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蚶,属软体动物门,来自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怀如就大肥创了肉年均进行人工养殖360百科,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球角卫更话一架见培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数祖见夫金还物赶养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愿考心万罪频拉法斤效。
- 别称 泥蛤蜊
- 界 动物界
- 门 软体动物门
- 纲 双壳纲
- 目 列齿目
形态特点
来自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远。放射肋粗壮,有18~22条,助上劳感具明显的结节,呈瓦垄形。壳表白色,被物今组那褐色壳皮。壳内面灰要按快氧西四解盐民许等白色。边级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前 闭壳肌痕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度般察呀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360百科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B12),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因其价格便宜,堪称大众化的海鲜品。 泥蚶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Ark shell,日文名为ハイガイ。输往国别和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浙江。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写若造该板杂块生活在内湾潮间带的软泥滩中。世界泥蚶产量主要产自东南亚沿海国家。


壳宽2.5cm 赶即附,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压茶金练银希白目审受,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夜思难日妈物只运翻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种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假技初岁婷厚座杀饭理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育念官范劳含有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 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多,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世友四况点10~28.8,水温0成洋衣切空落~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鉴别
初上水的蚶,从海滩角泥土中捕捞的,外壳涂满湿污泥;从沙滩捕捞的,也有湿沙预改冷科兴既期皮九屋沾壳。新鲜的蚶双壳往往自动开放,用手拨动它则双壳立即闭合。如外壳泥沙已干结,说明捕捞的时间较长。不新鲜的蚶,烫熟后血水不红,味不鲜美,有的并有异味。如在一盆蚶中,发现有少量有异味、臭味的蚶,说明整盆蚶不是新鲜的。

营养分析
泥蚶富含特有的血红蛋白和维生素B12,有项重他苦什补血、温中、健胃的功效。
泥蚶每1来自00克含 可食用部分30克
热量(千卡):71 B1硫胺素(毫克):0.01 CA钙(毫克):59 蛋白质(克):10
核黄素(毫克):0.07 MG镁(毫克):84脂肪(克):。8 B5烟酸(毫克)360百科:1.1
FE铁(毫万看去结酒坏少婷克):11.4碳水化合物(克):6 VC维生素C(毫克):0 MA锰(毫克):1.25
膳食纤维(克):0 VE维生素E(毫克):13.23 ZN锌(毫克):11.59维生素A(微克):6
胆固醇(毫克):124 CU铜(毫克):。11 胡罗卜素(微克):1.4钾(毫克):207
P磷(毫克):103视黄醇当量(微克):81.8 钠(毫克):354.9 SE硒(微克):41.42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药用价值
泥蚶因壳表放射肋如古建筑自丝案屋顶瓦垄子,也有称瓦垅哈瓦楞贝的。泥蚶是一种埋栖于沿海滩涂的双壳贝类停气态官误百,原产印度洋与太平洋海域。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食用
1. 适宜症:瘕痞块,老痰积结、胃痛泛酸等症
2. 脾胃湿热盛者忌食。
制作指导
食蚶肉应煮熟。
另外蚶肉咸以软坚,故有消痰散结的功效,治症么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常与三棱、桃仁、鳖甲等配合应用。
食疗作用
蚶肉味甘咸、极棉弦市司复谓交性温,入脾、胃、肝经
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死永会动第景品界胃、散结消痰之功效
