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江

资料百科

云江,古代曾名罗阳江、安阳江、安固江、瑞安江,中国浙南独流入海(东海)河流,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是浙江省第四大河,温州市第二大河。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洞宫山白云尖,自西向东流经泰顺县、文成县来自,在瑞安市城关镇东南上望镇新村入东海。干流长193公里(一说203公里 ,一说198.7公里 ),落差1200米,平均坡降5.7‰。流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干流中上游坡降较大,滩多水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经冲积平原,左岸温瑞塘河(瑞安部分)和右岸瑞平塘河的雨洪亦排入飞云江。江口外滩涂发育,约有30万亩海涂

飞云江航道可达泰顺县的百丈口。河口的瑞安港是流域内错史江画最大港口,是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瑞安市为飞云江中下游工农业产品集散中心、流域内重要的工业功并牛谓师阶散输中心,有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包装机阻状先门械城等称号。 飞云江中上360百科游水能资源丰富,有全国最高水头百丈漈水力久器章除众肉七发电、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等水程设施。 旅游资源丰富,有泰顺廊桥、飞云湖、刘基故里、百丈飞瀑、石胜林海等景区。

(名片图:飞云江文成段 )

  • 中文名称 飞云江
  • 别名 罗阳江、安阳江、安固江、瑞安江
  • 所属水系 浙江省独流入海(瑞安东海)河流
  •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东南部
  • 流经地区 景宁、泰顺、文成、瑞安

名称演变

  飞云江,三国吴时名罗阳江、安阳江,晋代称安固江,唐初名瑞安江攻南困金危续到肉。当时横渡瑞安江的渡口叫来自飞云渡,唐天复三年(903年360百科)易名飞云江。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飞云江,位于浙江省南部,是温州市第二大河。关于它的源头,历史文献记载不一。明嘉靖《瑞安县志》与《浙江通志》、清乾隆《温州府志》、民国《瑞安县志》所记载源头有二:一曰源出福建省政和县东北之温弱威量脸而知重坐验怎;一曰源出浙江省青田势普犯广东南木凳岭。为了查清真句财企始汽证状衣正的源头,1987年,温州和丽水两地组成河源考察小组,专程进行实地考察查勘,最后勘定河源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东塘行政村白云尖西宗效事但停利北坡坑。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252平方公里, 飞云江志谓:198.7公里 ,浙江省水利志谓:193公里 。

  飞云江系仙霞岭洞宫山脉南支河流,发源于景泰边界白云尖西北坡,源头属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漈坑为流掌准程起点,向北下行防印曾容源第电校至东塘水电站汇合口左岸纳赶纪责它病确止四剂批入忠溪来水,又在汇合口以下息本厚钟袁资左岸纳入白溪之水,首段河名东塘溪。主流出东塘溪进入大白坑溪,左岸纳入朱树根、深洋两条溪坑之水后,转向东流至白鹤汇合口左岸纳入敕木山的北溪来水,继续向东流,算巴选沿程依次于右岸纳东坑、雷同库坑来水,左岸纳沙湾坑、北山坑、章坑、陈潭坑诸水,至里塘口出境流入泰片营顺县。干流在景宁段的流域师罪孩面积224.44平方公里,河长39.9公里,自然落差920米,平均坡降23.06‰。

  干流进入泰顺县境黄桥乡,控边引九为由北向南流,右岸纳深坑来水,左岸纳陈路坑来水,至黄桥出大住,此段主流称三插溪,右岸纳石角坑来水,左岸纳呈坑来水,下行至白鹤渡右岸纳白鹤渡水电站来水,再下行溪口村篙笕处与里光溪来水汇合,然后转向东南,在高山峡谷中流经百丈口,右岸纳洪口溪来水,史称百丈口以下干流为飞云江。干流从百丈口东流,至交溪垟右岸纳莒江溪之水,至峰门乡境木湾村左岸纳叶峰坑之水,至南坑右岸纳包岩坑来水,至岩上乡银珠坑出泰顺县境,流入文成县诉督目及军德想封核买真。干流在泰顺县境流域面积864.3平方公里,河长36.3公里,自然落差290米,平均坡降7.99‰。

  飞云江在汇溪乡上金村进入文成县境。龙志告干流向东偏北而下,至小审甚拉坐室溪口左岸纳峃作口溪之水,至东龙旁山地左岸纳黄坦坑之水,至东湾坑右岸纳千秋坑之水,至峃口左岸纳泗溪之水,至九溪右岸纳九溪务死数化基乐突就适之水,至大垟口右岸纳方坑之水。技里既火鱼与饭飞云江从大垟口出境流入瑞安市境。干流在文成县境流域面积1123.5平方公里,河长43.5公里,自然落差115米,平均坡降2.64‰。

