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均远,于1939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美国罗彻斯特大简九速附材学、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客座研究来自员。中国科学客占拿沙间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与侯先光等共同荣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任国际寒武系范-奥陶系界线工360百科作组选举委员等职。荣获李四光地质晶线龙县蛋科学奖。
- 中文名称 陈均远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939年
- 职业 教师
- 主要成就 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物简介
人们一直在关注生来自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上何时有生画破斗业部互小置句准命,生命为什么存在多样化好液犯,这些问题常常困惑着人的大脑。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娘角销风补灯害气取演开,现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发展而来,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地、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达尔文不承认有晶铁染但范突变的存在,他认为新种只能由老种经过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而形成。在古生物界一直有360百科一大谜团,就是到底地球上的生命有没有发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1984

年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了古生物化石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象比检脱试远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澄江的化石群进行发掘和研究,证明了地球上确实存在寒武纪大爆发,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是存在生物大爆发兴的重要证据,揭示了多彩多姿的寒武纪大爆发动物世界,这被称为20世纪的惊人发现,从而对生命的演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上发表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以及陈均远的研究成果,轰动了整个古生界,国际上最权威的Natu状尽尔帮re(自然)和Scie进导告nce(科学)两大学术杂志对此共发表了9篇专评。近些年来,陈均远出版著作6部,分别在Nature和Science上该杀益论跟个发表了文章14篇,有37篇论文被SCI收录,有关成果列入“Bio器两所例似作伯logicalScience”(生命科学)“Cell,EmbryosAndEvolution”育际想、(细胞,胚胎与演化)“HumanEvolut家任年刑岩占身是ion:ANeuropsycholgicalPerspective”(人类演化神经生理学展望)和“TheEvolutionRevolution”(演化革命)教科书、百科全书和国际知名科学读物。他的研究成果199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新闻,199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中国高校十大科技新闻,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04年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仪功境宗离卫晶增磁观概式上,陈均远研究员站在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领奖台上,他摘取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桂冠。国家补补排菜苦自然科学奖以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反映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最高洋蛋水平。自1991年至今只有四个钱述料汽离林行笔已独项目获此殊荣,特别是1998年至2001年连续四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直空缺,因而备受瞩目。
陈均远是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们有幸在他离开南京去北京领奖之前采访了他,听他讲述生命起源的奥秘。

科学发现
生命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至少有35亿年的历程。在人们追溯生命历史的时期发现,在地球诞生的受信啊初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然而到了寒武纪(约5.3亿年前),地球上突然暄闹起来,生物门类和数量像氢弹爆炸似地散布消攻跳坚急正虽任起入开来,这爆炸式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200万年,而证明大爆炸的证据就在澄江。
澄江,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市东北约50公里处,一个美丽的高原深水湖——抚仙湖畔的一座小县城。1984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教授在澄江发现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动物化石群,而且保存完好。从那时起,这里就吸引了众多的地质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前往考察研究的人络绎不绝。吸引他们的是发现于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的千姿百态的多门类生物化石。
而此时的陈均远正在加拿大落叽山脉参与寒武纪中期布尔吉斯页岩化石群的挖掘工作,布尔吉斯页岩被称为古生物天堂,陈均远当年在接受加拿大CBC采访时,当被问到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天堂时,陈均远就大胆预言道:中国地质结构复杂,有可能会发现类似的古生物化石群。1984年,就在澄江发现保存特点相类似的寒武纪化石群,当接到侯先光共同参与发掘研究的邀请时,有几十年从事古生物研究经验和学识的陈均远预感到在澄江会

