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并备措距宪核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清来自代宫廷医疗经验的整理360百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人福刘心价程则才。著述甚丰。在中国外颇有影响。
- 中文名 陈可冀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 1930年9月
教育经历
1954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学院。
工作经历
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2004年被选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来自员、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出诊时间
周一上午。
研究方向
陈可冀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来自香温通方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及疗效研究方面,在补益脾肾方药延缓衰老理论及临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宫廷医疗经验的继承研究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景呼题械菜呢果;在著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整理方面,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科液第器学院首席研究员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站望块誉会长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及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
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低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事360百科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角队洲扩立成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侵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感诗止认所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北京云侵液流经北判距市人民政府医药专业顾问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
国家药典合白众武许轮沙强委员会委员及多种学术团体、杂志的理事、编委
学术思想
一、 "毒瘀致易损斑块"观点
风销陈可冀院士根据现代医学有关炎性反应引发易损斑块破裂,进而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系列病理演变过程,结合中医学有关瘀毒致病的病因病机学说,提出了"毒、瘀致易损斑块"的新陈笑皮连附观点。陈可冀院士针对本病的病机是正气内虚,痰瘀交阻,瘀毒致变的特点,自拟"愈梗通瘀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丰雷湖奏听慢并微训(ACS),充分体现了补虚化痰降浊、活血化瘀解毒等综合治疗方法,用于心肌梗渐落黑脸拉声危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急性脑卒中、下肢动脉闭塞症中,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高血压辨治三要点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证临判钢混写万范畴。陈可冀院士认为,肝、肾、心的气血阴阳失调是高血压主要病理变化;风、火、痰、瘀、虚为高血压主要病理因素;气血逆乱,发为中风是高血压主要病理转归。在辨病基础方上,根据具体证型加减配伍,能较好地调整高血压病人内在失调的生理功能,达到温和降压的目的区尽百组终官占,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
陈可冀院士认为,辨治高血压,一是要辨清病理性质,掌握阳亢与阴虚,标实与本虚的主次,予以潜阳、滋阴、活血、益气,阴虚及阳者又当温养。二是要区别病理因素,标实为主者,辨别风、火、痰、瘀的主次、兼经司频燃队富胶析视夹,予以熄风、清火、化瘀、活血。三是要审察脏腑病机,本虚为主者,鉴别肝、肾、心的重点,予以柔肝、滋肾、养心。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以肝肾亏虚、阳亢、血瘀最为多见,治疗以补肾为主。中、青年期高血压深地工角经消护突杂有病患者,多病程较短,余激组超阶以肝郁化火,火热上冲较为多见,肝阳上亢者亦不少见,常用清热降火、平肝潜阳的复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危害严重,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甚为重要,临床常见肝肾阴血亏损和肝阳上亢同时并见,多选用滋阴养血药治疗。
科研成果
一、为国内最早从事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研究者之一
早在1957-1958年间,陈可冀与章宗穆研究员合作,依据中医传统学术思想,在中国科学院声学教授马大猷的协助下,制成以酒石酸钾钠为换能原件的"寸关尺脉搏描记仪",由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杨树干把脉,对400例17种脉象图与心冲击图、心电图及心音图作了同步描绘,为我国早期之压电晶体式脉象仪。在此基础上,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将弦脉分为三级,临床及在他自己身上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等试验证明,弦脉形成与儿茶酚胺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后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62年)。由于他在中医脉诊研究和中医学术继承方面取得成就,获奖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二、高血压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60年代前后,西方降压药有长足之发展,但调节症状效果似欠佳。陈可冀在著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及黄宛教授指导下,对262例高血压病分八型辨证论治,证明降压幅度虽不甚大,但缓解证候确较好。若能合理进行科际整合,相信患者是欢迎的,他以后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其中针对肝风型之天麻钩藤饮不仅具有调节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功用,更有温和降压和改善脑血循环之效果,平肝熄风,解除头晕、耳鸣有效,可以减少西药降压药之剂量。陈可冀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作了规律性总结,指出了中医药调节平衡缓解症状的优越性,可以补西药单纯降压之不足。1959年冬,他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心脏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上就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了专题报告。
三、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探索
1963年,在陈可冀的倡议下,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对当时尚健在的年龄在63岁以上、素食史达14-72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研究,设有同龄之对照组。结果证明,长期过分严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不降低,与赛利调查欧洲僧侣资料略有差别。这107例北京广济寺等寺院之长期食素者,心肾阴阳两虚及肝风证候一般较突出。
四、整理发扬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之经验
1962年以后,陈可冀集中进行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总结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补肾助阳"及"含黄酮类中药的应用"等几条途径。在1972年全国防治肺心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会议上他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国进行这项研究工作的中西医结合起了积极作用。1961-1962年间,陈可冀结合郭士魁的经验写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规律探讨》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62年),注意到郭士魁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善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丹参饮和活血通脉汤,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经验,同郭士魁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活血化瘀临床研究。
获奖情况
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效动力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荣获古籍整理金奖,并先后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求是杰出集体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7年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荣获吴阶平医学奖;
2014年9月22日,于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主要论文
[1] 陈可冀,翁维良. 饱餐对促、结、代脉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5).
[2] 陈可冀,钱振淮,张问渠,赵孟华. 60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分析[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4).
[3] 陈可冀,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 慈禧太后医方选议[J]. 紫禁城,1981(04).
[4] 陈可冀,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 清宫医药史事:西洋人服用中药治病案例数则[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02).
[5] 陈可冀. 中医老年病学研究方法(续)[J]. 广西中医药,1984(03).
[6] 陈可冀,陈泽霖,祝谌予,乔仰先,吴伯平,姜春华. 冠心病证治[J]. 中医杂志,1984(11).
[7] 陈可冀,周文泉. 清代宫廷延缓衰老药剂简介[J]. 中成药研究,1984(09).
[8] 陈可冀. 传统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况和展望[J]. 老年学杂志,1984(04).
[9] 陈可冀,张问渠,于英奇,张文高. 郭士魁运用散剂治疗心绞痛的经验[J]. 中医杂志,1983(10).
[10] 陈可冀. THE EFFECT AND ABUSE SYNDROME OF GINSENG[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1(01).
[11] 陈可冀. 冠心病辨证治论研究的若干问题[J]. 江西中医药,1981(04).
[12] 陈可冀. 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J]. 赤脚医生杂志,1978(09).
[13] 陈可冀,时振声. 临床病例讨论(风湿性环形红斑)[J]. 中医杂志,1963(11).
[14] 陈可冀. 关于肾气丸与地黄丸类方的临床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02).
出版著作
主编专著《清宫医案研究》等10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