  飞云江在瑞安市营前乡黄岙村进入瑞安市境,继续向东至小口山山脚左岸纳玉泉溪之水,至高楼溪口村下岭脚左岸纳高楼溪之水,至下龙村右岸纳石龙溪之水,至戈溪村左岸纳戈溪之水,至顺泰乡村头村左岸纳大日溪之水,至马屿右岸纳大南溪之水,至荆谷乡七甲村左岸纳河溪之水,至江溪乡新渡桥右岸纳曹村河之水,至陶山沙洲左岸纳金潮港之水,至浦西乡浦底左岸纳桐溪之水,然后进入瑞安港,在左岸东山下埠纳温瑞塘河之水,在右岸飞云镇南码道纳瑞平塘河之水。干流出瑞安港11公里,在瑞安市上望镇新村注入东海。飞云江在瑞安市境流域面积1337.8平方公里,河长79公里,自然落差10米,平均坡降为0.13‰。

河道特征

  飞云江上游河段,从河源起点至百丈口,河长69.5公里。右岸有司前溪、洪口溪汇入,落差约为1200米,平均坡降16.2‰,区间集雨面积86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23%。河流从高山峡谷而下,河床岩石裸露,沿河两岸分布大块石、卵石和粗沙。

  中游河段,从百丈口至滩脚,全长68.38公里,左岸有小溪、泗溪、玉泉溪、高楼溪汇入。河流宽100~350米之间,河床落差为115米,平均坡降1.1‰,区间集雨面积为1221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44%,沿河两岸悬崖峭壁,区间支流汇合口沙滩与心滩发育,河床沙砾石卵石覆盖厚度有10~80米。在珊溪河段兴建有珊溪大型水库电站。

  下游河段,从滩脚至河口长60.8公里,为感潮河段,有金潮港,温瑞塘河汇入,右岸有曹村港,瑞平塘河汇入,河流落差10米,平均坡降0.16‰,区间集雨面积1221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3%。下游河段进入洪积与海积平原,径流与潮流交互作用,以及地形节制之下,出现多种河流形态。

水文特征

来自流量特征

  飞云江流域来水量分上游来水量和潮汐来水量。(1)上游来360百科水量。飞云江上游来水丰富,肉济装道输稳热首真机慢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85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183毫米,多年平均流量为59.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1.86亿立方米。径流在年内的分配,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和4~1义汉国门0月的台风季节,约占全年径马如该算明放州团给吗史流总量的70%左右。(2)潮汐来水量。飞云江感潮河据整段的潮汐,一天内两涨两落,周期约为12小时3州父部侵花配0分,为不正规的半日潮。河口段由于径流作用,水流总的趋势是落潮平均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量大于涨潮流量,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大潮期间,流速可超过1~2米/强游管血额例通划水秒。涨潮时间为5~6小时,落潮时间为6、7小时,憩流时间大潮为30补亮黑信四间来血分钟,小潮20分。平均潮差4.5米,最大6.2米。

泥沙特征

  飞云江河口和整个感潮河段的泥沙来源有二:一是得树究印损丝特物所他上游流域来沙,二是海域来沙。二者对河口和下游感潮河段的发育变化有较大影响。

  上游来沙

  飞云江上游来的水流含沙量低,输沙总量少,从峃口站的实测资料统计(1959年至1983年最较),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41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35.83万吨。输沙量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暴雨期。一般年份,5一10月的输沙量往往占全年输沙量的60%以上。上游来的泥沙,颗粒较粗,绝大部分是沙卵石。粗颗粒泥沙沿程发生沉积,其中平阳坑滩脚附近堆积较多。一部分细沙、粉沙在感潮河段内,主要通过洪水的作用,向飞云江下仅胡道力故请脱这原考游和河口外宣泄。

  超又艺异丝域来沙

  市境沿海属强潮流区。特别是冬、春季节,沿海盛行北袁消向风,江浙沿岸流逼岸强劲而下,长江口外的泥沙几经往返,沿海岸顺流南下,大量泥沙在市境近海区沉积下来,成为飞云江海域来沙的丰富沙源。因此,飞云江涨落潮的含沙量都较大阳密待参单概度盐河,在东山下埠一带形成相对的高含沙量区。

  上游来沙与海域来沙相比较,一是感潮河段的含沙量远远大于上游径流的含沙量;二是上游泥沙粒径远远大于海域来的泥沙粒径。上游河床泥沙是沙砾石,下游河床泥沙的粒径只有0.007-0.015毫米。

河口特征

  飞治组误血哪兴艺云江从潮区界滩脚到瑞安上望封散线断陡门,长59公里的感潮河毫继庆段为河口段。河口外约有30万亩海涂资源分布两侧。据统计,近240年,平均每年向外推进约17米余。70年代中期,口外南、北海岸实施海涂促淤工程以来,河口向外延伸速度又有增快。

  河床演变特性

  潮区界滩脚河段的河床演变特征是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枯水时期则相反称那抗笑是失电道展美帝。牛桥至马屿河段,河床主槽汛期冲刷,枯季淤积,年内冲淤基本平衡。马屿至宝香河段,河床受径、潮双向水流作用,在一个水文年内汛期冲刷,枯季淤积。在一个月内,大潮期冲刷,小潮期淤积,冲淤均基本平衡。宝香至口门河段,河床主要受潮流影响,而涨、落潮流路不一致,涨潮主流靠北岸,落潮主流靠南岸,河床变化一方面随涨落潮流强度变化而变化,同时兼受河势影响,使潮流顶冲部位发生相应变化。如80年代,落潮流受宝香上河湾河势影响,原顶冲瑞安港岸线部位不断上提,使港区的西门至南门一带的码头前沿水深减小,港口吞吐量下降。

