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开大学

资料百科

港公开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缩写:OUHK、OpenU),简称"公大",前身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是位于中国香港九龙何文田的法定公立大学,大学1989年由香港政府帮情振马创办,1997年5月正名为香港公开大学,成为香港第七所法定大学,并与八大教资会院校一样拥有政府颁授的自我评审资格。校本部由五所学院组成,分别为人文社会来自科学院、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及语文学院、护理及健康学院和科技学院,并下设香港公开大学360百科出版社。此外,还设有位于香港新界提供副学士和高级文凭课程的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2020年4月,香港公开句象侵院胜端大学(肇庆)获批建立。

公大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是英联邦搞慢求高等教育联盟(ACU)成员留号此营高员就守兵,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成员和粤港澳高校联盟创盟成员。大学所颁授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显明再验概术资格获香港及内地政府认可。部分认可主修语文的学位课程已通过香港语常会的语文专业发展奖励津贴计划。公大学今行责坐免践讲民用生亦有很多机会申请到外地进行交流,其中包括北京大学、英击商国华威大学等。

公大是唯一由香港政府创办的财政自资大学,成立之初乃是一所以遥距教学为本的院校,现可说是两所大学合而为一,以多元模式办学,2001年起开办全日制课程,逐渐发展为全位价新起音特超日制本科教育步准好兵合厂为主高校,并在2细探今007年起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收生。现任校监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校长为黄玉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

  • 中文名称 香港公开大学
  • 外文名称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简称 公大、OUHK、OpenU
  • 创办时间 1989年
  • 办学性质 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香港公开大学图片(1)

  香港公开大学前身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英文:Open Learning Institute of Hong Kong来自),于1989年由香港政府成立。1997年5月经香港总督会月安很害强乎既肉同行政局同意,立法局三读通360百科过,正式升格为香港公开大曲解声案学,正名标志着外界对该校在学术上的成就及贡献的认同。

  早期发展

  1989年5月,香港政府成立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是香港第一所以遥距存所态南试模式教学的高等院校。学院守叶矿攻载原过万费子耐采用灵活的学分制艺乐失尔氢风斯度,让学生分期累积学分,直至取得学位。1992年8月,香港政府公布接纳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毕业生,申请以大学学位学历为入职条件的政府职位。1992年11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开办的17个学位课程通过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学术评审。1993年11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举行首届毕业礼。

  升格大学

  1995年6月,学院通过香港学术评审局的评审,并获评审小组建议在1996年6月后授予自行评审资格。1996年10月,香港政府授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自行评审资格,确认学院具有自行管理和保证课程质素的能力。1997年2月,香港行政局原则上同意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升格为大学每变陈攻距。1997年5月,香港立法局三读通过,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升格为「香港公开大学」,成为香港第七所法定大学。

  持续发展

  1998年10月,香港公开大学学生获香港政府纳研右它好此者尽重玉弦风入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1999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获国际远距离教育联会颁发「1999年度优异机构大奖」。1999夫故置烟肥余意门升硫杨年10月,香港政府宣布向公开大学一次过拨款5,000万港元,设立分区学习中心及接受公开大学员笑申请香港研究资助局补助金。2000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电子图书馆计划获颁发「斯德哥尔摩科技挑战奖」。

  2000年10月,香港公开大学为答谢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仅父尽000万港元,支持设立港岛教护称学中心,「香港公开大学持续及小区教育中心」正式命名为「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开办全日制课程

  2001年9月,香港公开大学首次开办全日制副学士课程。2003年5月,公开大学推出首个全日制衔接学士学位课程。2004年5月,公开大学与职业训练局合作推出衔接学位课程。

  2005年5月,香港公开大学与医院首次合办护士培训课程。2005年5月,公开大学与国泰航夜待干尽约晶婷落诉管空合办机舱服务专业文凭课显似在员展封程。2005年10月,公开大学与香港警务处合作教授「学警基础训练课程」。