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怀复孔及足矿明唱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其他相关
清道光《乐清县志》记载:"蚶俗称花蚶,邑中石马。蒲岐、朴头一带为多,取蚶苗养于海涂,谓之蚶田。每岁冬杪,四明及闽人多来习蚶苗。"清光绪同知陆玉书写蚶田的诗曰:"永嘉江外水连天,一望苍茫不见边。渡过铧锹三十里,谁知沧海变桑田。"
同时代诗人王步霄《养蚶》诗云:"瓦垄水名争郭赋传,江乡蚶子莫轻捐。团沙质比鱼苗细,孕月胎含露点圆。愿祝鸥凫休浪食,好充珍馐入宾筵。东南美利由来檀,近海生涯当种田。"清奉化文人孙事伦也有《养蚶》诗:"荦荦瓦垄子,纷产东海涂……"
在写泥蚶的诗篇中,左粒比次个压后议天短清代临海诸生的朱邺华,他有《椒江竹枝词》诗:"一夜潮回葭船,花蚶白蟹不论钱。祀过周七娘娘庙,满地青虾带雨鲜。"这首诗虽然带有宋文学大家王安石《黄田》诗的韵味。
早在三国时期《临海异物志》中曾载泥蚶有"益血色"之功效,清朝《食疗本草》载蚶:"润五雨刑脏,治消渴,开关节。"
《四声本草》:"温中消食,起阳。"《医林纂要》也说:"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瓦楞子
源于《别录》
《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达价刘哪冷气,症癖。"
协粮现模极怀围《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次白工束判节血积,气块,破症瘕,攻瘰疬。"
为软体动物蚶科泥蚶和毛蚶或魁蚶连材打永的贝壳。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及辽宁等地。秋冬至春采集。晒干。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本品又名煅瓦楞。
特别提示:非诗制满汽育演哥泥蚶是一种水产,有人为了品尝美味,就喜欢吃半生半熟的泥蚶,但这种吃法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煮熟的泥蚶身上还带有传染性肝炎病毒,一旦食之,就有可能给人体传上肝炎。所以,千万不要食用半生半熟的伯思题夜氢种伯否安以设泥蚶。
养殖
一、泥蚶创提么苗种生产技术
1亲蚶的选择与催产
苗种生产的好坏与亲贝的质量、成熟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可在繁殖季节直接选用健康亲贝产卵,亦可进行泥蚶蓄养催熟。1.1亲蚶选择标准
从自然海边滩涂或人工培育的泥蚶选择性成熟且健康的亲贝,要求1~2龄的泥蚶,壳长10~30mm,壳表完整,无损伤,肥满度高。 解剖观察,肠道粗、腮完整、性腺饱满,卵巢显示明显的桔黄色,精巢乳白色。?
1.2亲蚶培养催熟?
1.2.1亲贝蓄养前期采用池底铺泥沙底播培养,后期采用单层浅水浮动式网箱蓄养。蓄养密度3~4kg/m?2(450个/m?2)。泥蚶蓄养以自然水温为主,并依靠室内暖气缓慢提高水温,比自然海区水温高4~5℃。?
1.2.2投饵主要投喂底栖硅藻,每天4~6次。投饵由20万个/ml·d逐渐增至30万个/ml·d。温度23℃以上,底栖硅藻减少,停止投喂,主要投喂玉米淀粉、蛋黄。蛋黄需经250目筛绢磨碎过滤后投喂,玉米淀粉投喂量每天12次,每次(2~3)×10-6,蛋黄按2个/12m3。投喂扁藻、牟氏角毛藻较好。亲贝的培养用(硅藻+金藻)和(硅藻+金藻+扁藻)组合,则能加速性腺发育的时间。?

1.2.3换水亲贝蓄养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天换1/2水体;4~5d放干池水一次,开始除去死贝。后期换水4次,每天1/3水体。每天倒池一次。3~4d换网箱一次。?
1.2.4肥满度及性腺检查前期每10d测一次肥满度,后期每3~4d测一次。每次随机取样20个,称重后放入70℃烘箱中烘24h,测量总重和肉干重。肥满度按下式求得:?肥满度=肉干重/总重量×100% 在肥满度达7%以上,解剖性腺能辨别雌雄,并通过解剖性腺成熟情况,决定产卵时间。?
1.3亲蚶的催产一般采用阴干、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的催产方法。将达到要求的亲蚶洗净后放于通风阴凉处,阴干15h左右。或置于突然降温至10℃的冰箱中、刺激18h取出。取出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洗10min,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移入水深30~40cm的常温海水池中,采取微流水或充气刺激产卵。一般1~3h,就见亲蚶开始产卵。产卵开始则停止充气,让其大量排放。产卵时间以清晨5时开始,7-8时处理完毕为佳。?
2采卵孵化?
当亲蚶性腺覆盖整个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见,肥满度达65%以上时,便面临着成熟排放。排放前时常取底样查卵,一旦发现少量卵,就将亲蚶肥育笼用小水泵冲洗干净,抬到新水池引导排放,一般0.5h内开始排放,短时间达到高峰,卵的密度控制在30~40粒/ml。排放结束后,将亲蚶移于新水池继续培养。卵池施加2×10-6青霉素和4×10-6EDTA二钠,加大充气量,使多余的精子和排放副产物形成泡沫捞出,直至孵化水清澈为止。然后小水花充气。受精卵在水温?26.2℃下经15h形成D形幼虫。孵化胚胎发育的最适合温度为25~31℃。?