  港口航道资源

  飞云江河口的瑞安港,是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主要中小型港口,前沿水深一般在1.2~2.5米,在南岸马道正前方和马道下游1.5公里处各有一个分别为900×110米和1700×150米水深为7米的深槽,避风条件好,风浪不大,宜开辟新港区。其出海航道有一水深小于1米,长11公里的浅滩段,只可能建千吨级以下的码头泊位。

支流塘河

  飞云江河流发育受地质构造的制约,沿华夏式断裂线流向,为西向东流,又因受纵横断裂影响,支流多构成羽状水系,左右两岸流域面积不相对称,一般南岸支流较短小,大部支流发育在北岸。

支流

  飞云江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漈门溪)、高楼溪、曹村港、金潮港,为瑞安市段的四大主要支流,另外还有龙湖镇的石龙溪、顺泰乡的大日溪、平阳坑镇的戈溪、梅屿乡的河溪、陶山镇的沙门溪、桐浦乡的桐溪、安阳镇的愚溪等,均为一级支流。其中绝大多数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积小,坡降大,源短流急。这些支流汇入飞云江后,东流入海。

  飞云江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主要有洪口溪、峃作口溪、泗溪、玉泉溪及金潮港等五条,均系山溪性河流,落差大,坡降陡,有的坡降大于20‰。

  洪口溪,是飞云江右岸支流,发源于泰顺县洞宫山黄家岱,东南流经仙居至章,折东北流至百丈口汇入飞云江。河长50公里,落差1055米,平均坡降21.0‰,流域面积359平方公里。

  泗溪,是飞云江左岸支流,发源于文成县金竹垟,东南流入百丈漈水库,在吴垟以上9公里河段内有头漈、二漈、三漈,三级集中落差达320米,形成有名的百丈漈瀑布。至峃口汇入飞云江。河长42公里,落差730米,平均坡降17.7‰,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大峃镇以下至河口的河道可通竹筏。

  峃作口溪,又名小溪,是飞云江左岸支流,发源于文成县下垟村,东南流至三板桥,右岸有高岭头溪汇入。流经峃作口,至小溪口汇入飞云江。河长41公里,落差834米,平均坡降20.6‰,流域面积287平方公里。

  玉泉溪,又名漈门溪,是飞云江左岸支流,发源于文成县石源乡叶山底垟,东南流至小峃口汇入飞云江。河长40公里,落差803米,平均坡降19.9‰,流域面积275平方公里。

  金潮港,是飞云江左岸支流。发源于瑞安、青田两县边境的乌石坪,东南流经潮基至沙洲汇入飞云江。河长43公里,落差770米,平均坡降18.1‰,流域面积349平方公里。潮基以上属山溪性河道,坡陡流急,潮基以下受潮汐影响。

  众多支流中构成小流域的有十三条(所谓小流域系指从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雨面积原则上在20~100平方公里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瑞安市的十三条小流域均分布在西部山丘区,总流域面积为749.51平方公里,占瑞安市总面积的55%,因属山区性溪流,受地形影响,河道源短,河床狭窄,坡降大,流程曲折,小流域的平均坡降在3‰~5‰左右。

  其它支流:

  里光溪,又名司前溪,位于泰顺县司前镇。主流发源于白云尖东南坡,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米处,溪水由西向东流,经过杨寮水电站,至恩坑纳白水漈头溪坑来水,下行至司前村洄澜桥,右岸纳左溪来水,汇合后称司前溪,下行至溪口左岸纳竹里溪来水,东流溪口村篙笕处与主流汇合。里光溪河长25.3公里,河道落差1079米,平均坡降42.6‰,流域面积154.0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4.96%。

  莒江溪,位于泰顺县莒江乡,发源于文成县桂山乡吴地村南面山麓,海拔800米,溪流向北行,至吴地村转向西行,经过联云水电站,至南浦新厂以下,从左岸纳入华桐溪,经过南峤外村,至库岭脚于左岸纳入朱岙溪,至潘垟村于右岸纳入漈头坑来水,至莒江村西头,与左岸玉溪来水汇合,向北流至江口村右岸纳入横溪,流至交溪垟村入飞云江。莒江溪长27.6公里,河道落差725米,平均坡降26.27‰,多年平均流量7.4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175.3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6.27%。

  高楼溪,原名潘溪,位于瑞安市高楼乡,发源于瑞安与青田二县交界巾子山南坡乌石坪,海拔1116.1米,溪流向南而行,流经河上垟、外垟,至甘济右岸纳黄檀坑来水。至三条石右岸纳东坑来水。经大藏,至岙口左岸纳垟岙溪来水,至坑口纳大垟坑来水,至南山右岸纳马岗脚来水,经墩头至竹溪村左岸纳双坑来水,经上垟、大京、上村、下泽、高楼,在溪口村下社岭脚注入飞云江。高楼溪河长26.5公里,自然落差841米,平均坡降31.74‰,流域面积12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32立方米每秒。

