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东琴书是一种河南省永城市、民权县、柘城县的戏来自曲剧种,其发源地就在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皖北360百科、鲁东南一带。1988年超兰七担而,当时的商丘地区文化部门曾对全地区琴书艺人进行普查,得到的数据是:全地区登记艺人972人,豫东琴书艺人233人,占艺人总数的24%。就人数而言,在商丘,豫东琴书是仅次于河南坠子的第二大曲种。
2011年被府公布状围结晚殖算走照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文名称 豫东琴书
- 遗产级别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遗产编号 65Ⅵ-11
- 遗产类别 曲艺
- 起源地 商丘
历史发展
琴书究竟产生于何时,未发采引现有文字记述。
据宁陵县琴书老艺人张继孔讲:传说,琴书最初发源于周朝。当时伴奏乐器较多,谓之大曲子,仅限于宫廷演唱清额显溶象至群样还就。在以后普及流传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渐减少,遂转化为小曲子流传民间。
豫东琴书源于豫东商丘,不知何时流入山东。 《音乐来自知识辞典》(西北师范学院高天康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262页使般载,琴书"发源于河南、安徽360百科一带,已有二百余年历史。"263页载,山东琴书"起较源于豫东一带,……约有货七定挥著书二百余年历史。"
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记载,夏邑县的豫东琴书有6代传人,第一代何新广养金兰(1851年生),第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第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第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第五代蔡永连(1933年生),第六乐别阿稳让民代王子亮(1954年生)。从第一代何新广算起,豫东琴书已有100多年的历波话照养续剧聚史。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段时期,河南坠子在豫东民间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很多大鼓、评书艺人开始改唱坠子。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山东南路琴书艺人频繁地到豫东一带演唱,琴书逐渐成为豫东人民喜爱的曲种。
1946年,山东琴书艺人聂兆林及某供了其女儿聂大桂、宋广信及其女儿宋明新、司明敬及其女儿司庆华和李若亮及其外甥女张巧云组合的琴书括缺环的草章施毛居乎依班到商丘定居。由于他们久居商丘,淳朴爽朗的豫东民风、特点鲜明的豫东语音便潜移默化地渗进这些山东琴书艺人的演唱之中;加之他们又吸取了豫东地方戏曲和曲艺的音乐优点,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豫东琴书。
1978年,为了适应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农村文化宣传工作的需要,柘城县人民因政府组建了以著名豫东琴书艺人刘广会、韩巧莲、徐长峰等为骨干的说唱团(又叫曲艺团)。说唱团勤奋敬业、锐意创新,经常在岩哪导办维就胜太越戏台上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等形式进行表演。
1980年,刘广会、马忠臣等人大胆创新,将却简尼丰析传统曲目《回龙传》、《五侠剑》改编成连台曲艺剧,以河南坠子和豫东琴书的唱腔韵调,以戏剧舞台形式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1998年,引两丰待河南省著名曲艺作家张额齐曲我保让天永久来应邀至柘城采决查心听又家态可访并编写戏剧《黑老吉》时,受柘城县说唱团连台曲艺剧的启发,将《黑老吉》一剧的唱段全用河南坠子、豫东琴书、河洛大鼓等曲艺唱腔演唱,称为"曲粒要艺剧"。此剧经省歌舞剧院排演,在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中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2002年冬,柘城县说唱团资深演员徐长件与律置峰自掏腰包,投资3万多元,购买了服装、道具、音响等舞台设备,组织20多名曲艺人员重新排演连台曲艺剧。
2004年春,柘城县说唱团正式把这种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唱腔为主的连台曲艺剧的表演样式定名为"坠琴剧"。坠琴剧是河南坠子、豫东琴书等曲艺的合成剧,它并不是豫东琴书的演变,在坠琴剧中,只是有豫东琴书的表演形式。随着这种表演形式,豫东琴书也彻彻底底地从庙堂走进民间,成为群众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品种。
艺术特点
豫东琴书演唱时,二至三五人不等,以敲击扬琴者为主,既演唱又指挥伴奏,有演唱兼伴奏的,也有只做伴奏不唱的。伴奏乐器有扬琴、软弓京胡、三弦、二胡、坠胡、檀板等。但并非一成不变,可随时增减。演唱形式原为坐唱,基本无表演动作。据许多老艺人介绍,过去唱琴书要求吐字清楚,举止端庄,正襟端坐,目不斜视。即是富贵人家的"客厅戏",不得看到三尺以外夫人、小姐们的脸。一般为大户人家的喜庆、祝寿时的助兴演唱。后发展为站唱带表演。建国后,登上大舞台,越来越注重表演。小段以唱为主,带少许对话夹白;大书有说有唱。其音乐结构原为联曲体,逐渐变化为联曲板腔的结合体。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在实际演唱中,因不少曲牌格律严谨,艺人难以填词,演唱不便,遂被弃之不用。
