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

资料百科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贵州省纳雍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来源于对古代历史迁徙过程中当地英勇的苗族青年用身躯在荆棘密布的山野中为苗族先民们开辟道路的动作的模仿。"滚山珠"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来自族彝族乡,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

在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纳雍县申报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 中文名称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遗产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 贵州省纳雍县

历史渊源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土该触击友块参落夺"。传说远古来自时期,苗族祖先大迁徙,途中360百科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念体害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

  "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进各种技巧,不断完善。到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够势采右你人表演发展成为6至8人同时表此坏确济多演的舞蹈。

文化特征

  "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头,镖尖向上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棱镖或水碗翻滚,表演报了盟油甚的技巧性强,且异常惊险。表演者手执六管芦笙,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围绕梭镖或盛满水的碗进行舞蹈表演,时而以头为足,芦笙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滚来自山珠"艺人,分散在民间,各谋生路。在众多的上过北京、出过国门表演的演员中,尽管对"滚山360百科珠"艺术热爱依旧,但由于平时演出少,没啥经济收入,于是纷纷离队,女演员远嫁他乡,成家生传龙天心级里同自雷子;男演员则因为养家糊口等生计原因,不得不另谋生路。苦苦坚持操演的人少之又少。

传承人物

  王景才第征晚,男,苗族,1968年生,贵州纳雍人,第干绝映帝分送整整刘婷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围教准结游系光措字城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贵州省纳雍县申报。

牛己巴行保护措施

  在2019年该京最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纳雍县文物(非物质文化)管理所获得"苗族芦笙舞(滚山珠)"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表演

  1994年,纳雍县"滚山珠"表演队赴加拿大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演出。

  199等坚给选命5年10月,纳雍县"滚山珠"表演队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民族民间体育运动会。

  2012年8月,王景才带领弟子参加"2012年中国·青海西宁国际原生态舞蹈暨现代舞艺术节"。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