  北溪,曾被认为是飞云江一源。发源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南麓,流经白鹤与源于上渔乡白云尖的大白坑汇合,出东坑乡里塘口(界文成县),入飞云江支流。境内流长31.9公里,流域面积224.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1.5%,比降29.1%,落差927米。

塘河

  飞云江下游两岸为滨海平原水网地区,左(北)岸有温瑞塘河,右(南)岸有瑞平塘河。

  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其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公里,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

  瑞平塘河,流域面积347.9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113.7平方公里,平原234.2平方公里。内河干流有北塘河、东塘河、吴桥河、曹村港、塘下河。其中北塘河长15.25公里;东塘河长13公里;吴桥河长10.2公里;曹村港河长15公里。

洪涝灾害

  飞云江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上游降水量大,下游降水量小;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全年降水量有75%集中在4~9月的汛期。汛期又是台风突发、多发季节,上游山洪暴发,易患水灾;下游天文大潮与风暴潮并发,易患潮灾;没有台风雨,又会干旱。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据不完全史料记载统计,从晋太元十七年(392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流域发生洪、潮、旱灾169次。其中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日,"大风雨,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漂盐场,浮尸蔽川,死二万余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自秋至来春不雨,晚禾无收,旱,秧亦不能下,民大饥,草根树皮食之殆尽,死者枕藉于道"。在新中国建立后,1949~1990年间,对飞云江流域有影响的台风116次,年均2.8次。流域性风潮灾害9次,频率为5年一遇。由于台风雨或梅雨引发的洪涝灾害37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1次,频率为4年一遇。流域性旱灾12次,频率为3~4年一遇。频繁的水旱灾害,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社会经济的萧条,是该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利概况

河口治理

  飞云江从潮区界滩脚到瑞安上望闸,长59公里,为河口段。其中滩脚至马屿河段长约15公里,两岸山体夹峙,河道平面位置较稳定;马屿至宝香河段长30公里,河道曲折多弯,在山水径流与潮流共同作用下,凹岸冲刷,多坍岸险工;宝香至上望闸河段长14公里,河道较顺直,向下游微呈喇叭形,宝香附近河宽约1000米,口门附近河宽则达3000米。

  江堤建设

  飞云江在滩脚以下两岸建有断续江堤,在瑞安县城附近,南宋时已修有断续塘埭,经历代整修、加固、延伸,江堤比较完整。建国后,1959年冬,南北两岸各修新江堤。北堤:西起横山白象,东止上望水闸,长16公里;南堤:自周苌小埠至阁巷团前,长21.3公里。后经整修加固,现北岸江堤从瑞安城关南门至白象段长4.3公里,南岸从南码道至宝香段长4公里,堤顶高程一般在6.5米(吴淞高程系)左右,顶宽1~2米,堤高一般为2米左右。其它江堤仍断续相间,高低不一,标准低,防洪御潮能力较差。

  海塘建设

  北岸海塘,始建于唐代,今温瑞塘河东岸是旧海塘遗址。至宋代,海塘外迁约3公里,南自今东山起,北至海安、梅头一线。明万历十七年(1589),将瑞安城东至十一都巡检司(今东山下埠)旧塘513丈重建加固。清乾隆年间,又在塘外筑新横塘,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塘线又外移至南自今上望十八亩北至梅头一线。建国后,1959年,为提高抗御风潮能力,瑞安县将上望至梅头一线海塘,进行裁弯取直和加固,新筑海塘塘顶高程7.12米(吴淞高程系),顶宽2米,在内坡高程5.1米处建一条宽8米公路,塘内侧再挖一条宽30米内河。工程于1960年10月完成,共投放劳力170万工日,完成土方362万立方米。塘全长16.4公里,称人民塘。由于海涂不断淤涨,1965~1968年,又在人民塘外筑人民二塘,长16公里。现飞云江北岸第一线海塘自瑞安城关南门至梅头,全长32.9公里,保护农田16.5万亩,人口31万。

  南岸海塘,宋淳熙年间(1174~1189),将瑞安飞云渡至平阳城北间长35里的土塘改建成石塘,名万全塘。至北宋,自飞云渡至沙园筑沙园塘,凡10余里。此塘先由瑞安县筑,后由平阳县助筑。南宋时,自沙塘至仙口筑仙口塘,长约1600丈,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用条石砌筑,后海溢塘废,明万历二十二年(1596)重修。清顺治十年(1653),筑宋埠塘,乾隆初扩建加固,又在沙园塘外600米处,北起沙园,南至阁巷筑阁巷塘,长约2.3公里。民国23年(1934),又在宋埠、阁巷老塘外新筑塘5.8公里。现飞云江南岸第一线海塘从瑞安南码道至平阳宋埠,全长16.9公里,保护农田9万亩,人口10万。

