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版大藏经》,又称《赵城金藏》,金代民来自间集资雕印。始接机适扬气须种怕刻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成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
- 书名 金版大藏经
- 出版时间 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
雕印
金代山西民间集资雕印。始刻这阻值末不旧界德科四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完成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发起人为山西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崔法珍。主持者为解州静林山 天宁寺(位于山西解县)"开雕大藏经版会"。此藏由崔法珍断臂劝募以后,山西民间深受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甚至有破产以响应者(题记中记载了村娘府尼民有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以应募的情况)。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将全藏一部送到燕京(今北京)。金世宗特命在圣安寺设戒坛,为崔氏剃度出家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1182),崔氏又将全部经版送到燕京,每才场烧属达雷式持再贮藏于弘法寺,印刷流通。两年后,被赐以"宏教大师"之号。
内容
《金藏》以《开宝藏》的各次印本(包括初印本、咸平本、天禧本、熙宁本)为底本雕印。另外,还增收了当时在北方流传的一些佛教著述(主要华严宗、天来自台宗、法相宗的章疏)。它是当时360百科搜集宋代新译经最全、中国佛教撰著最多的一部《大藏经》。

全藏总计六百八十二帙(帙号为"天"至"几"),收经约一千五百七十部七千卷,始《大般若经限厚美明烈》,终《万善同归集》。其结构为:(一)《开元释教录略出》所录入藏经,四百八觉苗某态空风十帙(帙号为"天"至"英")。(二)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至咸平二年(999)新译经,三十帙(帙号为"杜"至"毂")。(三)《续开元录》所录入藏经(包括《续开元录》自身),二十七帙(帙号为"振"至"庵")。(四)北宋咸平三年(1000)至熙宁六年(1073)新译经,四十三帙(帙号为"宅"至"虢")。以上四部分,红好脚与《高丽藏》所收基本相同。(五)中国佛教撰著,四十四帙(帙号为"践"至"亭")。收《华严经合论》、《法苑珠林》、《传灯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天圣广灯录》、《大中祥符法宝录》、《景佑新修法宝录》、《双峰山曹溪宝林传》、《御制秘藏诠》、《生赶包谁景德传灯录》等。(六镇明江)北宋元丰元年(107经损镇8)至政和二年(1112是音说)新译经,四帙(帙号为"雁"至"塞")。(七)中国佛教撰著,五十四帙(帙号为"鸡"至"几")。其中属华严宗的有:《所磁语界冲直华严经清凉疏》、《清凉疏科》、《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属天台宗的有:《法华经玄义》、《玄义释签》、《法华经文句》、《法华文句记》、《笔树质体将处编边大派摩诃止观》、《止观辅行传弘决》、《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经玄义》、《四教义》、《四念处》湖止鲜阿还、《金刚□》、《国清道场百录》等;属法相宗的有:《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枢要》、《法苑义林章队台响》、《因明入正理论疏》、《瑜粮包穿水伽师地论略纂》等;属于净土宗的有:《万善同归集》(以上参苏烧分没械判把族见《吕澄佛学论著选集·金刻藏经》;蒋唯心《金藏雕刻始末考·广胜寺大藏经简打流求例果目》,《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式十册)。
印刷
《金藏》来自在金末元初因兵火而损坏了四分之一。元太宗八年(1236),耶律楚材征集中书省属下的财力和人力,与民间集资相结合,对《金藏》中缺损的经版进行了补雕。从保存下来的题记来看,原刻的刻工一般是平民百姓,360百科而补雕的刻工多是从诸山名刹征召来的刻字僧。他们分别来自燕京路的弘法寺、宣德路的蔚州普勤山祖它大明寺、真定路的中山天宁寺、河间路的河间天宁寺、益都路的寿光方林院、临淄广化寺、即墨崇福寺、密州龙应寺、滕愿州大明寺、汾州治平寺等三价率族采失与十多所寺院,从而使《金藏》得以补齐,并继续印刷了几十年。
《金藏》的装帧形式和版式大体上依照《开宝藏》取前普示画规茶。为卷子本,黄表赤轴,长短大小,略有参草差。版式分为两种:凡《开元释教录略出》、《续开元录》所录入藏经和宋代新译经部分(即前面在讲到此藏结构时,所说的第一、二、三、四、六部分),版心高约二十二公分,宽约四十七公分,每版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版首刻经名、卷次(第几卷)、纸序(又称版数,即第几纸)、帙号(千字文帙号);凡《开元释教录略出》、《续开元录》所录以外的中国佛教撰著(即前面说的第五、七部分),版心较高较宽,每版二十二行至三十行,每行十五字至十七字。卷末往往刻有题记。装帧形式除卷轴装(即卷子本)以外,间有梵夹装(即梵夹本),如《华严经合论》等,每五行略留空白,以便折叠。又有册页装(即方册本),如《传灯玉英集》等,有行线、中缝。形成这亚都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入藏材某阿陈等治讲缺护规著述原先多为单行本,收入时照原版翻刻,故造成入藏著述与翻译佛经在版式上的差异。
今存
1933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释范成为搜集散逸的《碛砂藏零伟提将酸》经本,偶而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临济宗寺院)的弥勒殿,发现四大橱古版藏经,经与元代庆吉祥等人编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核对,证实为金代所刻。《金藏》、《赵城藏》之名由此而起。广胜寺所藏的《金藏》共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以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零散的差及马至显牛与银久觉经本,连前总计有五千同完渐一百多卷。从一些经本的刻记(片利原先就刻在版子上的题记)和墨记(后来加盖在功执对林读剂病织印本上的墨印或手书)来看,它是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时的印本。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在《金藏》中审攻统丰卫感非顾选择了其他宋版藏经所阙的珍本穿阶翻奏引四十七种,如《传灯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景佑新修法宝录》、《双峰山曹溪宝林传》、《因明正理论过类疏》等,编为《宋藏遗珍》三集十二函一百二十册(上集四函四十册,中集六函六十册,下集二函二十册),以线装本的形式,影印出版。近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又将它们合为六据利针可纸册,再次影印出版(据该公司编的派余部歌牛关一祖看州图1994年《图书解说目录》说,《宋藏遗珍》所收的四十七种经典中,"为胶《碛砂》所无者只四十四部")。
《金藏》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本挥磁括未排洲龙未。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中发现了木刻卷子本佛经三十一种五百五十九卷,据考证,其帙号、版式、字体、捐资者、刻工等基本上与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刻藏经相同,从属元代补雕的那部分经版的印本。因此,《金藏》的传世本除广胜寺本以外,还有萨迦寺本。
《赵城藏》发现时,经清理共存4957卷,但后来又有散失,现存4813卷。1959年中央文化部西藏文物调查团在西藏萨迦北寺又发现了31种555卷金藏印本。这部分印本现存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以该印本的印经题中知道,这部分印本是印刷于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最早安置于燕京大宝集寺,大约在元世祖时代由国师八思巴带到西藏的。经核对,这种印本与广胜寺发现的印本无论从版式、千字文编次,刻工题记及特殊的版刻记号完全吻合,说明它们是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完全可以视作一种版本使用。上述两种印本相加,其总数可达到5368卷(其中有400余卷复本)。就这一数字说,它是现存北宋版大藏经中保存最多的一种。目前,《开宝藏》和《契丹藏》已基本亡佚。《开宝藏》包括残卷仅存13卷;《契丹藏》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卷子装大字本12卷,在河北丰润县天宫寺塔中发现了小字册装本3种17册;另有《房山石经》虽然规模巨大,但全部石经也只有3400余卷。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