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来自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 中文名 蝇王
- 定价 13.00元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英] 威廉·戈尔丁
- 出版时间 2006-8
内容梗概
来自情节介绍
《蝇王》的故事其十字金尼示志实很简单,未来的一天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360百科平。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州画布品冷我纪了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蝇王来源于希高师铁雷官体村孔伯来语,原词为"Beelzebub"。在英语实已片中,"蝇王"则是粪便与丑恶之王(或污物之王),在《圣经》映哪着孩肉改待中,"Beel"被当作"万改门般岁米恶之首"。在小说里,蝇王不只是象征着丑恶的悬挂着的猪头,更代表的是人性最深层的朝护编黑暗面,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
那是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现起环厚选己类叫普水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继端安那与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行求书面我夫田级神久房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革划足转材已界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
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了岛上的生活。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优雅举止,乐观自信,为脱含鲜输村夫阶离大人的管制获得罪九业小区自由而欣喜若狂。他吹响了尽身极画一只螺号,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领袖。孩子们在拉尔夫的领导下搭帐篷,采野果,点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们在与世按认钢安原隔绝的小岛上和睦相处,倒也其乐融融,但随着"野兽"的出现,小岛上的安宁与和包裂久过情放的祖身很谐被打破。孩子们很快分成千开现顾了两派:一派以拉尔夫为代表,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等。另一派则是以唱诗班领队-杰克为代表,他们对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杰克自命不凡,对拉尔夫当选领袖十分不满。他被分配去打猎,便把猎来的野猪头插在一个尖木桩上,又逼着其他孩子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可怕的是,越到后来,后一种倾向就越占据上风,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群人当中。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使他们渐渐步入"罪恶"的深渊。为了夺取领袖地位,杰克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仔,被Roger丢下的滚石砸中并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及时赶来,拉尔夫幸免于难。
拉尔夫最终实现了他被拯救的愿望,但他却感到异常悲痛,为同伴们人性的沦丧而不停地哭泣……
内容扩展
"野兽"是《蝇王》中的主要象征意象,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野兽"首先以蛇的形式出现在一个有胎痣的小孩的梦中,孩子们显然非常害怕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拉尔夫作为首领也没有采取积极态度对待它,只是空洞地强调"这里没有野兽",拒绝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于是,蛇在岛上成了一种禁忌。正是由于这种"鸵鸟"心理导致了他们日后巨大的悲剧。
在第五章《兽从水中来》中,小男孩帕西佛尔又说"野兽从海里来",这是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映。当这消息传出去后,除了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西蒙,其他孩子们都没有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认识到人类 "原罪"的西蒙受到了孩子们的围攻谩骂,他们不愿正视内心深处的"暗影",尽量回避它。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错误越来越大,危机一步步地逼近。
在第六章,"一个信号从成人世界飘扬而下,虽然当时孩子们都睡着了,谁也没注意到……一个人影垂荡着摇晃的四肢,正在迅速下降。"这具落在山顶上的尸体成为了孩子们惧怕的"野兽"。这具尸体既在地理上限制了他们,也从心理上威胁着他们,使其陷入自设的陷阱之中。只有西蒙觉得有些怀疑,"不管西蒙怎么想象那头野兽,在他内心里浮现的却总是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是满面病容的人。"
孩子们内心恶的一面在缺乏制约的环境里迅速膨胀,他们成群结队地捕杀野猪,甚至还用人扮作"野兽"玩打猎游戏。"宰了他!宰了他!"孩子们尖声叫着,狂蹦乱跳,拼命挣扎,声音越来越响,像是举行什么仪式,连拉尔夫也忍不住去"拧一把此刻没有防卫能力的褐色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
这时候,他们人格最底层、最兽性的"暗影"通过这仪式宣泄出来。"猎物"满足了他们的嗜血欲,他们俨然都成了"野蛮人"。此后,这群孩子就再也不去考虑能否得救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打猎中,热衷于"杀野猪、割喉咙、放它的血"。这其中部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部分是出于嗜血的动物性本能,从血腥的猎杀活动中得到满足。
一心要弄清事实真相的西蒙进入森林探寻究竟,在回来的途中遇见了那个被杰克他们插在木桩上的猪头,那上面已经爬满了黑乎乎的苍蝇。这就是"蝇王"。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突然间,那猪头开始对西蒙说起话来:
'你独自一人到这儿来乾什么?难道你不怕我?'