泥蚶
3幼虫培养?
3.1幼虫选优观察和检查D型幼虫,D型幼虫正常大小90μm×65μm,直线绞合部平直,双壳完整无缺刻,面盘正常,纤毛粗而有力,用420目筛绢网箱收集D型幼虫移入育苗池培育。
3.2D型幼虫D型幼虫最初靠自身卵黄营养,不需投饵,但发育24h后肠道形成,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应投喂饵料。由于D型幼虫是浮游被动性生活的,所以觅食也被动,因此选用等鞭金藻等小个体,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耐高温的浮游性藻类,作为开口饵料为佳。最好以金藻、扁藻、小球藻等混合投喂,使其营养更全面。饵料密度保持在5万~15万个/ml,幼苗生长快,变态时间短,成活率高。在培养D型幼虫的过程中换水每日2次,每次30%,定期施用抗生素以防疾病,保持水中EDTA 5×10-6浓度,培养水温保持在最适28~30℃,盐度保持在6.54‰~23.38‰。
?
3.3壳顶幼虫壳顶幼虫期培养密度为5~6个/ml,在此时期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壳顶幼虫后期(160μm以上)增投扁藻。日投喂量根据幼虫肠胃和藻类供应情况适当调整,每日分2~3次投喂。水温26~30℃,盐度19‰~27‰,pH7.9~?8.312,DO大于4mg/L。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30%~40%,壳顶幼虫期用200目网箱换水,每隔3~4d移池一次。?
4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
幼虫培育经大约10d后,壳长达180~200μm时,出现眼点,开始由浮游逐步转为匍匐爬行,进入变态期。把附着基(海泥)用200目筛绢过滤,预先均匀泼撒于稚贝培育池中,待一夜沉淀后,排出上清液,重新加入新鲜海水,使池底形成3~5mm厚的软泥基质,然后将眼点幼虫移入进行附苗,此时眼点幼虫比例应达到50%~60%。?
4.1贝培育密度前期以(200~300)×104颗/m?2为宜,根据附着稚贝生长逐渐疏苗培养,出苗前为50×10?4颗/m?2左右。?
4.2洗苗稚贝培育一般4~6d洗苗移池一次,用不同网目筛绢网去除死壳。?
4.3换水及投饵采取每天换水一次,每次70%以上,然后缓慢加水,到水位80cm左右,日投饵2次,以投扁藻为主,密度保持(2~10) ×10?4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 ×10?4个/ml +扁藻(1~10)
×10?4个/ml,或金藻(2~10) ×10?4个/ml,角毛藻(1~8) ×10?4个/ml,视单胞藻供应情况调整投饵量,尽量混合投喂,有利于稚贝摄食生长。?
4.4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光照强度控制在300~500lx;控制水温27~32℃为佳。整个培育过程中,盐度保持一致,维持在6.54‰~23.38‰,可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二、滩涂泥蚶养殖
泥蚶是雌雄异体,本地1年就性成熟,在秋冬季产卵,分批产卵,每次间隔半个月。养殖的泥蚶大多数为人工育苗厂育出,工厂化育苗技术也较为全面。
泥蚶养殖可分为中间培育和成贝养殖两个部分,即从每公斤2-3万粒左右的稚贝培育到每公斤500-1000粒苗种和苗种再养成到商品贝(规格为每公斤60-160粒)。
1.场地选择:
要求底质20-30cm的软泥,一般每潮能干露1-3小时,表层有黄褐色的"油泥"但腐殖质不宜太多,海水比重在1.008-1.020为宜。
滩涂养蚶以筑坝蓄水养殖,筑土坝高50-100cm,把蚶田围起,土坝有一排水口,坝内四周为环沟,中间为蚶田,高度低于土坝20--30cm,蚶田每块面积以1亩为宜略正方形。也可根据地形而宜,一般面积大,土坝挡水范围大且不易管理。
堤坝高矮应海区而定,基宽3m,上顶圆滑;缓冲沟宽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积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挡水坝修在水门内侧,一般高60cm,底宽150m,坝面宽60cm,防止潮水直冲塘面;水门是潮水进出的通道,其控制塘内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构建,以免被水冲塌。
2.放养密度: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种,中间培育,每亩放养10-15kg苗种(即500-1000颗/平方米),成贝养殖选用大规格(400-600颗/公斤)种苗每亩放养200--300公斤左右(即100-150颗/平方米)。
3.日常管理: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来到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蚶塘冲塌,引导洪水不往蚶田。在内湾河口塘地,海水严重变淡,要及时把泥蚶移至外海区,待雨季过后再搬回。