有大的发现和突破,他对自己说要去就要干出大贡献,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让他毅然放下在加拿大的工作,立即投入到澄江帽天山的动物古化石群的发掘工作。 陈均远和他的科研小组经过五年时间,对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现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动物的门类都在寒武纪早期这一时期快速出现,这一时期出现的生命形状同今天的生物已经很相近,这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动物的多样性就已经建立。澄江发现的这些古生物化石不仅保存了生物骨骼,还保存了表皮、眼睛、肠胃、神经等各种软组织,生动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并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打破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局限性。
1989年,陈均远在《生物学报》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塞拉赫教授评价说:你们的发现好像是从外星传来的消息,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ure(自然)杂志等世界学术界一流期刊用封面刊登澄江古化石群,并介绍陈均远的科研学术成果,《时代周刊》、Discovery(发现)和德国的“明镜周刊”分别发表了题为“演化大霹雳”“东方的神秘”、“挑战达尔文”和“脊索动物起源”对澄江动物群进行了报导。他在瑞典做科普讲座时,瑞典日报用整版刊登他的彩照,介绍他的成就,1991年《纽约时报》评论澄江化石群的发现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为了探索脊椎动物的起源,1995年起,陈均远研究员采集了300多块海口虫化石标本,并和美国脊椎动物专家J.Mallatt教授开展了系统分支生物学的研究,先后与台湾清华大学细胞生物学家李家维、美国文昌鱼专家N.Holland合作,陆续发现海口虫有原脊椎、上下唇、嗅觉神经、视觉神经、鼻孔、肌肉纤维和腹部肌肉等重要的解剖学构造。证明海口虫是一种由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类型生物,不仅为达尔文的生物有中间型过渡提供了依据,也为人类解开脊椎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科学的实证。
陈均远在研究海口虫中发现,海口虫虽无脊椎仍属于脊椎动物,和传统区分脊椎动物的标准有冲突,陈均远等提出了“神经脊椎动物”的新概念,把有无神经脊作为区分无脊椎与脊椎动物的关键特征,改变了过去科学界以有脊椎骨作为脊椎动物的传统分类方法,这一学术成果再次震惊国际学术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美国研究脊椎动物起源的著名学者B.G.Northcutt评论说:这是20年以来脊椎动物起源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地理》杂志、Nature(自然)杂志等都公开发表了陈均远的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陈均远又在贵州的瓮安发现了5.8亿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细胞海绵及其胚胎化石,又一次震惊世界。
执着来自追求献业
从事古生物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经受长期的风吹日晒,会遇到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40年来,陈均远就是凭着对事业的热爱,执着、忘我地从事古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在他那张吗棉景口饱经风霜的脸上,我们看到是充满智慧的眼睛,他的每一个重要发现,都能让学术界震360百科惊。
在云南澄江古生物化石发掘的初期,由于经费紧张,工作坐条件非常艰苦,为了省钱,每天上山采集标本只能坐马车,为了采集更多的标本,陈均远和他的同事每天在山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用锄头刨土,寻找化石难角错限标本,每找到一块都兴奋不已。有一次工作到天黑,马车下帝星山迷了路,在山上转来转去,很晚才回到县城,陈均远还因此遗失了自己喜爱的一件毛衣。到了后来,陈均远连马车都雇不起,他买了一辆旧摩托车,每天开着上山下山,山路崎岖,车到之处尘土飞扬,他的同事都为他的安全担心,而他并不在意,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寻找和研究古化石上。

后结云安若轴东唱龙线加杂来山上有了磷矿厂,陈均远和他的同事就搭便车上山,班车每天早上七点上山,有时搭不上车就步行二、三个小时上山,采集好化石标本下山解时,他和年轻人一样用自己的肩膀把沉重的化石背下山来。当时他已经五明房月十多岁,而且在学术上已经使希液很有造诣,又是研究小组的领导人,他依然和大家吃饭、工作、生活在一起,苦活累活都一样干。 云南海拔高,用除女告声养换阳光照射强烈,紫外线强,每天长时间在山顶工作,相强烈的阳光会灼伤皮肤,陈均远的皮肤被晒黑,每年都要脱一层皮。
为了节约每天来回奔波的时间,陈均远把工作室从县城搬到了山脚下,他租了间民房,云利游告路杂环困业硫南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房子只有一扇小窗户,整概明个房间光线黑暗,苍蝇满屋飞,他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开展科研工作。白天上山采频极拉烧胞困密斗苏雨标本,晚上回来搞科研,远离城市的喧哗,忍耐生活的寂寞,整天与化石打交道。为了他所热爱的古生物事业,他一干就是四十年。
为了工作需要也京简,他倾其所有在澄江买了房子,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把家安在云南,全身心的开展研究工作。
善于积累创新
陈均远1939年出生于早程子术季浙江,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60年进入中热刑每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从实习生到研究员干了四十多年。1987年任西北大学兼职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1982—1983年任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院客座教析命陆重再万船授,1989年—1990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特级客座研究员,1990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均远的人生具有跳跃性,他初中毕业后就考上了大学,大学里学的是石油专业,进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后从事古生物研究。他做业务也具有跳跃性,是干一行样、爱一行、热一行,只要他认准了去做的事总能取得成就,这得益于他开阔的眼界和创新的意识。
陈均远爱看书,走到哪里都书不离手,在野外工作,休息了就看书,坐火车、飞机都带本书看,再颠簸的汽车上他都能看进书。每到一个新地方,别人都去上街逛逛,他一个人就留在旅馆里看书。到国外考察、讲学,他必去的地方就是书店。
陈均远在大学里学的是俄文,文革期间,他一个人关在房里,悄悄地学习英文,由于英语基础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获得国外项目基金的出国留学人员。

由于阅读能力强,知识面广,陈均远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与别人交谈中,他总能够抓到别人说话的重点,融入自己的东西,说出的观点要比别人的更加的深刻,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刚才还是自己的观点,一交谈就变成了他的观点。在古生物领域也一样,他的目光始终跟踪着学术前沿,通过不懈的努力,很快就能站在学术的最前沿。 陈均远喜欢新生事物,喜欢探索,有超前意识,电脑、绘画等他样样都有兴趣,虽然已经65岁了,对新出来的电脑软件,都要学,都要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自己的学生或电脑专家直到弄懂为止。为了编辑《澄江生物群》一书,他边学习画画,边与油画艺术家一一推敲,每天工作到深夜。正是有了这种超前意识,使他的思维活跃,也使得他在事业上能够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科学无绝对真理,科学家的追求永无止境,对生命的理解是永恒的主题”,陈均远研究员是这样诠释对科学的认识,追求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怀着对科学的追求,领奖的当天下午陈均远又充满激情回到澄江,继续探索生命之谜。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