西蒙战栗着。
'没人会帮你的忙,只有我。而我是野兽。'
西蒙费力地动了动嘴巴,勉强听得出这样的话语:
'木桩上的猪头。'
'别以为野兽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猪头说道。有一阵子,森林和其他模模糊糊的地方回响起一阵滑稽的笑声。
'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点!我就是事情没有进展的原因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副样子呢?'
那笑声又颤抖着响了起来……"
在这次对话中,蝇王还预言了西蒙的不幸结局:"杰克、罗杰、莫里斯、罗伯特、比尔、猪崽仔,还有拉尔夫会要你的命。"
在这里,西蒙很明确的发觉,其实真正的"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原恶、原罪的表象。当他得知山顶上一直被误认的"野兽"其实是飞行员的尸体后,坚持要下山把这一真相告诉大家。但没有人听得进去他的话,他在一次原始野蛮的狂舞中被当作野兽活活打死了。每个人,包括拉尔夫都参加了那次疯狂的行动。
对西蒙的谋杀,是孩子们心中的"暗影"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道德良知的毁灭。在他们看来,蛇、水中怪兽、空中来的怪兽,甚至他们追逐的野猪,都是"野兽",他们甚至把已经变得邪恶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兽,所以他们毫不顾忌地将西蒙杀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堕落和独立人格的丧失使这群孩子经受了最为深重的打击,"野兽"的预言得到了证明。
由于把罪恶只是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外界的事物,而自己承担的却是"神圣"的使命,是为"正义"而战,于是内心的邪恶迅速演变成暴力行动,惨烈的搏斗发生在一群十几岁孩子中间。暴力一旦蔓延,便无法抑制,总要血流"够"了才算完成整个荒谬的过程。很快,猪崽仔也成了四方祭坛上的"祭品",同样的命运也差点降临在拉尔夫身上,如果不是及时得救,他的头也将像野猪一样被插在木桩上。
短短的时间里,本来应是一座"乐园"的世外小岛变成了"地狱",而造成这场灾难的却是孩子们自己。
可见,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和邪恶而已。
作品目录
第一章 海螺之声
第二章 山上之火
第三章 海滩上的茅屋
第四章 花脸和长发
第五章 兽从水中来
第六章 兽从空中来
第七章 暮色和高树
第八章 献给黑暗的供品
第九章 窥见死尸
第十章 海螺和眼镜
第十一章 城堡岩
第十二章 猎手的狂叫
人物来自介绍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干。他力主保存师验阻拿论度也决啊变演小火堆以争取获救,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但他拥有的的权力却非常脆弱,脆弱到难以维持一个求喜生的火堆。拉尔夫的内心同样有着阴影和黑暗,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府帮线台述足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终也未能把握住局势,把这个孤岛上的群体引向光明,眼睁睁地看着猪崽仔被杀,自己也被追得无处可逃,差一点死于非命。代表科学的眼镜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争夺中360百科被摔得粉碎。就这样,文明被野蛮轻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压倒;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疲弱无力。
猪崽子是一个出身低微,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事明施分子。他的眼镜是唯一在物质上对他人有用的西似破热简放汽笑补权守东西,因为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但人们仍旧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火使他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很快成为孩子们争夺的焦点,但同时火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猪崽子最后是因为他的眼镜死的,而且他是抱着行选海螺死的,说明他至死都坚信民主力量的强大。在猪崽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粉族于藐视专制权力,自尊但又自卑,他们往往被专制权力轻而易举地扼杀而高耐八满严破天一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危赵极快大困章最非所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自然独处,冥思苦想。在金热耐和戈尔丁的笔下,西蒙副金理迫盟杨曾犹如基督教的先知。他痴人说梦似的时常同"蝇王"对话,也同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对话。他的自觉认识最终赋予他色杨宣固感田介哪棉目英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其坚它蛋古二防放尼农专他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同时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充够独江乡告威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人自身,这当然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在一个整药城计巴弱象刚感气候恶劣的天气里,他独自一人去丛林深处探索究竟,书中有一段描写他与蝇王的意识对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预示这位先知的可悲命运。事实上人群中确实存在着无数个像西蒙这样的先觉者,在历史上,他们大都落得悲惨的结局。