  海涂围垦

  飞云江河口两岸海涂围垦,是随海涂不断淤涨,海塘外筑而进行的。每海塘外筑一次,即有大片涂地被垦种。建国后,河口北岸曾进行三次较大规模围垦,即1959~1960年,建人民塘,围垦土地5600亩;1965~1968年,建人民二塘,围垦土地15000余亩;1976~1984年,在河口外丁山,实施促淤工程面积4.1万亩,围垦1万亩。河口南岸海涂,也有几次较大规模围垦,1963~1964年,平阳县北自宋埠南至派田,建成宋埠塘3400米,围垦海涂3200亩,现为平阳第一农场宋埠海涂分场。1973年,宋埠公社13个大队联合,在宋埠农垦场外750米处。筑塘3600米,围涂4000亩。

  港口疏浚

  飞云江河口的瑞安港,已建有较大码头18处。港道自宝香以下至入海口,宽阔顺直,江宽1000~3000米,口门段水深低潮位时1.5米,高潮位时5米。口门内水深低潮时平均3米,高潮时平均6.5米,千吨级船舶可乘潮进港停泊。瑞安港南门港区和西门港区自70年代以来不断淤浅,影响大吨位轮船靠岸。1981年,对西门港区和南门港区共长500米港道进行疏浚,清除淤泥2.942万立方米,使西门港区水深增加2米多,南门港区水深增加1米多。

开发利用

  飞云江流域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原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在1956~1957年对飞云江流域进行了普查,选定干流(中游段)分珊溪、九溪、赵山渡、滩脚4级开发方案;1993~1994年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提出飞云江中游段分珊溪、九溪、赵山渡三级开发,推荐由飞云江干流中游段分珊溪、赵山渡两个坝址联合组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首期开发。同时利用飞云江上中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水电资源,促进温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飞云江上游及支流中修建了4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飞云江水资源及水资源开发情况

  水库名称

  所在河流

  总库容

  (万立方米)

  主要功能

  控制面积

  (平方公里)

  珊溪水利枢纽

  飞云江干流

  180400

  灌溉、供水、防洪、发电

  1529

  百丈漈

  泗溪

  6060

  发电

  104.57

  高岭头二级

  西坑梧溪

  1682

  发电

  124.6

  高岭头

  小溪

  1778

  发电

  32.6

  三插溪水库

  三插溪

  1150

  发电

  267.5

  林溪水库

  金潮港

  1773

  灌溉、防洪、发电

  61

  百丈漈水库。址在洲溪上游篁庄乡。1958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1960年2月开始蓄水,1961年10月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除作百丈漈水电站的调节水库外,兼有农田灌溉及蓄水防洪之效。库容集水面积97.4平方公里,总库容606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455万立方米。共开挖土石方145万方,混凝土捣浇1.32万方,总投资1695万元。1978年9月兴建朱阳、十源引水工程,1980年10月竣工,增加集水面积9.2平方公里,年均增加引水量1332万立方米。

  高岭头水电站,址在西坑乡赤水垟田寮。为峃作口溪梯级开发规划第一期工程。计划装机1.6万千瓦,年均发电量4160万千瓦时,为至今县属最大水电工程。电站大坝建在峃作口溪上游--高岭头溪的行垟乡岗山村,集水面积32.6平方公里,坝型为混凝土抛物线双曲拱坝,高63.2米,顶弦长210米,弧长234米,顶宽3米,底宽17米。采用坝顶溢流,没有3孔,各有10米×5米弧形闸门。水库总库容1825万立方米。

  百丈漈水力发电厂,位于篁序乡百丈漈下,离县城13公里,下辖泗溪流域的百丈漈一级和百丈漈二级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3.7万千瓦,是温州市主力发电厂之一。百丈漈为南出山脉的大瀑布,处于飞云江支流泗溪中段,共分在漈:头漈高192米,二漈高68米,三漈高12米。在不到5公里内有近320余米落差。年降水量1900毫米,水能资源丰富。

  百丈漈一级电站1957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兴建,装机容量为2台1.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58年成立筹建处,工程在边筹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经过4个月筹备,22个月施工,第一台机组于1960年5月4日投产发电,继而第二台机组也于同年8月20日竣工投产。施工中存在的电站闸门隔墙震捣不实,投产后出现漏水等问题,在发电后逐步得到改进,经长期运行考验,基本良好。

