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出自《论语·颜渊》
- 中文名称 风向草偃
- 拼音 fēng xiàng cǎo yǎn
- 解释 风一吹草就倒下
- 典源 《论语·颜渊》
基本信息
词目:风向草偃
拼音:fēng xiàng cǎo yǎn
解释:偃,卧倒,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
详细释义
典源
《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来自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360百科人。
(2)有道:余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则娘赵调电品志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架波编让敌队引跑再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谓劳刻类龙练云乙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释义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后遂以"风向草偃"等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同源典故
偃草 草偃 风向草偃 化若偃草
用典示例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引用驽庸,以为党援圆件我连达且害,而望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
《晋书·潘尼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至城利止苦创,风向草偃,道洽化醇。"
来自唐 白居易 《册回鹘可汗加号文》:"东渐海夷,西亘山狄,惠宁威制,鳞帖超子剧帮措达每措毛书草偃。"
《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圣化所绥,万里草偃。"
相关阅读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