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他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当拉尔夫被确立为海岛领袖时,他虽然不满但位富探何带势模件也一时无法剥夺拉尔夫的"合法"权力。权力先天没有划分清楚的后遗症,初时被摆脱了大人世界的新鲜感所掩盖吧检每零革快,但当孩子们因看管篝火和袁委持社王使祖走静验打猎发生争执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杰克认为:打猎可以吃肉,而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力量,而拉尔夫却根本无法展现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过上小康生活的诱惑对其他孩子显然更大一些。
杰克一旦察觉到自己拥有的力量,便迅速地摆脱了拉尔夫的控制,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大人的环境里,孩子们象是疯长的野草,而杰克是其中最疯狂的一棵。在"野兽"的威胁下,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崇尚本能的专制派最终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在无意识地杀死了西蒙和猪崽仔之后,杰克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而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
点评鉴赏
作品分析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很典型的受战争影响后的文学家。他参加过海战,参与过诺曼底登陆,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种种迫害与藐视。战争结束后这一代的文学家心中不免充满了失望与沮丧,不可能要求他们是温和且善良的,他们也无法写出午后野餐或男女情感一类的作品。充斥他们内心的便是病态世界中人性的畸变,文明社会如何在人的原罪本性的改变下,一步步走入堕落与毁灭。同时,他们又由于无法找到破解这一巨大难题的出路而颓废不已,最终找不到缓和之点,只能以作品人物的死亡或消失来圆作品的结尾。
《蝇王》是一部很注重心理描写的作品。在整十二章的线性叙述过程中,主要以理性派的眼光出发,以理性的态度(非完全性的)来评价与施行荒岛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拉尔夫是理性派自然的主角,全书也是他的观念与角度看待问题。拉尔夫是一个海军军官的十二岁儿子,受过良好教育,温文尔雅,始终相信只有文明社会的船来拯救他们,他们才能获得通往文明社会的出路。于是在荒岛生活中,他不仅树立了"海螺"的权威性,建立起一个由大孩子领导的团队,从而解决了住宿,食物以及求救问题。他永远都惦念着那冒出烟的求救信号。虽然在某些时候他的理性最终被本性所征服,但他最后痛苦地掉下眼泪,也代表了他是唯一一个在人性转变的过程中还有理智的人物。
与之相对的则是代表野性的杰克,杰克是唱诗班的大孩子,有领导才能,虽然信奉基督但浑身充满自然的力量。他从开始就睽视"海螺"的权威,企图以力量当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野兽本性也充分的表现在对野猪的猎杀与屠宰上。他改编式的将唱诗的圣歌歌词变为"杀野兽咯,割它喉咙,放它血咯",表现了一股震吓的威力,最终当野性派战胜理性派时,他就把拉尔夫当成了自己的猎物,疯狂搜索,并且要把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年龄朋友杀喉见血。
附庸着这两派人物的,便是猪崽子与罗杰。猪崽子是个胖胖的且有哮喘病的男孩,戴着眼镜,并且经常被人取笑。但拉尔夫以他的理性人格魅力让猪崽子倾倒,于是猪崽子就成了拉尔夫身边最贴近的人物。他时刻强调"海螺"的权威,强调着拉尔夫的求救理念。但他终究是个纯理论家,最后也因"海螺"而惨死在海崖上。相对而言罗杰的篇幅则较少,但他凶恶残忍的个性与行为却让人过目不忘,他帮凶式的郐子手性格,让人不寒而栗。很难想象他仅仅只是跟猪崽子一样年纪的小男孩,却狠狠的推倒大巨石,让猪崽子摔死海崖。
西蒙则是引起事件高潮的关键人物。他有些懦弱且患有癫痫症。但他思想敏感,遇事总会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只是他最初提出"也许,也许。。。野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虽然引来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与嘲笑,但他的想法却正好切入了事件的主题。也在他看到悬挂的猪头从而隐约间见到蝇王对自己的话语,他似乎成了一个先知性的人物。只是先知从来都是被遗弃的对象,蝇王也强烈的暗示了因为他的预言,也使得他死于非命。
在这里必须提出,拉尔夫与杰克是之前一名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代表作中的人物。只是恰好相反的是,在那儿童文学中,他们俩是最要好的朋友,齐心协力,同甘共苦战胜了许多困难,是人性"善"的表现。Golding应该就是为了讽刺在这病态世界中"善"的虚伪,从而写出了"恶"的真正导向,那就是"野兽",就是人性的黑暗面,也就是"蝇王"。
Golding对人物的心理塑造采取了相当多的蒙太奇手法。从拉尔夫在沙滩上满身大汗的行路到他思想跳跃到夏天时爽凉快乐的英式农场生活,也从杰克对海螺的念念不忘到他猎杀野猪时的思想剧烈动作。由于Golding出色的对心理进行了全方面的描写,从而使人物更加立体化,让人过目不忘。
在荒岛文学的整个范畴中,自<鲁宾逊飘流记>到<蝇王>,则是整个人类思想状态的一种记叙过程。之前的荒岛文学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斗其乐无穷,并且在战胜自然战胜自己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争的迅速进化,远距离武器的广泛使用及巨大杀伤性武器的强烈摧毁性,使得作家们没有办法再找到一种和谐平静的解决方案。于是他们逃避到荒岛上,深思人类的劣根性与罪恶。然而他们找不出出路,只好让荒岛成为埋葬一切的总根源。虽然故事最后整个荒岛被熊熊燃烧,但如果最后没有象征文明的大人们的出现,孩子们也恐怕没办法继续生存下去。