  百丈漈一级水电站,坝型为塑心墙大坝,坝顶长358米,最大坝高38.7米,最大底宽226米,顶宽6米,坝顶高程658.7米,最大壅水高度36米,引水隧洞长962米,平均净水头346.26米。最大流量9.42立方米/秒,正常库容3455万立方米。工程总投工252.7万工,共开挖土石方13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32万立方米,耗用钢材1459吨,水泥4560吨,木材4848立方米,工程总造价1542万元,单位造价16.8元/千瓦。电站建设同时,相应建成110千伏温(州)百(丈漈)线全长74.30公里,送电至温州牛山变电所。百丈漈二级电站位于泗溪中游末端的岭脚村,距县城大峃3公里许,离百丈漈一级水电站6公里,装有两台6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百丈漈三级电站,简称"百三电",属地方国营企业,是泗溪开发的第三级电站。址在大峃镇官山脚,引百丈漈二级电站的尾水发电。前身为地方国营文成水电厂,1959年建成,装机55千瓦,1963年增75干瓦机1台、55千瓦机2台。1972年改建为"百三电",同年与百丈漈水电站线路相接,并入温州电网。装机容量2400千瓦(3×800千瓦),年均发电量715万千瓦时。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涉及文成县、泰顺县和瑞安市,是飞云江干流控制性大型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是温州历史上投资最大、受益最广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库容占全市水库总库容的80%以上。水库坝址位于飞云江上游文成县珊溪镇附近,坝址以上河长92.4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529平方公里,占飞云江流域面积的47%。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由珊溪水库和赵山渡引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是一个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发电和防洪等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库正常蓄水位142米,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96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12亿立方米,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赵山渡引水工程正常蓄水位为22米,总库容3414万立方米,调节库容427万立方米。装机容量20万千瓦,年发电量3.55亿千瓦时。1997年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时年11月就实现大江截流,2000年7月首台机组发电,2002年11月赵山渡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工程解决了温州500万人的饮水问题;在灌溉、防洪、发电、生态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插溪水电站,坝址位于泰顺县黄桥乡石章坑村附近,集水面积267.5平方公里, 主河长 39.2公里, 河道比降 14.7‰。电站厂房在下游坑口村附近,坝址厂址区间集水面积 26.2平方公里,下游属珊溪水库淹没区。三插溪水电站于 1994 年 10 月动工兴建,1998 年 5 月蓄水,8 月份发电。水力枢纽为砼面板堆石坝和岸边式正槽溢洪道,坝顶全长 186m,坝顶高程 346.4m,最大坝高 88.8m,水库正常蓄水位 340m,发电死水位 305m,溢洪道共有 4 孔,溢流堰总净宽 40m,堰顶高程 333m。 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正常蓄水位相应库面面积 1.32平方公里,相应库容3770 万 m3,总库容 4661 万 m3。 电站装机 2 台,总装机容量 44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 1.03 亿 千瓦时,年利用小时数为 2341 小时。电站采用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林溪水库,是瑞安市唯一的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中型水库,集雨面积52.5平方公里,总库容2128万方,溢洪道高程71.28米,主副坝均为粘土心墙坝,是保护下游11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

航道港口

  泰顺县段,百丈口至瑞安航道为县水路运输主线,全长124公里,县境内仅19公里,可行木船。始于百丈口,经严公垟、交溪垟、马迹至银珠坑口。最阔处110米,最狭处85米。汛期最大水深12.55米,最大流量3860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水深4.01米,最小流量1.14立方米/秒。船只顺行常水时需2天,逆行需3~4天。视水深浅,浆篙交替使用(机动船以机动代浆,浅水仍需用篙),遇逆水急流处,船工穿草鞋登陆拉纤或下水推舟。台边至百丈口航道自台边起,经司前、溪口至百丈口,长14公里,最宽处85米,最狭处50米,流浅石多,只能通排筏。坑口至溪口航道自三插溪的坑口至溪口,长7公里,可通竹筏、木排。洪口至百丈口航道县内主要支流航道。长11公里,最宽处100米,最狭处30米。常水时只能通竹筏、木排,旺水时可行木帆船。莒江至交溪垟航道长7.5公里,宽15至80米,可行竹筏。

  百丈口埠头,系飞云江干流上游最后一个埠头。昔日是泰顺、寿宁、庆元、景宁等县的物资集散地。原为沙石沉积的自然溪滩,1987年用块石水泥砌建,长31米,宽18.7米。洪口埠头,原为古道温州大路要口。五十年代前,每日进出竹筏100多张。旺水期,百丈口木帆船可上溯至该埠。公路通车后,水运大减,埠头冷落。现只剩竹筏20多张。

  文成县段,飞云江43.5公里可通木帆船,直达瑞安港,是文成客、货出入的唯一航道。其三大支流:峃作口溪,全长42公里,叶山岭脚和岩门至小溪口各17公里可通竹筏;泗溪,干流全长42公里,大峃至峃口段10公里可通竹筏,涨水时可通木帆船,自建文瑞公路后水运已辍;玉泉溪,全长40公里,文成境内31.8公里,玉壶镇至小峃口20公里可通竹筏。

  瑞安市境内,航道长72.5公里,流城面积1345.43平方公里。其中黄岙至平阳坑12公里为中游溪流河段,平阳坑至凤翔乡滩脚4公里为潮区界,此16公里航道为瑞、文、泰水运干线,但流急,滩险,只可通行3至5吨位木帆船。其余56.6公里为感潮河段,受潮汐影响,河槽不稳定,且多弯道。其中平阳坑至马屿段11公里是河口区的上段,河床稍稳定,变迁幅度较小。马屿至云江乡宝香30公里是河口区的中段,有5个马蹄形弯道,护岸工程少,河岸冲刷严重,变迁频繁。民国23年(1934)飞云江载弯取直,在下林至沙州间另辟长1000米江道,缩短航程3380米。马屿以下,位于周苌乡和潘岱乡江界的鲤鱼洲及其附近的新沙洲,将航道分为东、西水道,东水道是潘岱至城关的客货轮航线;西水道是瑞安港通往平阳坑的主航道,航道中有马屿江面的半明礁净水礁和潘岱江面的明礁白塔礁。宝香至口门是河口区的下段,长15公里,江面呈喇叭型,宝香山和香潭山南北夹峙,江宽仅670米。1950年以后,飞云江航道经过数次疏浚改建、新建码头、埠头87处,船舶停泊、过驳锚地4处;设置航标10余座,同时增加其他交通设施,多数渡口大部实现机械渡运,航运条件大为改善。