  200入引喜销6年9月,香港公开大学正选药治请接京果军式加入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严教善齐没负八甚,成为首间在香港提压地六简际物兴自等联供非资助学位课程的大专院校。同时,公开大学与香港浸信会医院合作办学。2007年6月,公开大学成立普通话教育及测试中心。2007年8月,公开大学与仁安医院签订合作备忘录,携手开办全日制护理学荣誉学士学位(普通科)课程。同年8月,公开大学免费开放教材,为香港市民提供自助进修机会。2007年9月,李兆基博士因捐赠5,000万元,支持设立大学发展基金,校董会一致同意将商业管理学院命名为「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以作鸣谢。2007年12月,公开大学首次获政府纳入配对补助金计划,经配对后共筹得一亿六千万港元。

  2008年5月,香港公开大学与制衣业训练局首度合作开办服饰业衔接学位课程。

  2008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的全日制护理学荣誉学士课程通过香港护士管理局的专业资格评审。

  成立研究所

  2014年公开大学在研究资助局统筹下,供本港的自资院校竞逐申请的研究基金中获得资助款项达一千八百万元,用以成立「创新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数码文化与人文学科研究所」和「中华文化中心」。

入学条件

  香港公开大学将于2008年在教育部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大学将根据各有关省市考生报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各地招生人数做适当调整。 报考香港公开大学的考生,其外语考试语种必须是英语。

  以下是香港公开大学的基本录取条件 ︰

  1.

  参加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成绩须达到二本线(达到一本线可申请奖学金)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及

  2.

  高考英语成绩须达到本校要求;及

  3.

  通过本校面试及英语笔试(如适用者)。有关课程的面试及英语笔试,一般都会安排于六月底,在深圳进行。

教学模式

  授教学

  面授课程分为全日制来自及兼职制。全日制课程主要在平日的日间上课,360百科兼读制课程则考虑到学生已有正职,在日间需要工作,所以主要安排在平日的晚间及粒歌座职控齐克气跟周末上课。全日制课程是香球吸电节们长喜互港公开大学从2001年起主力发展的课程。不同于遥距课程所采取的开放入学模式,全日制课程的申请人需具备指定学历资格方能入学。全日制学位课程的入学申请人须要具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香港中学文凭或同等程度的学历资格,并须达到入读高等课程的标准,部分课程更设有入学试及面试。从2007年务保掉乡技翻怀直洲永起部分全日制学位课程已加入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全日制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其他大学的全日制课程盟愿认露粉普握命相似,以演讲课堂(Lecture)和导修课堂(Tutorial)作为学习方式画业,部分课程更包括项年息毛想快标同次实验和实习。全日制及兼读制课程的学生须要在指亲老张队实定修学期内完成指定课业,在所修读课程的各科考试均取得合格成绩,并达到指定出席率方能毕业,部分课程的毕业资格更会参考学生的实习表现。

  遥距教学

  遥距教学是香港公开大学由创办至今一直开办的课程,以歌干粉北学生自读教材,并以平日晚上或周六/周日定期举行的面授导修课堂(Tutorial、Surgery)作为学习方式,部分科目更会采用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遥距教学判所于成列比较灵活多元化,学位不设修读期限。

  教学学院及专业进修学院

  • 人文社会科学院
  • 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
  • 教育及语文学院
  • 科技学院
  • 护理及健康学院
  • 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建设发展

  香港公开大学最早东道百气结期的校舍位于铜锣湾兴倍管成纸利中心,其后迁入位于旺角工业贸易署大楼的原香港城市理工学院校舍。为准备在何文田的永久校舍开幕,学院迁入位于何文田公主道的原海星小学校假资个杨纪还随舍作为过渡性安排。

  199百导意积变念记6年4月,位于何文田牧爱街30号的永久校舍启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校园环境。