作者十分强调了文明社会中的几个标志之物。比如大孩子们无论如何一定要衣服掩体,上厕所要定点去上不可污染水源,就连最小的孩子一开始也记得自己的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然而当兽性完全的征服人的理智之后,这些孩子们也变成了连自己名字都记不起来的野蛮人。
作品启示
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故事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专制易,奔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
在《蝇王》里,杰克有一个面具,它的寓意是,人之所以作恶而毫无顾忌,关键在于有一张"假"脸。人一旦带上了面具,就有了狂欢的欲望,兽性就可以尽情地宣泄,而事实上掩盖恶的又绝非仅仅只是面具,更可怕的还是善的借口和理由,这种"面具之恶"更对人类具有威胁性。小海岛上发生的恶性事件,西蒙的被害,就是限制毁灭性冲动的人类文明被孩子们画在脸上的面具所冲破的。人类的历史上灾难性事件,有几个不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希特勒的"冲锋队"、"党卫军",文革的红卫兵运动在作恶时不都是高喊着自己漂亮的口号吗?可见,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还不完全是人们容易看到或体会到的人性恶,而是人在善的面具下所从事的恶。阻碍一个人进步的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同理,阻碍一个文化发展的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这个文化自身。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常常缺乏对自身的原恶的认识,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原恶。这是任何人从生到死都必须与之战斗的不可轻视的敌人。这就是《蝇王》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发生在太平洋孤岛上的这场未成年人之间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不能被认为是虚拟的和无意义的。它是人类历史的演绎,并且今后还会继续演绎下去。
相关书评
(作者:龚志成)
人们不禁要问:《蝇王》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又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昵?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出希伯来语"Baalzebub"(又有说此词出自阿拉伯语,见本文参考资料第一种),在《圣经》中,"Baa1"被当作 "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命名,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归根结蒂,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戈尔丁本人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撰家",他的作品被称为"神话 "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I.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这话不无道理。就《蝇王》而言,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各方面都具有某种象征性。
情节的发展是从拉尔夫和杰克这一对基本矛盾出发的。拉尔夫是个金发少年,从小过着中产阶级的安宁生活,心地善良,不乏主见,象征着文明和理智(不完全的);与此对照的是杰克,红头发,瘦高个儿,教堂唱诗班的领队,象征着野蛮和专制(对基督教有所讽刺)。矛盾在于,以海螺为权威象征的头头拉尔夫最关心怎样才能得救,他坚持生一火堆,作为求救信号;他还要大家筑茅屋避风雨,要大家讲卫生,在固定地方解手。这些想法和要求代表着文明和传统的力量。杰克则对打野猪入了迷,其他事情他置之不理。随着矛盾的深化,杰克日益得势,拉尔夫的一套主张却应者寥寥,最后连他自己也差点被对方杀掉。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除了如火堆熄灭的事件之外,对"野兽"的害怕占了极重要的地位,从全书看来,所谓海中来的野兽,空中来的野兽都是一种渲染,无非为了突出真正的"野兽"来自人本身(也就是"兽性"的发作)。小说结尾时,拉尔夫热泪盈眶,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而因为拉尔夫和猪崽子(Piggy)在大雷雨的时候也参与过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他俩的童心也不复存在了。区别只在于拉尔夫终于认识到"人性的黑暗",猪崽子却始终否认这一点。所谓"人性的黑暗",主要指嗜血和恐惧。嗜血从杰克开始,逐步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恐惧从害怕"野兽"生发开来,最终成为支配孩子们的异己力量,在这两种因素的制约下,杰克等人把脸涂得五花八门,在假面具后面,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伴之以"野胜的大发作"。这标志着猎手们已可悲地蜕化为野蛮人。拉尔夫反对涂脸,实是坚守着文明的最后-道防线。