曲牌书目
豫东琴书常用的主要曲牌有[凤阳歌]、[上河调]、[下河调]、[垛子板]、[打枣杆]、[银钮丝]、[叠断桥查离频止确联办评]、[汉口垛]、[梅花落]、[娃娃腔]、[哭迷子]、[满江红]、[剪花落]、[太平年]、[鲜花来自调]、[湖光调]、[仙鹤调]、[二板]等。主要传统曲(书)目有《韩湘子360百科拜寿》、《打蛮船至换抗露来毫供绍》、《孙膑拜寿》、《打连科》、《王天保下苏州》、《梁祝姻缘》、《八美图》、《薛礼还家》、《雷公子投亲》、《草船借几还限季足语投箭》、《回龙传》、《白蛇传》等。
主要现代曲(书)目有《烈火金刚》、《淮更派让时海游击队》、《上海风云》、《南坏斤极续京风暴》、《五个鸡蛋》、《三难新嫂》、《焦裕禄》、《王杰探家》、《红色交通线》等。
分布地区
豫东琴续书遍布商丘两区六县一市。南术独济苏社因已住村值民权县王庄寨乡张贡庄肖书太(艺名肖永良,1908年生棉夜组穿因)不仅以善唱著称,而且练就一把好软弓京胡,抓得一手好古筝,收徒甚多。王保聚更有"琴书王"之称。民权县的秦和增才判英本施通置助均她都、李树德,宁陵县的张继孔,山东省曹县程纪良等都是他的高足。商丘市有声音甜美、唱腔细腻的聂大桂,委婉动听、字巧腔圆的张巧云,柘城县有刘广会、韩巧莲罪地状、魏彩霞、徐长峰、叶文进,商丘县有张风华、刘学武,虞城县有孙广灿、够误良该维愿己张玉兰、张春华,永城县有万新太、苏登海、刘春芹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演唱特色,析富香觉受到一方群众的称赞和尊重。
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豫东琴书的唱腔也在不断变化。仅以原商丘县为例,商丘县东北双八乡等这剂山穿减场状地的琴书,因与山东接壤,山东琴书味浓;县西北李庄乡等地的琴书,似她翻或盟伯尼能声没充却有河南坠子味;县东南宋集乡等地的琴书,颇有豫剧味;县西南毛堌堆乡等地的琴书,又与柘城琴书相似。
发展历程
琴书刚形成的一段时期,琴书艺人一般是被一些达官贵人或有钱乡绅请入客厅演唱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庙会上没有琴书艺人的位置,琴书艺人不在庙会这样的杂乱场合演唱。即使被盛情相邀去庙会演唱束史主距,琴书艺人也要求组织方在庙会旁边专门找一个大院子。琴书艺人不像其他曲艺艺人可以手舞足蹈、随心所欲。在达官贵人及有钱乡绅家命粮喜路声服对宗三字天里演唱,要双目微此刚附睁,不能左顾右盼、摇头晃最间连让持脑。因为听书的不是老爷太太,就是夫人小姐,稍有疏忽,就可能带来麻烦。琴书艺人一般只在唱、弹、拉、打(扬琴)方面做文章,不得有任何表演动作。表演时,大多耷拉着眼皮,打琴人的视线一直在琴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琴书从达官贵人的庙堂之上逐渐走进民间,成为庙会及农村街头上的曲艺品种。因这种场所的改变,表演形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琴书艺人开始在表演中吸收其他曲艺的特点,加进了一些手势、步法、躯体语言。拉软弓京胡和弹三弦的艺人有时候也配合剧情,时而站立,时而原地转体,时而昂首扬目,时而低头晃脑。其他人还会把手中的乐器当成戏中的兵刃,舞动起来作策马扬鞭状或舞枪弄棒状。这些躯体语言的融合,使琴书的表演效果明显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传承人物
在豫东琴书传唱的过程中,商丘市涌现出很多著名的琴书艺人,如苏登海、肖书太、张继孔、何思功、聂大桂、张巧云、刘广会、韩巧莲、徐长峰、王保聚等,摘其中5名琴书名家简历,以飨读者。
苏登海(1902-1985)
永城市裴桥乡苏窑村人。自幼家贫,幼时常随父母外出讨饭。13岁时,其父母将其送到本乡万庄村拜琴书艺人万新太为师。他苦练3年,学会了拉京胡、二胡,尤其是古筝拨得异常出色。18岁时,苏登海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苏登海最拿手的曲目是《水漫金山寺》,艺人常说的"九腔十八弯,七十二哼哼",他都能用得上、唱得巧。中年时授徒近百名。
肖书太(1908-1964)
民权县人,豫东琴书的代表人物,11岁投师学艺,16岁领班演唱,其唱腔清脆俏亮,透字闪板,运气吐词尤见功底。
何思功(1909-1980)
夏邑县罗庄乡何岗楼村人。出身于琴书世家,其父何振成曾参与成立夏邑县最早的琴书社。何思功9岁开始学艺,12岁时在安徽亳州与当地一著名艺人对戏而一举成名。后来,何思功又投另一琴书艺人姬茂义为师,技艺精进。其足迹遍及豫东、皖北、苏北,以乐器清雅、音韵和谐、唱词干净、艺风正派而受到群众喜爱。在琴弦技艺上的造诣很深,可拉7个相同的曲牌而不让人感觉重复。到上世纪40年代,何思功艺至顶峰,声名远播,与任东河、董训朋并称夏邑县琴书"三把弦"。新中国成立后,夏邑县又有"三功一谋"(何思功、何福功、何勋功与董训谋)之说,而他居首。
聂大桂(1930年- )
原籍山东省定陶县,曾任商丘曲艺队副队长、商丘说唱团副团长等职。她11岁随父学唱琴书,15岁时已经名扬鲁西南。她吐字清晰,行腔圆润味正,表演自然细腻。新中国成立后,她大胆创新,吸收豫剧、河南坠子的优秀唱腔及表演语言,增强了琴书的表现力。她在1953年河南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中获一等奖,在1957年河南省第一届曲艺、木偶、杂技、皮影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
王保聚(1948年-)
民权县林七乡林七集村人。14岁开始学艺,有一副好嗓子。1973年,在商丘地区组织的曲艺会演中崭露头角,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欢迎。他演唱的琴书《三打雄州》被录制成磁带,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行全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