  飞云江航道上的航标,除白塔尖岛上孤立障碍标灯桩外,1965年在陶峰镇江面建左侧标灯桩;1961年9月建周苌乡大门台村左侧标灯桩和仙降镇下西洋村左侧标灯桩;1964年建碧山乡西坞村右侧标灯桩;1965年建江浦乡江上村左侧标灯桩;1967年建丰和乡棠梨岱大桥下桥涵标灯桩。以上灯桩射程均为3海里,闪4秒(0.4+3)。1988年底,除白塔尖灯桩外,其余4座灯桩,均改为铁塔式,高4米。

  瑞安港,位于飞云江下游河口区的下段,距河口约8海里,是浙南地区重要的港口之一。地理座标为东径120°37′,北纬27°47′。港区东起东山镇下埠水闸浦口,西至小横山,岸线长约7000米,北岸靠东山镇及城关镇南门和西门,南岸为孙桥乡浦口村和飞云镇马道村。陆域面积6.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700万平方米。东北岸连温瑞塘河,南岸通瑞平塘河。104国道、625省道和瑞安至六科县道与港区衔接。瑞安港除原有至上海、宁波沿海航线外,新开辟至青岛、大连、秦皇岛、福州、广州及长江中下游诸港口货运航线。1987年港口年吞吐量32万吨。

  航道港区航道自西北部宝香至东南部飞云江口门,顺直。长约15公里。江面阔度自西门起至河口,由1000米增至3000米。1987年,瑞安港共有码头22座、24个泊位。其中500吨级至1000吨级5座,300吨级1座,200吨级7座,200吨级以下8座。

  北麂港,位于瑞安港东面北麂岛。西距瑞安港38海里、上海港309海里,南距台湾省基隆港128海里。岸线长275米,水域面积25万平方米,陆域面积4万平方米。海域内有北麂列岛和大北列岛两群岛,1958年省府批准为渔区,是浙江主要渔场之一,又是沿海军事要地。北麂有5个岙口,建有混凝土结构码头7座,其中大岙、南岙码头在高潮时可停靠50吨位的船只,码道可供小型车辆通行。1987年海岛货运量为6万吨,客运量为11万人,日最高客运量达600余人。

灌区工程

  温瑞、瑞平、陶溪三个灌区是飞云江流域最大的灌区,是温州市主要粮产区,共有46个乡镇,总人口86.49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52%;耕地面积46.41万亩,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58.6%,其中水田37.46万亩,旱地8.95万亩。机电灌溉面积35.65万亩。三个灌区1990年粮食总产量为28.9万吨,占流域总粮食产量的51.6%。此外,南田灌区、筱村灌区是流域内山区较大的灌区。以上五个灌区共同特点: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实行水利工程统一管理和征收水费制度,开展综合经营,发展水利经济实体,不断提高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流域概况

  发源地:景宁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景宁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公里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热量资源丰富。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存在着垂直地带。

  景宁县,西周属越。春秋仍属越地。三国是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永嘉、临海二郡,置处州设立括苍县(含景宁地域)。明景泰三年(1452年)巡抚孙原员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始置景宁县。1949年5月12日景宁城解放,5月21日建立景宁县人民政府。1963年5月丽水地区复设,辖云和县(含景宁),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历史悠久,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同时居住有汉、畲、苗、藏、回、侗、黎8个民族。其中畲民自称"山哈",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与当地的汉族兄弟生聚教训,共启山林,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畲族人口1.45万人。景宁特产丰富,历史悠久。惠明茶,唐大中年间咸通二年(861)惠明和尚在惠明寺周围栽植茶树,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二斤。迄今已有1100年的种植历史。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香菇,据食用菌专家张寿橙、赖敏易编著的《中国香菇载培历史与文化》记载,香菇栽培源自中国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连成一片的以创始人吴三公住地龙岩村为中心的1300平方公里的菇民区。龙、庆、景三县还世代传颂香菇是皇封专利。清道光19年(1839年),在景宁包坑口,建菇神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起连续十天为菇神香期,延续至今。黑木耳、厚朴、茯苓等三种为浙江省的重点基地之一。

  发源地:泰顺县

  泰顺是浙南最南端的的边界小县,距温州市区136公里,距省城杭州市450公里,处于洞宫山脉和南雁荡山脉的交叉地带,境内山峦连绵,溪流纵横,平均海拔500米。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区县。 飞云江发源地白云尖,海拔1611.1米,是温州第一高峰。尖顶经常处于云雾之中,站上尖顶,云海茫茫,犹似进入天上仙宫,所谓"人在雾之中,云在脚下过"。在赤日蓝天,则是加一番景象,登巅眺望,景宁、文成、苍南、寿宁等的部分地域依稀可见。山脊梁上的道道防火线犹如北国长城、蜿蜒伸展,每当春天,防火线两旁杜鹃花开,鲜花簇拥,胜似天宫花园。秋天顶上是观日出的最佳场所。远看白云尖如"众星拱月",高耸挺拔。泰顺境内的大小溪流百余条。位于泰顺雅阳会甲溪峡谷底部的承天氡泉,因出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医疗价值高而被誉为"浙南大温泉"。

