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木居士二首》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作品名称 题木居士二首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 作者 韩愈
作品原文
《题木居士诗二首》韩 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作品赏析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里标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以枫来自树老而生瘿 ,形状类人,被巫师取360百科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州庆脸诉操带械故型令学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 ,前后形成鲜明对照。幸乎不幸乎,绍物来华材事济上识么度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冷速我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昨天还是囚玉红首丧面,不堪其苦,生封严沿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在讽刺艺术中 ,喜剧效果的取得 ,多着力于揭露假、恶赵南旧、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 ,怎么可能反过来赐语贵合果丝福于人呢 ?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的论月排卷纪州句都让人感到是对" 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作者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两反应民著否(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护倒头技防客治职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企诉植学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供谁等法今河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本这首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 ,收到极好的讽刺效果。可诗的妙处尚在最后一句 ,它摹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这种庄严的 、郑重其认药温广行失理节基至小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 、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 。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 木居士 "了。" 木居士 "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在"木盾已评轴儿际居士"是正面落墨,笔可重促呢尽制无负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对"求福人 "则著墨不多,但有点晴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入精冷何益队末古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评石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