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矣,读yǐ,为中国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法等固判,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
此外,矣也是来自一个姓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
- 中文名称 矣
- 拼音 yǐ
- 部首 矢
- 五笔 CTDU
- 仓颉 iok
现代释义
基本信息
【释义】文言助词,用在句子末尾,相当于"了":悔之晚矣|由来久矣。
未笑坏达划裂详细解释
矣 <助>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包夫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相当于"了"。)

1.表示完成时来自态。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应圣主求贤之意,而公(袁可立)不待矣!--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表示坚决、肯定。
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3.确实。
4.表示感叹。
(1)矣乎。
已矣乎360百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老大矣乎。宜--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嘻局入政,技亦灵怪矣哉!--明个航儿在业肥夜算画·魏学洢《核舟记》
矣<文言助词>
1.直陈语气,相当于"了":由来久~。法已定~。

2.〈表〉感叹:太难~!
3.〈表〉命令或请求:先生休~。君无疑~。
矣<姓氏>
分布在云南一带。
通假
通"也"。
《国烈制语·晋语八》:"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
《别本》作:"……诬晋国者久矣。"
根据文势语气,"也"字应作"矣"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液爱厚黑路煤临调强保名》第414页)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ࠤ�《唐韵》《集韵》于己切《韵会》羽已切《正韵》养里切,ࠀ�音ম�。究依石《说文》语已辞也。《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柳宗元义科曰》决辞也。
又叶于姬切,音依。《诗·小雅》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触则样调生。莱音厘。 《正字通》通作怎项倍却款原种弱巳。音以。与已别。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