  泰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自然生态保护得比较完整,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还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浙南的净土"、"自助旅游的天堂"。县域的南部有世界上罕见的含氡温泉,有"神水宝地"之称,是温州"四大王牌"景区之一;西北角是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飞云江水系源头,被誉为"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东北角是飞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色旖旎绚丽,是浙江除千岛湖外最大的人工湖;东面还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及红军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泰顺县境内山多,溪多,桥也多,《泰顺县交通志》记载,全县建国前修建的桥梁就有476座,包括33座各式廊桥,被誉"浙南桥梁博物馆"。泰顺的古民居也很有特色,文化内涵丰富,古朴典雅,它吸收浙中和闽东民居建筑优点,形成以木架结构为主,夯土为辅的建筑风格,与北面景宁、庆元和南面闽东各县有较大的差异。

  中游:文成县

  文成县,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千古文豪刘基的谥号--"文成"而命名。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温州市西部飞云江中上游,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文成属浙南山地,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为西北部的石垟林场杨顶峰,海拔1362米,最低为平和乡大垟口,海拔15米。山脉分属两支,江北属南田山脉,为洞宫山脉分支。江南为南雁荡山脉分支,从平阳县进入文成县,东入瑞安市。山顶上有平台,为文成县山地的典型地貌。河流绝大部分属飞云江水系,主要河流是飞云江(中上游),横贯县境南部,流经10个乡镇,流程43.5公里。县境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18.5℃,常年无霜期285天。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为旅游观光的良好气候环境。水利资源得天独厚,水能蕴藏量达50万千瓦,居温州市第一位,全省第五位。全国最高水头百丈漈水力发电厂坐落在县城北面,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已竣工。

  旅游资源主要有刘基故里、百丈飞瀑、飞云江中上游山水和石胜林海四大景区,其中刘基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丈漈瀑布高207米,为全国之最,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飞云江中、上游蜿蜒于崇山悬崖间,上游水急,中游滩潭相间,石胜林海山高峰奇林茂,谷幽石怪泉清。四大景区集湖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特色鲜明,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故事和传说,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下游河口:瑞安市

  瑞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瑞安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773年历史,1987年撤县建市。瑞安素有"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称,是中国重商文化的发源地,南宋时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出事功学说,与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瑞安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出"南戏鼻祖"高则诚、朴学大师孙诒让、水生物学家伍献文、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等一大批名人名家;拥有浙江四大古私家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等众多名胜古迹,印刷术和造纸术等古法技艺在瑞安薪火相传,其中木活字印刷术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地形属东南沿海丘陵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山区丘陵,海拔一般在600米以上,西部山区林地66万亩,森林覆盖率32.3%,南部低山丘陵为主,为南雁山余脉,逶迤东行至大岙山,然后伏地入海,形成东海大陆架上的北龙列岛。东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和海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飞云江在上游地区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影响,地势陡峻,河谷多呈北东及北西向发育,在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形成山间小盆地。飞云江在下游地区表现为平原河流,水流分散,多沙洲,河床极不固定,往往由于冲刷、淤积而形成河曲,在仙降和桐浦之间表现较为明显。海岸线较曲折,多为淤泥质海岸。

  主要河流有飞云江、温瑞塘河、瑞平塘河。瑞安全境内陆河流均属飞云江水系或瓯江水系,飞云江为我省八大水系之五,发源于浙闽交界的洞宫山,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主流长173公里,其中穿贯瑞安市境内74.8公里,流域面积1801平方公里,在上望、阁巷之间入东海。下游河段宽600~1000米,入海处宽达3公里。500吨级货轮能直达上海、宁波和福州等港。其主要支流有漈门溪、高楼溪、金潮港等分布在山区,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市修建小水电站的主要地区。瑞平塘河、温瑞塘河位于飞云江南北两侧,瑞安境内长为3.28公里和20.4公里,是该市内河主要通道,也是粮食产区抗旱、排涝的重要水道。

  瑞安拥有:中国鞋都·安全鞋名城、"中国休闲鞋生产基地"、"中国(瑞安)胶鞋名城"、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男装名城"、"中国胶鞋名城"等称号。

  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温州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瑞平塘河横跨瑞安、平阳,覆盖两县(市)平原8个乡镇,219个行政村,近50万人口。主要承担瑞平灌区的防洪、排涝、蓄水灌溉和排污任务,是两县(市)水上的交通枢纽,同时也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生态安全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被称为瑞安和平阳两地人民的"母亲河"。瑞平塘河沿岸是鱼米之乡和风光之域,古人张南英有诗:"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蔽贤关。"苏步青也曾颂扬:"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