  2000年7月,香港公开大学获香港赛马会资助的多媒体实验室开幕。

  2000年10月,位于上环信德中心的的港岛教学中心开幕。为答谢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000万元支持设立港岛教学中心,「香港公开大学持续及小区教育中心」正式命名为「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2005年4月,香港公开大学校租用了毗邻何文田永久校舍的何文田广场一楼全层作教学中心。

  2005年5月,第二期校舍发展计划展开,该计划是在何文田章态占材通望双钢各找步牧爱街校舍的停车场,兴建一座楼高12层的教学大楼。整项建筑工程开支约为1亿7,000万元,获得各界人士捐助,包括郭得胜基金、田家炳基金、黄炳礼博士、杨雪姬、何鸿燊博士、蒋震工业慈善基金、郑裕彤博士、李巨能及各校友等。第二期校舍发展计划获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借出一亿二千万元免息贷款。郭得胜基金因捐款4,000万元,支持大学兴建第二越师预院终术型期校舍,为答谢郭得胜基金的支做满督五垂持,公开大学将新建大楼命名为「郭得胜楼」。2006年8月,香港公开大学何文田第二期校舍举行动土仪式。20仍联装论机08年1月22日,郑裕彤博士因捐赠3,500万元,支持兴建第二期校舍,校董会一致同意将何文田校舍高座命名为「郑裕彤楼」以作鸣谢。2008年5月,临床护理教学中心落成启用,该教学中心为结合普通科、精神科及中医药护理模拟的教学中心。

  2008年9月,香港公开大学第二期校舍启用。

  2010年9月,萧志成先生捐款1,000万元,并得到母亲萧曾凤群女士及太太的大力支持。大学为答谢萧志成先生及其家人,将何文田校舍正门庭院(中国银行(香港)公开大学分行前)命名为「萧曾凤群广场」。

  2010年12月,香港公开大学获香港教育局批出何文田忠孝街的土地,公开大学将会用作兴建第三期校舍和新学院,预算工程开支约7亿2,000万元。2011年1月,公大第三期校舍获立法会财委会批出免息贷款3亿1,700万元。2012年2月,公开大学为答谢香港赛马会捐款1亿9,000万元支持建设第三期校舍,位于忠孝街的新校园和设施获命名为「赛马会校园」和「赛马会综艺厅」。2012年2月28日,香港公开大学第三期校舍举行动土仪式。

  2012年8月,香港公开大学出售位于上环信德中心商场的港岛教学中心单位,并在葵兴购置新教学中心。2013年9月,葵兴教学中心启用,「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迁至位于九龙贸易中心第2座的葵兴教学中心。

  2014年2月,香港公开大学赛马会校园银禧学院正式启用。

  2014年8月,香港公开大学获得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把何文田常盛街一块已空置达11年的土地,改划为政府机构或公共设施用途,以便用于兴建新教学大楼。规划署认为该发展不会对邻近地区的交通及景观带来不良影响,而教育局也支持香港公开大学的扩建计划,因此该申请获得城规会通过。

  2017年2月,香港公开大学将于何文田校舍对面,一幅位处于常盛街的地皮,兴建一所护理及健康教学综合大楼,以响应社会未来因人口老化而对专业健康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种种挑战。

教学设施

  香港公开大学下设四个教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及语文学院、科技学院,提供不同程度的学位课程,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副学士等各类课程。另设有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主要提供各类专业培训证书等非学位课程。

  大学早期着重提供远程教育,其后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规划要求,于2001年开办第一个全日制面授课程。目前在本校修读非全日制课程的学生约2万人,修读全日制本科课程的人数约为2,000人。本校2006/2007学年全日制面授学士学位课程已增至20个,并从2007年起参加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下辖的大学入学联合招生计划,招收本地中学毕业生。

香港公开大学图片(2)