防暑、越冬:冬季水温低,应注意蓄水保温,经常检查堤坝,及时修复漏水,严寒期应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晒得蚶田积水,水温急剧上升,致使泥蚶灼伤死亡,因而要及时维修蚶田,疏通沟渠,及时换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日常观察,以调水肥水、培养饵料生物为主。用复合肥每亩2公斤,晴天泼洒肥水,也可直接投喂有机碎屑(如小鱼虾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浆泼洒投喂。
4.消除敌害:在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蟹类、敌害鱼类、玉螺、短肌蛤等对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时清除。但这是要求说明一下,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希望不要用有机磷农药杀灭敌害生物而污染环境。可采用人工驱逐、捕捉,及一些常规药物(强氯精、二氧化氯、茶子饼)清除敌害生物。
5.病害防治:泥蚶是较好管理的经济贝类,但也有暴发性死亡,主要预防治措:改善塘底质环境为主,用生石灰20公斤/亩,或光合细菌,二氧化氯等药物。
6.起捕:养殖规格在每公斤100-200颗即可上市,泥蚶不潜入泥中,捕捞非常便利。
三、养殖泥蚶五要点
1.采集苗种泥蚶产卵期往往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产卵,10月是采苗的适宜季节。通常在退潮后的滩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层,装入网袋内,洗去软泥后过筛,将筛下的砂粒和蚶苗计数,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面,筑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土池可设在泥砂质的中潮区,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进行清池肥水,做好亲蚶的选优工作。育苗时,先将亲蚶经阴干刺激后投放靠闸门口处。开闸增大进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同时采取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措施,有利于幼体发育和变态附着。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采集后,冬季即将来临,为避免冰冻和敌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亩~0.5亩,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3.移种增殖泥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水温0℃~30℃,盐度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对底质要求较严格,喜生活于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以及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稳定的滩涂中。根据这些特点,在海区底质适宜的条件下或经过改良后的滩涂均可移殖放养。移殖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亩播二龄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养殖养蚶场选好后,根据地势可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成若干长方形或长条形蚶田,每块几亩至十几亩,蚶田之间挖小间隔,这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方法。为缩短干露时间提高摄食率和生长率,一些地方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亩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况下,增产幅度1.5倍~2倍。
5.高潮区蓄水越冬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发生冻伤所造成的死亡,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时期亩放成蚶密度为3500千克~4000千克为宜。
病害防治
一、泥蚶育苗病害产生的原因
1.理化因素