在这场文明和野蛮的角斗中,分别依附于拉尔夫和杰克的猪崽子和罗杰构成两个极端。猪崽子是个思想早熟的善良少年,身胖体弱,常发气喘病,他出身下层,经常用不合语法的双重否定的句式来表示肯定的意思,讲的是伦敦方言(cockney),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的眼镜是生火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把眼镜当作科学和文明的象征。尽管通过眼镜片的聚光为孩子们带来了至关重要的火,但猪崽子始终受到嘲笑和挖苦。照作家看来,猪崽子的缺点在于他过分相信科学的力量,却根本看不到"人性的黑暗",因而他就无法理解所谓"野兽"或"鬼魂"都出自人的"恐惧"之心。猪崽子过分相信成人的世界,他没有认识到,正是大人们进行的丧失理性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荒岛上,因此,大人并不比小孩高明。阴险而凶残的罗杰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作家对这个人物着墨不多,读后使人感到帮凶有时比元凶更凶恶。手持海螺的猪崽子最后就直接死于罗杰撬下的大石。猪崽子之死和海螺的毁灭意味着野蛮终于战胜了文明。拉尔夫被追逐只不过是尾声罢了。
同《蝇王》的命名直接有关的是西蒙,一个先知先觉,神秘主义者。他为人腼腆,不善发言,但有正义感,洞察力很强。在大伙儿对"野兽"的有无争论不休的时候,西蒙第一个提出:"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他想说最肮脏的东西就是人本身的邪恶,孩子们却把他轰了下来,连猪崽子都骂他"放屁!"正如鲁迅所说:"许多人的随便的哄笑,是一支白粉笔,它能够将粉涂在对手的鼻上,使他的话好像小丑的打诨。"
为了搞清"野兽"的真相,西蒙无畏地上山去看个究竟,中途他在一块林中空地休息,看到当中竖着个满叮着苍蝇的死猪头(这是杰克等献给"野兽"的供品)。天气异常闷热,西蒙的癫痫病再度发作,在神志恍惚之中,他觉得满是苍蝇的猪头仿佛成了一只会说话的硕大的苍蝇之王。作家借蝇王之口指出"野兽"就是人的一部分(可同上文西蒙直觉的判断相呼应),并且预告了西蒙要被众人打死的可悲下场,这一片段是揭示题意的核心。西蒙苏醒以后,继续朝山头进发,结果他看清所谓"野兽"原来只是具腐烂发臭的飞行员尸体。他不顾自己正在发病,爬下山去诉说实情,不料此时天昏地暗、雷雨交加,杰克等人反倒把西蒙误当"野兽"活活打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孩子们所杀死的"野兽"却是唯一能向他们揭开"野兽"的秘密,从而使他们免于沦为真正野兽的人,孩子们把西蒙叫做"疯子",但真正丧失理性的却是他们自己。不难看出,西蒙的悲剧是许多先觉者的共同悲剧,一种卡珊德拉式的悲剧。第一个直立行走的猴子据说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个说出某种真理的人也常难逃毁灭,屈原如此、布鲁诺如此、中外古今往往如此。
被统称为"小家伙"的一些孩子大约六岁,他们漫无纪律,随地大小便,只知道吃睡玩。西蒙看不起小家伙用沙子搭的小房子;猪崽子把小家伙称为不懂事的"小孩儿";拉尔夫统计自己一派的力量时把小家伙除掉,认为他们不算数,他在危急的时候希望"野兽"拣小家伙吃;而杰克则把小家伙称作"哭包和胆小鬼",如果被"野兽"吃掉,那"真是活该"!珀西佛尔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先还牢记着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电话号码,这在文明社会里不失为有效的护身符,但在这个没有法律和警察保护的荒岛上,这种护身符毫无作用。临末珀西佛尔堕落为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起的野蛮人。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戈尔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他的道德主题一人性"恶"。戈尔丁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当然,《蝇王》的成功不只是因为戈尔丁的道德主题,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 "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没有地址的信》,着重号原有)《蝇王》中的孩子们虽然各具一定的象征性,但他们本身是栩栩如生的。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寓人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对人物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细节刻画。小说前半部分呈暧色调,后半部分渐转为冷色调。作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某些地方做到情景交融、动人心弦,如描写大火、雷雨、海市蜃楼、西蒙之死等段落。小说的结构具有一种简练明快、直截了当的风格,一开始读者就随主人公直接进入场景,戛然而止的结局又给人以回味和反省的余地。 如同任何真正的文学作品一样,《蝇王》也有其源流:源是指作家所处的环境对形成他的创作思想所起的影响;流是指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承继性。
戈尔丁关于人性"恶"的观点是抽象的,但这种观点的形成是具体的,它滥觞于作家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残酷的战争粉碎了青年诗人的一些浪漫主义想法,导致了作家创作中严峻的一面。一九五七年,法国作家加缪在瑞典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过:"这是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的人们,在他们二十岁的时候,正当希特勒政权建立,与其同时革命有了最初一些进展,然后他们完成教育是面对着西班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集中营的、受拷打的、被囚禁的欧洲。就是这些人,今天不得不要教育人并且处在原子毁灭威胁下的世界上进行工作。我认为,谁也不能要求他们是温情主义的……"荼毒生灵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确实使许多善良的人们大开眼界,西方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死胡同,比较严肃的作家想寻找出路,又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岛,在与世隔绝的境地里,人物难以逃脱困境,从而表现出一种充满禁闭感的冷酷心理(如海明威于一九五二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就是-例)。