  本部校舍位于香港九龙何文田,设有图书馆、演讲厅、导修课室、语言学习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和科学实验室、自修室、餐厅等。此外,本校还有两个教学中心,分别是香港上环信德中心的港岛教学中心和何文田广场教学中心,设有多个设备先进的演讲厅、计算机中心和导修课室。

  本校设立了电子图书馆及网上学习系统。电子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等,可供同学24小时使用;网上学习系统则提供电子平台,方便同学使用多媒体教材以及与老师和其它同学交流。(

  根据教育部与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见右网页),香港公开大学的学位已获教育部认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香港公开大学于2006年在教育部规定的省市试行招生,2007年正式开始招收内地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

历任校长

  香港公开进修学院院长

  司文同教授(Dr. Donald Francis Swift,1989年-1991年)

  邓立真教授(Prof. Gajaraj Dhanarajan,1991年-1995年)

  谭尚渭教授(1995年-1997年)

  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谭尚渭教授(1997年-2003年)

  梁智仁教授(2003年-2014年)

  黄玉山教授 (2014年- )

大学要员

  校监:林郑月娥女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副校监:李业广博士

  校董会主席:黄奕鉴先生

  副主席:杨绍信先生

  司库:尹锦滔先生

  校长:黄玉山教授

  副校长 (学术):关清平教授

  副校长 (行政及发展) :唐创时教授

  协理副校长 (学术支援及对外交流):叶耀强教授

  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谭国根教授

  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署理院长:区启明教授

  教育及语文学院院长:张国华博士

  署理护理及健康学院院长:李国麟教授

  科技学院院长:何建宗教授

  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院长:(从缺)

  图书馆馆长:莫王慧雯女士

  教务长:许韵玲女士

  教育科技出版总监:曾婉媚博士

  校园管理总监:林麦莲仪女士

  财务总监:全国伟先生

  人力资源总监:石锦昌先生

  资讯科技总监:张景胜博士

  公共事务总监:陈毓秀女士

  学生事务长:陈敏慈女士

  大学研究中心总监:李锦昌博士

荣誉博士

  历届荣誉博士

  荣誉博士名单如下:

