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C-1“飞豹”战斗机是中国西安飞机设计所和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双发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主要任务是战役纵深攻击,来自攻击海上和地面目标,并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FBC-360百科1于1973年景总精盾章转语开始研制,曾使用歼轰-7的编号,原型机于1988年12月14日德工镇老析汽河黄较首飞,并在1998年1物原项换阻十同模1月的中国珠海航展首次亮相,并进行了飞行表演。
发展历史
首征助坐烈没粮确衣架飞机于1984年3月总装完未未行毕。同年6月12日,歼8II型飞机首飞上天。按照国家批准的试飞大纲,先后共有4架歼80型飞机投人定型试飞,经过严来自格考核,证明飞机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1988年10月,歼-8型飞机设计型。488项成品中有157项创新,并采用7项新材料。在新机的研发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工程管理,而实际也证明歼8-I360百科I的设计是可行的,进气效率在低速时妈晶曲迅刘几施胡肉的十提高了6%,亚音速翻滚率提高了45%.形切听感其总体性能的优于F-5E。歼8II型飞机从方案论证到设计定型,历时8年。由于飞机的方案论证比较充分,原理性试验工作扎实,仅写汽波讲代其顾费头放坚用17个月,飞机就试制成功。
结构特点
银犯州村洋 FBC-1飞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机翼为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肉马同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我国自行研制的MK-202涡轮风扇发动机排装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公斤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外八字”摇臂式。
固定式进气道:优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但不能保证多种复杂状态下与发动机的最佳匹配,适应性不佳;超音速性能也不好,会在进气道内产生正激波,使阻力骤增。这就意味着该机并连袁毛士情选传苗表不重视超音速性能,或者说其主要作战模式是亚音速状态进行的。
填角和蜂腰:填角设计曾让人疑惑。原以为可能是起边条翼的作用,但填角后掠

角仍属中等范围,前缘半径又比较大,似乎难以迫使气流及早分离形成涡流、以实现诱导出涡升力的效果。现在的看法是,或者是减小机翼与进气道之间急热效商的干扰阻力,或者是出于跨音争相概注断判绿初液速面积律的考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蜂腰则无需多言,显然是出于跨音速面积律的考虑。一句话,这两项叶标后既厚动补年刻设计都是为了减小阻力而采用的。
上单翼:与中单翼和下单翼布局相比,上单翼的翼身干扰阻力最小,翼下可用空间最大。飞豹采用这种设计,不外乎是出于这两个考虑。同时不难看出,作为一种战斗轰炸赵子流石车机,飞豹已经考虑了翼下外挂重型确等落界育自较武器的需要——相比之下,采用中单翼的J8B系列的翼下空间之放胶器听妈就要窘迫得多了。看过航展上J8IIM全外挂方案的人都不难想象如果给它挂上C801是个什么样子以认胡地提杨另号战命及地勤人员的操作难度。
机翼下反:机翼采用下反设计有经字方府助于减小横向稳定性选方额章沉除方刚,提高滚转速率。作为一种重型飞机,又要具有一定的自卫格斗能力,较大的滚转速率台是必要的,可以迅速改变升力平面,从而更快地改变机头指向,有利于近距格斗。
外翼前缘固定扭转:前缘固定扭转增大了机翼前缘弯度,有控制气流分离的作用。这种设计结构简单,但控制气流完全分离的能力不如前缘襟/缝翼。因此在格斗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由于机翼弯度增加,亚音速升阻比也有所提高,有助于减小巡航油耗。而在超音速状态下,机翼弯度增加却会导致阻力大增,严重影响超音速性能。这再次证明超音速性能不是飞豹的设计重点。并且即使在亚音速范围内,飞豹的设计也尽可能稳妥,偏重于可靠、简单,但也为此付出性能下降的代价。
翼刀和前缘锯齿:两种设计都是用于减少展向流、推迟翼尖失速的。翼刀多见于苏式飞机(典型的如米格-17战斗机,竟有3对翼刀),锯齿则多见于美式飞机(如F-4)。两种设计同时出现在一架飞机上则很少见。给人的感觉似乎设计师对飞机的横向控制能力并不放心,担心一旦翼尖失速难以改出,所以加了双重保险。但一如前面的几种设计,翼刀和前缘锯齿同样具有简单实用、但效率平平的特点,对飞机隐身也有不利影响。自第三代战机以来,这种设计几乎已经绝迹。现在一般多采用全自动襟/缝翼进行控制,最多再加上前缘凹槽(F-22战斗机在前缘襟翼一侧所开的凹槽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斜定轴低平尾:斜定轴大后掠平尾是自歼-6以来一直沿袭的设计。这种平尾失速迎角大,颤振特性较好,但升力特性不好,重量较大,在大偏角时操纵效率出现非线性。采用低平尾布置,同样是为了避免大迎角时由于机翼对平尾的遮蔽导致飞机自动上仰。由此看来,飞豹比较重视大迎角的飞行品质和控制问题。但由于技术储备有限,所采取的措施也相当传统和保守。
大面积切尖单垂尾和腹鳍: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为了保证方向稳定性。但这样一来就无法象双垂尾飞机那样采用前移垂尾的措施以避开机翼遮蔽、保证大迎角下仍具有部分航向操纵能力。事实上同类飞机在30度迎角时方向舵已经失效。至于切尖设计,估计是防止颤振的缘故。因1988年公开的模型并未见到类似设计,而飞豹首飞即遇到严重的颤振问题,连方向舵都震掉。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无论从保证方向稳定性、提高机动性还是减小RCS的角度看来,双垂尾都比大面积单垂尾加腹鳍要好。
武器外挂
共7个外挂点,另有1门双管23毫米机炮 ,翼下可挂装红外空空导弹,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以及火箭弹和炸弹等。翼展9.34米,机长20.53米,机高6.01米,机翼面积42.2平方米。
性能数据
机名:FBC-1飞豹
机身长:22.325米
最大飞行速度:1.7马赫
最大飞行高度:15500米
机身高:6.575米
最大起飞重量:28457千克
作战半径:1650千米
翼展:12.705米
乘员:2/3
发动机:2 WS9 涡轮发动机
最大外挂:6500千克
转场航程:3650千米
具备全天候远海作战能力
“飞豹”战机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自行生产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能够执行对地、对海攻击,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攻击等任务。
2007年11月23日CCTV.com消息:由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飞豹”战机日前进行了超视距攻击实弹对抗演练,战机已具备全天候远海作战能力。
日前,新型“飞豹”战机在超视距攻击实弹对抗演练中,米秒不差进入预定攻击空域,从高、中、低不同高度发射导弹,发发命中目标。新一代飞豹战机是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能够执行对地面目标和对海上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攻击等任务。装备新型战机的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针对“飞豹”战机航程远、作战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逐步加大“远距离跨海区作战、多批次连续夜间超低空突防”等高难科目的训练力度,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型战机的改装训练任务。目前飞豹战机已先后多次完成重大演练任务,基本具备了海上超低空突防、导弹超视距攻击、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
相关图片
![]()
| ![]()
|
![]()
| ![]()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