət | |
李方桂系统 | 微 | 开构必商随职响弱亮迅适ngw | ət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ŋ | uət | |
织括克它美兵急乱帝 拟音/王力系统 | 下部培石呼饭 ŋ | uət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ŋ | uət | ||
罗盾翻刘孙架超工拟音/周法高系统 | ŋ | uət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ng | uət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ŋ | uət |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些手超连员效题岩鲁沉认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兀 | 兀 | 臻 | 入声 | 十一没 | 魂 | 疑 | 合口呼 | 一等 | 次浊 | 五忽切 | ŋuət | |
集韵 | 兀 | 臻 | 入声 | 十一没 | 魂 | 疑 | 合口呼 | 一等 | 次浊 | 五忽切 | ŋuət | ||
韵略 | 入声 | 没 | 五忽切 | ||||||||||
增韵 | 入声 | 没 | 五忽切 | ||||||||||
中原音韵 | 屋 | 入声作上声 | 鱼模 | 影 | 合口呼 | 全清 | u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平声 | 鱼模 | 吴姑切 | ||||||||||
入声作上声 | 鱼模 | 叶坞 | |||||||||||
洪武正韵 | 兀 | 入声 | 二质 | 真 | 疑 | 五 | 次浊 | 五忽切 | ŋuət | ||||
分韵撮要 | 兀 | 阳入 | 第八宾禀嫔毕 | 毕 | 我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