水是泥蚶育苗过程中病害产生的主要理化因素。许多泥蚶育苗厂在取水水源上出现严重问题,一些育苗厂蓄水池的进水口设置在江河入海口,上游的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流经此处,污染严重;有些育苗厂进水口设置在别的育苗厂、养殖场的出水口处,造成交叉污染;有的育苗厂根本没有蓄水池,用水直接从海里提取,水质很不稳定。育苗用水水质差,直接影响育苗生产。其次是水温,泥蚶育苗一般适宜的水温为26~3l℃,温差不超过2℃。另外光照和pH值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2.生物因素
亲蚶质量好,产出的幼苗健壮、活力强,育苗成活率高;亲蚶质量不好,带病菌,育苗成活率低。污水中带入病原,工具未彻底消毒,带入病原,以及寄生虫寄生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3.人为因素
主要是操作管理不当,如加温时控制不当,翻池时损伤苗,或选择的网箱的网目不恰当,苗嵌入网目而损伤;投饵不足,苗饥饿;或投药不恰当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二、泥蚶育苗常见病害
1.细菌性疾病
弧菌是海水中正常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当外界条件不良或生物本身抵抗力下降时,往往能引发弧菌病流行,造成养殖动物大批死亡。笔者曾在濒死泥蚶幼体内分离到弧菌,说明弧茵的流行也是引起泥蚶幼体死亡的原因。
2.原生动物病
泥蚶育苗过程中轮虫的大量繁殖,会与泥蚶争饵争氧气争空间,影响泥蚶苗生长。而变形虫、小白虫则主要危害藻类,间接危害泥蚶育苗。
3.寄生虫病
寄生虫寄生在幼苗身上,吸取泥蚶苗体营养,影响泥蚶幼苗摄食与活动,造成浮游幼苗沉底死亡,常见的寄生虫有聚缩虫、钟形虫、线虫等。
4.饥饿、营养不良
育苗过程中,藻类投喂量不足,幼苗饥饿或投喂藻类种类不好、单一,造成营养不良,蚶苗抵抗力下降,易得病死亡。
5.机械损伤
翻池时损伤苗,或选择的网箱的网目不恰当,苗嵌入网目而损伤;或翻池时,由于水压过大,幼苗受强冲击受伤,或洗苗时挤压、用力过大,蚶苗壳破而死。
6.缺氧
由于生产操作不当,发生停电、停气、造成缺氧;或泥蚶翻池时,洗苗过程时间太长,造成蚶苗缺氧死亡。
7.氨氮中毒
泥蚶育苗过程中,泥蚶苗密度过高,换水量不足,或由于生产设施的原因,无法换水,造成蚶苗氨氮中毒死亡。
8.用药过量
有些单位在泥蚶育苗过程中,抗菌素等药物用量过高,有些药本身对泥蚶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药物,使得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使得药物起不到应有的杀菌、防病、治病效果。
9.温差太大
泥蚶育苗一般适宜的水温为26~31℃,温差不超过±2℃。有些单位在育早苗时,采用加温育苗,如果水温控制不好,升温、降温太快,就会造成死苗;另外,酶池时,温差大,蚶苗不能适应,也会造成蚶苗大批下沉、死亡。
10.酸碱度变化太大
生产上藻类投喂过多,池中藻类过量繁殖,或其它原因,使池水中pH值升得太高,蚶苗纤毛脱落,下沉死亡。
三、泥蚶育苗常见病害的防治
1.保证水质
海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区滩涂面积小,海水交换量大,无污染。育苗期间用水,需用沙滤水,幼苗翻池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池水的温差不超过2℃。
2.亲蚶质量
选择健康无病,蚶体饱满,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为亲蚶,规格80~180个/kg。解剖观察,优质亲蚶,性腺饱满,精巢乳白色,卵巢明显桔红色,显微镜下观察卵子已游离。亲蚶直接从泥蚶养殖场购得,干露时间不能太长,洗净、消毒后入池催产。
3.病害预防
育苗开始时,育苗池、进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彻底消毒,严防育苗过程中工具交叉使用而受污染。在催产、幼苗翻池时,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用药量要恰当,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4.投喂饵料营养要全面
选择优质、耐高温藻种,如: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s mulleri、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golandic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藻种要纯、无污染,宜从专门从事藻类研究的单位引种购得。育苗时,投喂藻类以少量多次为好,日投藻2~5次,白天投藻量不能一次太多,否则蚶苗吃不掉,藻类大量繁殖,PH值升高,易造成蚶苗下沉、死亡。投喂前,先用显微镜检查藻类,无污染,才能投喂。不能只投喂一种藻类,如以金藻为主,要适当混合投喂硅藻、扁藻等,投喂饵料营养全面,蚶苗生长快。
