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

资料百科

中医基础术语,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因结旧解护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 中文名 脾气虚
  • 病症 中气不足范畴
  •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
  • 治疗方法 中医科中药调理
  • 治疗专家 潘寅生,刘春天,苏友明

词语注释

  脾气虚

  piqixu

  脾气虚

  Defic来自iency of Spleen Qi

主要病症

 360百科 脾气不足,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临床以腹胀,便溏,疲乏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泄泻、胃脘痛、腹痛、水肿、痰饮、哮喘、痿证、小儿疳积,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火表探们尔材按雷核肠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跑底临管取查岁希措已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气统称中气,故脾气虚证属于中气不足范畴。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清值尽控落头亚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顶一众,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来自: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360百科;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校阶唱套级要顶顾华上见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新础请边体白静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病理

  面色恍白浮肿

  脾与胃表里相合,生理相关,病则相联,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宜降,故脾气虚证以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特加失主技板结亮表卫点,而胃气虚以食少噫气,恶心呕吐为特点。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可致脾阳不足,阴寒内生,成为脾阳虚证。临床表完速雷宜现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兼见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温,肠鸣泄顶品零织洲且果渐元泻而完谷不化,口吐清涎,层先唱远济帝吧重铁随早小便不利,畏寒肢领读可模统击统苦切言冷等症。脾气亏虚,清阳不升,起乎世甚至陷而不举,可转化为脾气下陷证,临床志普细双严在景表现在脾气虚证基取架料杂计图什础上,兼见久泻久痢、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脐腹重坠等症。

  近年来对脾气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作了较多研究,发现脾气虚证往往出现消化腺反应低下,血淀粉酶、胰消化酶含量降低,木糖排泄率降低等现象。

辨别

  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因味酒吗标族度管督又尔热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概办果司永板超该垂热县则大多为脾气虚。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兴语济首快诉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群问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鉴别诊断

  面色萎黄消瘦

  脾气虚证应注意与胃气虚证鉴别:

  ⑴脾胃属土,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气虚与胃气虚证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异常,两者同为虚证,皆可见到面色萎黄,倦怠懒言再好殖证免晚裂老强白员,舌淡苔白。

  ⑵脾气虚证,健运失职,以食后腹胀、大便线独溏薄、水肿为特点。有脾失健运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溏。

  ⑶胃气虚证,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呕恶为特征。

  审证要点

  ⑴有饮食失调、劳倦、思虑伤神,久病体虚之病理基础。

  ⑵有脾失健运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溏。

  ⑶有气虚证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无力。

  ⑷可有水湿积聚证候:浮肿、形体肥胖。

病机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治疗方法

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脾气虚的症状

  (1) 六君子汤:党参12克,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适于脾虚诸证。

  (2) 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各100克;炒扁豆75克,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50克,各药共为细末,每次G克,开水或枣汤送下。适于脾气虚而挟湿诸证。

  2.加减变化:

  脘腹痞闷胀痛,恶心呕吐者,于方(1)中加木香、砂仁、藿香各8克;

  若泄泻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于方(1)加炮附片6克、干姜8克;

  或咳嗽、痰涎较多且有呕恶、头晕者,于方(1)中加竹茹、枳壳各10克;

  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气短乏力者,于方(1)中加炙紫菀、冬花、白前各10克;

  若兼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者,可于方(2)中加苍术10克、车前子12克,泽泻10充、柴胡10克;

  若白带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樱子10克、芡实12克、煅龙牡各15克。

  小儿疳积,服用方(2),再加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为细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饮食疗法

  (1) 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熟枣肉250克。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2) 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坚持每日服用。

  (3) 薏米莲子粥:薏苡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点食用。

  (4) 山药扁豆糕: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红枣肉500克。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 大麦汤:羊肉100克、草果5个、大麦仁50克。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施治要点:

  (一)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燥湿相济,生化正常。故有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不足,要在于益气、健脾、运脾。临证用药,以李东垣为代表,用参、芪补气,二术健运,升柴举陷,陈皮、木香理气,用之适宜,效如桴鼓。另外,由于脾虚之证与水湿关系密切,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或寒湿困脾,脾不健运,由此在治疗时,应结合病情,参以燥湿、化湿.渗湿之品,以湿去而脾运显健。

脾气虚的症状

  (二) 脾气虚弱常由饮食失调,或劳倦损伤,或吐泻太过所致,病属慢性,病程较长,且经治疗后,愈而复发。难于巩固,因此在健脾益气、化湿升阳治疗后,病情缓解,痛、泻。利已止,仍不可骤然停药,需常服用香砂养胃丸之类药品,调理善后,以利脾气恢复。

  (三) 健脾理气之品,常为辛香性味,且具发散、行气之功,如木香、厚朴、积壳、陈皮等之类,一则可疏通气机,治疗气滞诸证,另一则用之不当,又可辛散耗气,对脾胃气虑而气机不畅者,若单的使用此类药物,或用之太过,反使脾气进一步受损。因此,治疗由虚而痞满者,应以益气健脾为主,适当配合理气药,更不可滥用苦寒泻下,否则必然导致痞满加重,犯虚虚之戒。

针灸疗法

  1.针刺:取穴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轮流取穴。对小儿疳积,用三棱针点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以稍出血或黄包粘液为宜。4天1次,5次为1疗程。

  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阙、胃俞、脾俞等。用艾条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针:取交感、神门、肺、胃配十二指肠等穴。每次选2~3穴,隔日1次。

护理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

相关禁忌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注意事项

  脾气虚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