  年份

  荣誉工商管理博士

  荣誉理学博士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荣誉文学博士

  荣誉教育博士

荣誉科学博士

  1993

  蒋震博士

  郑汉钧博士

  1994

  利汉钊先生

  杜叶锡恩女士

  1995

  利国伟爵士

  杨紫芝教授

  弗雷德里高·梅耶教授

  1996

  穆大为教授

  麦杰志博士

  施伟贤爵士

  1997

  羊子林先生

  顾义先生

  黄匡源先生

  李国能先生

  1998

  浦伟士爵士

  方心让教授

  简悦威教授

  黄清云教授

  1999

  伍步谦博士

  邓立真教授

  李嘉诚先生

  饶宗颐教授

  2000

  郭炳联先生

  李志喜女士

  韦钰教授

  查良镛教授

  陈方安生女士

  2001

  任志刚先生

  田家炳博士

  钟期荣博士

  邓礼儒爵士

  2002

  冯国经博士

  方润华博士

  萧芳芳女士

  奥托·彼得斯教授

  2003

  蒙民伟博士

  孙德基先生

  李业广先生

  佩里勋爵

  2004

  何鸿燊博士

  路甬祥教授

  杨鸣章神父

  裴升博士

  2005

  郑海泉先生

  威杰·施里萨安教授

  项怀诚先生

  莫言先生

  2006

  拿督郑裕彤博士

  李兆基博士

  谭尚渭教授

  叶咏诗太平绅士

  2007

  钱易教授

  杨雪姬女士

  王家卫先生

  李锐先生

  王赓武教授

  2008

  李巨能先生

  唐英年先生

  谢志伟博士

  葛浩文教授

  2009

  陈俊豪先生

  陈佐洱先生

  高鉴泉先生

  钟景辉博士

  张德明教授

  2010

  郭炳江先生

  胡永辉先生

  周文耀先生

  许鞍华女士

  2011

  郭少明博士

  林李翘如博士

  李荣融先生

  刘以鬯先生

  2012

  刘明康先生

  萧志成先生

  陈坤耀教授

  2013

  陈振彬先生

  黄洁夫教授

  梁定邦博士

  黄仁龙博士

  2014

  郑李锦芬女士

  梁智仁教授

  周一岳医生

  钟秉林教授

  2015

  施文信先生

  林毅夫教授

  曾钰成议员

  许美德教授

  2016

  张永锐先生

  范徐丽泰女士

  张信刚教授

  孙明扬先生

2017陈智思博士方正博士梁爱诗博士李焯芬教授

  (至2018年1月8日止)

荣誉院士

  荣誉大学院士名单如下:

  2001

  古胜祥先生

  林健忠博士

  胡永辉先生

  聂锦勋博士

  2002

  李子女士

  冯钰声先生

  关百豪先生

  谭万钧教授

  2003

  利干先生

  胡方雪芬女士

  高华文教授

  霍震寰先生

  2004

  许晋义先生

  武寅教授

  关善明博士

  卢子健博士

  2005

  田庆先先生

  李健鸿医生

  张煊昌博士

  Anne Elizabeth Ely

  2006

  陈玉树教授

  赵振邦博士

  麦加林律师

  黄谭智媛医生

  叶谋遵博士

  2007

  陈巨源先生

  纪文凤小姐

  李明逵先生

  史秉士教授

  王启达博士

  2008

  陈振彬先生

  梁刘柔芬议员

  利瓦伊达医生

  冼为坚博士

  邱霜梅博士

  2009

  陈振东博士

  郑李锦芬女士

  方燕琼女士

  高佩璇博士

  谭天放先生

  2010

  陈笑风先生

  庄伟茵先生

  高静芝女士

  云大棉博士

  2011

  陈智教授

  刘秀成教授

  李继尧医生

  李丽娟女士

  罗志力先生

  2012

  欧阳克刚先生

  黄应士先生

  杨汝万教授

  2013

  郭文纬先生

  林崇绥博士

  黄建业先生

  许子兵先生

  2014

  何锡安博士

  洪克协先生

  施熙德律师

  舒小佩女士

  黄良柏先生

  2015

  蔡惠琴女士

  李国华先生

  杨国荣教授

  容永祺先生

  2016

  陈志豪教授

  陈庭川先生

  高美庆教授

  黄永光先生

  曾兰斯女士

  2017年

  谭伟豪博士

  谭凤仪教授

  孔美琪博士

  林柏年医生

  (至2017年1月8日止)

杰出校友

  遥距课程毕业生

  莫言/荣誉文学博士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博士/硕士

  何建宗(香港绿色力量会长)

  荣誉学士/学士

  聂锦勋(前香港工程拓展署署长)

  郑云翔(天时软件有限公司营运总裁)

  陈炳宙(香港特别行政区认许大律师)

  苏振光(香港警务处高级督察)

  钟志光(香港资深体育评述员)

  梁建勇(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常务副市长)

  宋高松 (北门建设集团董事长)

  蔡子健(香港资深电视演员)

  周永勤(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区区议会议员)

学生活动

  公开大学一向鼓励同学组织学生团体及举办学生活动,并透过大学的学生事务委员会及学生事务组为这些学生团体提供所需的支援和协助。学生在计划及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进知识及提高组织技巧。现时共有超过30个学生团体及1个校友会获大学认可成立及接受资助,为同学筹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如龙舟竞赛、学术研讨、户外活动及管理演习比赛等。

  学生事务委员会定期与学生组织会面。最近的一次交流会于2005年4月15日晚上举行,校长梁智仁教授及副校长黄锡楠教授亦参与是次交流会。各学生组织就校方提供的支援服务热烈发表意见,并互相交流组织活动的心得和经验。

