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钓探鱼器使用方法

精选问答

  筏钓被越来越多的钓友所喜欢,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钓友喜欢利用探鱼器寻找鱼情和勘察水下地形。不过,目前探鱼器还是非常的小众的。所以,很多钓友其实对于探鱼器的认识和使用还不是很全面。

  如图所示,传统的频率是一个标准额圆柱椎体,投射在水底就是一个圆形,而下扫成像是一个非常非常扁的椭圆体,投射在水底就是一个纺锤状的扁长条。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只关注各个频率在水底的投射范围,如上图。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景,如图所示,左边传统画面上有鱼,右边下扫成像画面上没有鱼。但也有另一种情形,此时,传统的画面并不会显示该鱼,下扫画面上能够显示这条鱼。不管探鱼器是传统频率,还是下扫频率,都是同时按照不同的角度和范围工作,不存在延迟。由于探测范围大小不同,传统的画面和下扫画面不完全一致,探鱼器下扫成像频率更加多的作用是扫描地形。在国外,大多数的时候是安装在船上使用,因此,大多数我们使用的探头都讲尾挂探头。船在进行中,探头是处于动态的,狭长而扁平的探测角度和范围能够更加精地貌。

  探头在静态工作的状况下,探鱼器上显示的深度数字和河床画面,都是探测范围内最高点的数字和画面。低于最高点的鱼群,被最高点的回波信号覆盖,是看不到的。

  至于传统和下扫为什么显示的河床高低不一致,这其实还是探测范围大小不同。

  图中传统频率的探测范围内有一堆石头。结合第一幅示意图,实际表现在探鱼器画面上就是图中的样子。

  在左边传统画面上,17米~~22米之间的淡蓝色纹状,就是上面示意图上的那堆石头。17米并不是真正的水底。

  除了以上这个因素,造成实际放线和探鱼器数字不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水流。靠2B3B的铅坠,想让线组完全垂直是几乎不可能的。动辄三四十米的水深里,线组在水流里飘走几米远,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其实上面示意图还解释了钓友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探头有没有方向,需不需要注意探头方向? 探头的确是有方向的。即使传统频率是圆锥体,但下扫是频率是扁椭圆体。当探头对准线组时,下扫就等于垂直于探头中心的一个“切片”。

  在大部分的鱼探仪和测深仪设备中,都会在屏幕右侧有一个窄长的竖条,这个竖条状窗口是实时显示回波位置和强度的窗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示波图或A柱图

  A-scope是将每一个超声波的水下目标回波根据实际情况以不同的幅度和比例在不同的深度位置对应显示出来。此回波图形是最即时的回波反应画面,而探鱼器左侧的传统声纳画面只是一个回波的历史轨迹记录,相对A-示波图是有所延迟的。

  有经验的使用者通常喜欢看A-示波图的回波,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水下目标的大小与所处深度。

  水深14米的地方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回波,在传统画面和A柱上同时都有显示,说明这条大鱼这一小段时间内一直在探鱼器下面徘徊索饵。(其实通过左边传统画面可以推断,这是两条鱼基本平行在一起),稍微耐心地搜索,这鱼基本就是你的囊中之物了。

  图中A柱下面的数字5.6m,表示的意思就是:在总水深21.3米的情况下,目前所用频率在水底的探测直径是5.6米。那么这两条鱼所处水深只有14米,探鱼器在那个深度的探测直径最多4米左右。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鱼基本就在你的竿稍下面,等你捉它呢。

筏竿钓什么鱼

筏竿可以掉淡水鱼

使用筏竿钓淡水鱼的方法:

1、串钩配合10-25克铅坠,抛投岸钓法:在主线末端连接4只鱼钩左右的串钩然后在串钩下连接10-15克的铅坠,串钩挂饵后抛投到离岸边20-30米的钓位上观察筏竿竿稍的讯号即可。

2、双钩,船钓、鱼排钓法:在主线末端连接铅皮座缠绕铅皮达5克左右重量,铅皮座下端主线连接转环,转环连接双钩,子线控制在15~25厘米左右。在小船或者鱼排上,双钩挂饵后垂直放下钓组并在不同水层停留,观察筏竿竿稍讯号即可。

筏钓用什么饵

筏钓用活饵、商品饵、颗粒饵、玉米粒都是比较好的。其中,活饵可以使用红虫、蚯蚓、小鱼、小虾等。如果垂钓对象鱼是鲫鱼的话,选择红虫和蚯蚓作为诱饵为宜。如果垂钓对象是翘嘴鱼、黑鱼等,选择小鱼小虾作为诱饵为宜。

筏钓怎么看竿梢中鱼

1、竿梢上挺一下又下沉,这是周围有鱼了,如果这个时候竿梢缓缓上挺,是饵料慢慢的化掉,而不是鱼在吃饵

2、后面几乎不动了,说明没有饵了,我们需要重新装饵。

3、使用玉米做钓到位过时候,竿梢微微下沉,稍有上挺,是有小鱼,此时提竿往往不会中鱼。

4、如果弯曲的很大,就是有鱼上钩了,立即提竿。

5、用活饵作钓,鱼过位会有个挣扎的过程,如果竿梢前后左右晃动,就是鱼在挣扎,此时提竿是没有鱼的,如果竿子弯曲的很大,就是中鱼了,立即提竿。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