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

资料百科

陈梦熊 ,男,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浙江上虞,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犯经护销说学部委员(院士),九走也三学社社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咨询专家。

1923年,陈梦熊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小学。1930年,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8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1942年,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原中央地质来自调查所。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19360百科91年,当选为中国科低财块听注照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古比草零。2012年12月28日,陈梦熊在北京逝世。

陈梦熊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中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

  • 中文名称 陈梦熊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 出生日期 1917.10.12
  • 逝世日期 2012.12.28

  水文地质学家 .1917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上虞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140篇,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来自作研究课题。代表作有《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和《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人物生平

  1917年10月1360百科2日,陈梦熊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23年,陈梦熊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小学。

  1930年讲音,陈梦熊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困并器减氢二教杂副候劳  1938年,陈错据停概苗象梦熊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

扩风尽保须孩植书则  1942年,陈梦熊须艺含将扩兰战死阻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训种重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5年,陈梦熊参加以王曰伦先生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自西宁向北翻越祁连山脉,进入河西走廊,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横越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的成员。

  1946年,陈梦熊随所复员到南京,参加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

  1950年,陈梦熊根据区域水文地意号均强席镇质普查等工作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中国实际资料为主的《实用水文地质学》。

器规八格延营知  1957年,岩州触介所始陈梦熊加入九三学社。

  197坚六括迫孩席何加4年,陈梦熊担任总技术负责,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

  1982年,陈梦熊改任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他还在中国地质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

  1991年,陈断普梦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地矿部改组成立国土资源部,陈梦熊仍在该部咨询研究中心任咨询委员。

  2000年11月,陈梦熊参加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4次年会。

  2007年11月,陈梦熊领头在致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快旧址保护的信上签名。

  2012年12月28日,陈梦熊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

  • 科研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在国内飞部厂哥较外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屋远究火合作研究课题。

  提出水工环地质学科新体系与方向

  陈梦熊出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发展架所欢职属绝这战略研究》一书,在书中,陈梦熊重点就21世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学科的发展战略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对水资源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探讨中,提出了西北渐错司星治齐干旱区水资源与可持较盾收右评耐探子续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荒漠化防治战略、西北黄土高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南岩溶北权尼国区若口一针略死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并完成了《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报告》。陈梦熊认真研读了该报告,并结合中国水工环地质工作现状,写下了《关于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一文,文中说:"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态势,前瞻思考科学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认知学科发展规律,从中国学科发展的学术能力和政策环境出发,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对于推动中国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跨越,具有基础性意义。"

  陈梦熊认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行星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交叉集成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新技术体系与观测和模拟平台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研究计划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及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他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

  对此,陈梦熊根据从事地质工作70年的研究与实践,并融入其学术思想,提出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新学科体系、目标任务、推动力量和前沿方向,阐明了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协调好水资源与环境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地质学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工程勘察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重心转移是工程地质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注全球变化、预测未来生存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环境地质学的根本宗旨。

  20世纪70年代初,陈梦熊对中国的编图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革,他结合实际,把含水层按含水介质划分为五种类型。

  • 学术论著

  陈梦熊. 甘肃中部之地文[J]. 地质论评, 1947, 12(6):545-556.

  陈萝熊. 祁连山东段之山系[J]. 中国科学, 1951(2):101-110+130-131.

  陈梦熊. 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现况与今后发展方向[J]. 科学通报, 1956, 1(6):51-54.

  陈梦熊. 柴达木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57(1):18-23.

  陈梦熊.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原则的探讨[J]. 地质论评, 1964, 22(3):224-232.

  陈梦熊. 关于地下水勘探类型的划分与其它几个有关问题[J]. 工程勘察, 1980(4):63-65.

  陈梦熊. 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特征与初步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1986(1):18-27.

  陈梦熊. 试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985(2):61-64.

  • 科研成果

  1985年,陈梦熊因组织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陈梦熊组织编制出版了中国第一幅1∶300万水文地质图,20世纪60年代组织相关省份编制出版1∶100万黄淮海平原及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是中国最早按自然单元编制的小比例尺图系,建立了"图系"的典型模式,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5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东亚、东南亚地学合作计划第42届年会上,陈梦熊获德国地质科学协会颁发的利奥普德·冯·布什奖章。

  2006年11月15日,陈梦熊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学术交流

  20世纪80年代初,陈梦熊两次参加有关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国际会议,把正在欧洲兴起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引进中国国内;邀请荷兰地下水系统专家G.B.英格仑教授(Engelen)来中国讲学。

人才培养

  陈梦熊引进和倡导地下水系统新理论,创立水文地质学新学科体系;他经常奔赴各地讲学,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荣誉表彰

  1991年,陈梦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陈梦熊历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顾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编委会主编、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并曾任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铁道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地质图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及《地质学报》编委、《环境遥感》编委、《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以及克罗佛出版血著当公司国际水科技丛书编委会顾问委员等职。

个人生活

  陈梦熊的父亲陈金镛先后在崇信学校、崇德女校、南京汇文书院任教。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陈梦熊在兄弟里行四,与姐妹来自大排行行八。三姐陈郇磐在国立东南大学(后称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当音乐教员。三哥陈梦家是360百科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报说再诉河武密家、诗人。

  201测因卫矿台叶英多六石6年9月13日,陈梦熊院士、黄劭显院士青六后笑医地质资料捐赠仪式在全国地质资料馆举行,陈梦熊院士之子陈泽行先生及夫人、黄劭显院士之女黄祖英女士作为捐赠者代表,于毛操数甲林态内采风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邢丽霞副主任、发展研究中心谭永杰总工程师、胡小平副总工程师孙底互但染念谈、局总工室刘宏、资料收藏室全体人员以及数据管理室、资料服务室、感地晶让之几杀字固国土档案处、综合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捐赠仪式,仪式由胡小平副总工程师主持。

人物评价

  陈梦熊是中国水文地质事业奠基人和开拓卷载府鸡再松扬短她者,他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他仿佛就是为中国水工环地质事业而生的,他不断地行走在中国的地质空白地带,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中国的水文地质事业书写了一段在艰难中成长的辉煌篇章。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