5.预防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进入育苗池的海水,需用滤水袋过滤,滤去个体较大的水生动物;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轮虫等,可以在泥蚶育苗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网目大小的换水网箱,勤换水或翻池等方法来解决;寄生虫等可通过翻池时的洗苗操作除去,少数顽固的寄生虫,可采用在洗苗时,水中加入少量甲醛,清洗除去。
6.防止不必要的机械损伤
翻池时动作要轻,不损伤苗,选择网箱的网目要恰当,使幼苗不被嵌入网目而损伤。翻池时控制好水位,以免水压过大,幼苗受强冲击受伤。捞苗、洗苗操作小心轻作。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水质管理
育苗池使用洁净无污染的沙滤水,并经滤水袋过滤后入池,每天换水量30%~100% 。
(2)投喂藻类
附着前以投喂金藻为佳,要求达到池水中藻类密度5~20万个/ml,附着后投喂扁藻为主,保持池中密度2~10万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万个/ml+扁藻1~10万个/ml;也可在投喂金藻、扁藻时,加投硅藻。
(3)光照强度和水温
育苗室需用遮光布,晴天时透光率20%~30%,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Lux。水温控制在26~31℃为佳,防止水温变化太大。
(4)检查幼虫吃食生长情况
每日取样检查幼虫吃食情况;在显微镜下测量幼苗生长情况,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壳长每日增长10μm左右;取样计数检查幼虫密度情况,如发现密度骤减、死苗等情况,应及时查明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5)做好日常防病工作
育苗期间,育苗池、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药物彻底消毒。翻池时,做好药物的预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6)做好日常检查记录工作
每日早中晚记录水温、水位,记录幼苗吃食、生长,用药等情况,以备日后查用。总之,泥蚶育苗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要搞好泥蚶育苗,必须做好各个环节,必须注意防病,做到预防为主,才能获得泥蚶育苗的成功。
美食烹饪
奉化摇蚶
主料:泥蚶750克
调料:小葱10克姜15克 胡椒粉1克黄酒10克 酱油15克香油10克
烹饪方法:
1. 将蚶子放在冲洗池中,用竹帚边刷边冲,连续洗刷至蚶壳发白为止
2. 将炒锅置旺火上,舀入清水烧沸,放入蚶子略烫,并翻动几下,在蚶壳欲开时捞出,剥去半边壳,探放在盘中
3.摆好的蚶子撒上葱末、姜末、胡椒粉,淋入酱油、香油、料酒即成。
制作提示:
1. 蚶要选用肉质鲜嫩,水份极多的为佳
2. 下沸水烫时要注意,不要烫得太过,以免肉色发紫过老失去鲜味。
历史文化:
"奉化摇蚶"具有个大、壳薄、肉厚的特点。(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蚶出奉化县,品在蟀鳌,蛤蜊之上",是我国著名食用贝类之一。蚶的肉质极为鲜嫩,含水分较多,宜沸水速烫成熟。其成品肉嫩润滑,清鲜味美,是春季前后时令佳肴。
红烧义河蚶
主料:泥蚶1500克胡萝卜200克
辅料:香菇(鲜)30克青蒜40克 玉兰片50克肥膘肉100克 火腿100克荸荠50克
调料:猪油(炼制)50克盐5克 味精2克胡椒粉1克
烹饪方法:
1. 将义河蚶(泥蚶)剖壳剔肉洗净,刀拍其斧足,逐个将其一面拖剞平行花纹
2. 再将其转90°,斜刀依次将蚶肉剞2/3 的片口
3. 胡萝卜刮洗干净,切成片
4. 荸荠削皮,切成片
5. 猪肥膘肉、火腿分别切成片
6. 玉兰片用水泡发,备用
7.青蒜择洗干净,取其蒜白,切段,蒜叶另作他用
8. 锅置旺火上放适量清水烧沸,将胡萝卜、火腿、冬笋片放入沸水煮3分钟捞起沥干,倒去残水
9. 锅仍置旺火上,倒入鸡汤,加蚶肉烹煮撇去浮沫、再加入肥肉片煮至汤汁呈奶白色调入精盐起锅,拣去肥膘肉
10. 取碗一只,中央置香菇一个,再将蚶肉、胡萝卜、香菇、火腿片依次码入碗内
11. 将冬笋片、荸荠片、肥肉片放最上层,再加入奶白蚶汤,入笼旺火沸水蒸1 小时
12. 出笼拣去肥膘肉将蒸好的义河蚶扣入盘内
13. 锅置旺火上,滗出熟品原汤,加蒜白、猪油,待汁煮沸勾芡淋入盘中,撒上胡椒粉即成。
制作提示:
1. 活义河蚶入烹,方为正宗风味
2. 蚶肉要煮至软烂,汤汁呈奶白色
3. 蚶肉、胡萝卜、香菇、火腿依次码入碗内,要整齐美观。
历史文化:
义河蚶是湖北天门水产名品,本名车鳌、亦作砗螯。唐诗人皮日休《送从第崇归复州竞陵》诗句"车螯近岸无妨取",即咏此物。蚶为淡水蛤属,具金黄色狭长贝壳两枚,肉味极其鲜美,红烧、氽汤均可。
义河蚶之名始于宋代,《天门县志》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该河段所产蚶蛎,特冠以"义河"二字。义河亦即唐茶圣陆羽所赞誉的"西江"河段,水质明净,流速悠缓,两岸林木葱郁,河床为粘土砾石结构,天然饵料丰富,最适于蚶子穴居繁衍,故义河所产蚶子最佳,冬季与孟春,是食蚶季节,在当地视为席上珍品。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