出于这种强烈的感受,戈尔丁对巴兰坦(R.M.Ballantrne)的《珊瑚岛》很不以为然。《珊瑚岛》发表于-八五七年,是英国文学中尽人皆知的儿童小说,描写拉尔夫、杰克、彼得金三个少年因船只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们如何团结友爱、抗强扶弱、智胜海盗、帮助土人。显而易见,此书属于传统的荒岛文学。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荒岛文学,一向以描写文明战胜野蛮为其宗旨,鲁滨逊使土人星期五归化可为例证。在这样的作品中,文明、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总会战胜野蛮、本能和图腾崇拜。戈尔丁在《蝇王》中反其道而行之,他揭露了真正野蛮的就是自诩为基督文明传布者的白人本身,这无疑是深刻的,也正是这一点,使《蝇王》别具一格,并使人耳目一新。戈尔丁的作品常常由别人的作品派生而来,如(《蝇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就脱胎于《珊瑚岛》的,但他的作品又具有针对性地带上了自己的特色。
成就与影响
《蝇王》完稿后开始的命运亦不佳,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好不容易才于一九五四年得到出版。从他发表处女作算起,至此已整整过了二十年。《蝇王》出版后颇获好评,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E.M.Forster) 把《蝇王》评作当年最佳小说;英国批评家泼列却特(V.S.Pritchett)当时就称戈尔丁为"我们近年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独创性者之一"。尤其到了六十年代,《蝇王》一跃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搬上银幕。《蝇王》已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的必读书。
戈尔丁一举成名后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继承人》(1955),《品契·马丁》(1956),《自由坠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蝎神》(中短篇小说集,1971),《看得见的黑暗》(1979),《过界仪式》(1980)--此书获当年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Booker McConnell Prize),《纸人》(1984)。此外,他还写过剧本和评论等。戈尔丁一九五五年起为皇家文学会成员;一九六一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七〇年获布赖顿市萨西克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他到过美、苏等国。
1983年,威廉·格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声称,这是"因为他的小说运用了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这句话精确地诠释出《蝇王》的艺术特点,那就是现实主义的描绘叙述和象征体系的巧妙结合。小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戈尔丁向我们展示的是人类社会浩劫的一个缩影,至于导致灾难的原因,他将其归结为人性恶,正是人性恶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幸。"野兽"即是人性恶的象征。正是由于人们总是不能正视自身的恶,于是悲剧才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以人们印象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主角,也许能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中最容易被掩盖的和最深层的一面。男孩们在文明社会培养而成的现代民主意识,在这个小岛上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迅速衰落的过程,其根源就在于人性的堕落,就在于理性判断和道德良知的分崩离析。
作者简介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0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 Lord of the flies》,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小说有《继承人》(1955)、《品契·
马丁)(1956)、《自由堕落》(1960)、《教堂尖塔》(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过界仪式》(1980)--此书获当年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Booker McConnell Prize),《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基督教、神话、古典文学及象征主义。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