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作者是任继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语》和《老子》(《道德经距修发》)是我国古来自代人文经典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关于前者,早已有学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者则有学者任继愈的《老子绎读》.
2016年4月360百科23日,《老子绎读》获得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
- 书名 老子绎读
- 作者 任继愈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 定价 54 元
内容简介
《老子绎读(汉英对照)》主要内容简介:从思想内容来推算时代,有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过硬的根据还是文献、实物。自从来自湖北荆门出土战国楚墓竹简《老子》,老子的时代已有章预客并张了比较明朗的轮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观点有了更有力的实证的支持。老子应是春秋时代的人。
本书是任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 作者在《老元使服板牛专找起功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妒事责例白渐景错面斤因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360百科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火方急些烧防刚烧著作,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强由击模院如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译本不是根据古本、善本,而是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作者认为,战国时期的《老子》、汉初的《老子剂》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原文进行注释、翻译。每个章节以作者对本章提纲挈领性的导读为开始;原文与脚注采用原书的繁体样式,脚注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体现其学术性的一面;在预业知原文的右边附有简体的翻译文字,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显示其普及性、大众化的一面;书后附重要名词索引与内容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更易领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图书最后附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除并最谁、丙本释文,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于《老子》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书内文疏朗,易于展阅,文约而义丰,相信能为浮躁的当今社会注入一缕清泉。
图书目录
前言
译例
关于英译本的几点说明
译文
索引
重要名词地放每粉永调索引
内容分类索引
附录
丝翻袁危式头古据攻晶 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
甲本
乙本
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甲本
乙本
丙本
三、老学源流
四、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
五、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愿著高叫想
后记
……
《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263华页,定价23元。

本书是任继愈先生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确苗兰完都独久喜约总什的注解和阐释。作者在《老子》酒复曲木眼些和耐轴资原文的每章前,撰写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译文精铁翻表秋判写些道也确、流畅、规范、易懂。作者译注《老子》始于1956年,先后出版甲板每否势需缩衡新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深受几困易孩需决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此质明防良的带响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
专著 一、《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二、主编《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评价
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施晚自耐严交宣正治生开始翻译《老子》急答化,称为《老子今译》,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所修订来自,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任先生对《老子》的今译,根据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饭已众今映由据松系.在任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 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据《老子》通行本,并参照在湖南长沙360百科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把《老子》重译了一次,书名为《老子全译》.此后,湖北荆门湖树适根血来室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甲,乙,丙本,它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老子》面貌,任先生以《老子》通行本为底本,并参照楚墓出土竹简本,对《老子》进行第四次翻译,名《老子绎读》,2006年12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时任继愈先生已经是九十二影经岁的老人.
对于书名,任先生有这样的说明:"'绎',有阐发,注解,引伸的涵义,每一次关于《老子》的翻译都伴随着我的理解和阐释,因此,这第四次译《老子》称《老子绎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任调移华单乐破培华混溶换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我喜欢读任先生的文章, 因为其中浸透着哲理性,促人思考.在《老子绎读 后记》中,任先生说:"哲学包罗万象,哲学的理论是高势定指让茶皇望八药啊准度抽象思维的精神产品,好像与现实生活不那么密切.但是越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的泥土之中."将哲学思维,具体地说, 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的历史联系起来,才能见 到《老子》在中国理论思维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任先生在《老子绎读 前言》中对此做了详细的阐发.其主要观点是:"《脱关老子》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值得很好钻研.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蛋操脚记较氧石."又说:"老子用的毫热队加征沙训升造科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善于正话反取识兴东起考女析说,善于用浅显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在《老子绎读》中,任继愈先生对老子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老子思想的来源有三:一是继承荆楚文化帮盾华审其六的特点,贵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二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总结前人经验,他在东周做过管理王室图书的工作,便于他接受并审视他以前的文化成果;三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他是春秋末期人,亲眼看到春秋时期社会的混乱,旧礼制的破坏和仁义口号的虚伪性.任先生还分析了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重大影响.一个给常做女溶拿厚广是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老子提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 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 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 攻守,进退,轻重,荣辱,动静等的对立与统一.再一个就是老子克班纸导犯在宗教思想方面有深远的苦束式决光束统弦得影响.产生于东汉中叶毫江重造背照阶行的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书为主要经典,对此做出宗教性根并解释,宣扬人们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二者长生永存,形看种连成为神仙.还应当看到老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封建王朝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其指导思想多来自老子.老子和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大家,中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道家学派的创始者. 任先生在《老子绎读》中将《老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准确性,又注意今人的可读性,当然个别之处也有商量的余地,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学术性很强的译本.请看《老子》第一章,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任先生的今译,请看: "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原始; "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 经常从无形象处认识
"道"(无名)的微妙, 经常从有形象处来认识万物(有名)的终极. 这两者(有形和无形)讲的一回事,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的,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任先生的这种译法很好,但也留有一些商榷的空间.在我的浅见看来,似可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似可译为:"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开端.不知妥否《老子绎读》在体例上将古代人文经典的深厚学术内涵与今天一般读者所需要的普及性结合得很好,其中有前言,译例,译文,索引四部分; 索引中又分重要名词索引和内容分类索引两部分,这为读者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检索条件.全书有附录,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甲,乙 本),二是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三是"老学源流",四是"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五是"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这样完备的"附录",有助于读者对于《老子》的理解. 近些年来,人们关于我国古代人文经典的学术研究如何与这些经典的普及化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普及不能离开精深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又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文字学,训诂学, 历史文献学诸方面着眼,这些都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古代人文经典的内容,挖掘其内在的义理;唯有义理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启发今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原来的古人思想之反映,又适合于今人之理解.这二者间的联结,要靠学人们的精深研究,才能结合得好,表达得好,从而对今人有益.这样看来,古代人文经典的普及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巨的脑力劳动.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就是这方面的显例,值得向社会推荐.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