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茶

精选问答

历史

据史书记载,古劳茶山产茶于"宋元时期已现端倪",而茶山顶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锣鼓地、塔磨塘等六条村庒在550年前已开始植茶。茶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露水丰富,适宜植茶。丽水石岩头一带的山地就特别湿润,故种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龙芽、雪菊、银针等著名品种。翠岩采自石地者为最佳,乾降牌县志载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带芳",银针形似寿眉,尖如针,叶背显露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新会人黄炳坤的《忆岭南》诗中有银针"香味远出寿眉数倍"、"久经脍炙人口"之句。雍正10年(1732),鹤山建县,鹤山茶园不断发展,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期。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古劳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树",出现茶烟万顷的景象。当年,茶山和山脚的丽水有茶园1000多亩。

分类

古劳茶主要有"古劳茶"和"古劳银针"两个品类。古劳银针为古劳茶的珍品,以丽水所产的"翠岩银针"品质最佳。银针茶早在清初(公元1644-1735年)已负盛名,当时流传着"真好采,嫁丽水"的歌谣。到了光绪年间(19世纪70年代),古劳茶已濒临破产,银针茶几乎失传。直至本世纪50年代后,这一古老的历史名茶才获得重生,焕发出它的青春。

采摘技术

古劳茶采自当地的古劳茶树,古劳茶树分青芽型和红芽型两种类型。前者称青蕊,后者称红蕊。红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低,青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气清高。古劳银针多采用青芽型鲜叶加工而成。银针茶据品质的优次分为高级古劳银针、普通古劳银针和古劳青茶三个花色品种,高级古劳银针又称雀舌茶,采于春分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 1.5~2.0厘米,芽色黄绿,茸毛多,称之"雪谷芽";普通古劳银针采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色泽深绿,称之黑蕊;古劳青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称之 "劈蕊"。

制作特点

历史上经炒揉好的古劳毛茶,放入温度高达300℃以上的滚筒中滚炒。当茶叶发出焦香味,手搓即成叶屑时为宜。正如《桐君录》中所说的"取为屑茶饮"。古劳茶因具有独特的高火香味,故又称之"火花香茶"。具有头泡火气味,二泡糖香生,三泡神怡然,再泡味尚醇的特色。元代耶律楚材称颂岭南茶诗道:"高人惠我岭南茶,烂尝飞花雪没车,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古劳银针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圆直如针,色泽银灰显毫,香气高纯持久,滋味醇和回甘,汤色绿而明亮,叶底细嫩匀整。

档次

高级古劳银针

又称"雀舌茶"。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一芽一叶初展制成。形似长针状,毫显。上旬至中旬开采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制成。形状似圆钩形,色深绿,稍显毫,属炒青绿茶。

普通古劳银针

俗称"豆豉粒"。于4月上旬至中旬开采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制成。形状似圆钩形,色深绿,稍显毫,属炒青绿茶。制法是鲜叶先经摊放,表面水干后进行杀青,锅温控制在180℃左右,一手执小帚,一手执小竹箕,频频扬炒,直到杀青适度。杀青叶用双手搓揉,当含水量在60%左右时,即在锅内烚炒,手势宜轻,免损毫尖。九成干后将炒干叶摊于锅上,低温慢烤至足干(或用焙笼焙干)。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