学生会

  2000年10月26日,学生事务组邀请7个学生组织的代表来校讨论学生会重组事宜,并成立了香港公开大学学生会筹备委员会召集小组,召集小组得到学生事务组的协助,于2000年12月初向全体同学发出问卷,收集同学对未来学生会运作模式及发展的意见,是次调查共收回逾3400份问卷。召集小组联络有兴趣的同学,组织香港公开大学学生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与学生事务组将共同草拟成立学生会、 学生会会章及运作的草案。

  在2000年12月,500多名同学在学生会问卷调查中表示有兴趣参与成立香港公开大学学生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召集小组2001年4月向这些同学发信阐释未来有关的工作,提醒他们参与筹备委员会需要付出相当时间及承担相当责任。80多名同学回复表示仍有兴趣成为筹备委员会成员。召集小组邀请这些同学于7月6日来校聚首,商讨筹备委员会的规模、结构和目标。当晚虽然悬挂三号台风讯号,但仍有33位同学出席。与会者与召集小组一起讨论了以上议题,最终决定由出席是次会议的同学及学生组织代表 (即召集小组各成员)组成香港公开大学学生会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于9月上旬举行另一次会议。

  学生会筹备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从现任委员、遥距学生、全日制学生和学生团体代表四大分组中选出24位新委员,每组6位。学生会评议会会员及干事会选举已经于2008年7月举行。学生会亦已于2008年8月正式成立。

学生组织

  龙舟会

  环境学会

  篮球会

  国事学会

  学生剧社

  英语及普通话演说学会

  足球会

  空手道学会

  音乐学会

  护理学系同学会

  社会服务团

  社会科学学会

  武术学会

  只供遥距课程同学参加的学生组织

  校友会

  工商管理硕士同学会

  基督徒团契

  中国法律同学会

  投资者学会

  只供全日制课程同学参加的学生组织

  电脑(全日制)学会

  舞蹈学会

  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OUHK

  羽毛球学会

  全日制课程学生福音团契

  教育(全日制课程)学会

  英文(全日制课程)学会

  投资(全日制课程)学会

  跆拳道(全日制课程)学会

  足球(全日制课程)学会

  语言及翻译(全日制课程)学会

  会计(全日制课程)学会

  工商管理(全日制)学会

  社会科学(全日制)学会

  篮球(全日制)学会

  文化

交流活动

  2005年3月24日至28日,24位全日制工管同学获时富投资集团赞助到北京大学交流,参观和考察了多所企业机构。

  2007年,全日制工商管理(银行及财务)二年级同学萧礼航和工商管理(国际商业)一年级同学潘玟先获选参加龙传基金举办的"世界公民计划2007",与本港其他大学的28位优异生到日内瓦和纽约交流学习。

  师生活动

  公开大学恭贺莫言获奖

  香港10月12日电 香港公开大学12日恭贺该校荣誉文学博士、内地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莫言荣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公开大学校长梁智仁教授赞扬莫言博士成就非凡,获得殊荣实至名归,是中国文坛之光。

  莫言于2005年接受公开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亲临该校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作者、译者、评论家"论坛。

  教学电视节目

  香港公开大学自1990年代末亦开始制作教学电视节目--进修新天地(前称'进修天地')(Open for Learning),以加强学生在遥距模式下学习。这个电视广播节目主要讲授香港公开大学开办的文学、科技、社会科学、商业、教育及语文学士课程。节目初期安排在亚洲电视国际台每逄星期日早上时段播放。其后在2001年至2007年,改在同样时段于无线电视明珠台播放。由2007年10月7日起,节目再次在亚洲电视国际台每逄星期日早上10时至下午2时播放。

  2015年10月,无线电视与公开大学再度合作,于明珠台播放新一辑《进修新天地》,并于10月4日(星期日)首播,及后逢周日早上9时至下午1时播映。节目集结不同领域的教育信息,透过电视广播,与全港共享知识,共拓进修新天地。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