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汤

资料百科

附子粳米来自汤,具有温中散寒止痛、和裂选胃蠲饮降逆的作用,主要用360百科于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治

  • 中文名 附子粳米汤
  • 主要原料 制附子,半夏、甘草
  • 是否含防腐剂 否
  • 主要食用功效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

药物组成

  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来自常用剂量: 5剂)

详细介绍

  附子粳米汤,亦用粳米,原文如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阴寒,则水饮不化,寒性收引,胃肠为之紧缩,水饮动荡,故雷鸣切痛,寒饮充斥上下,故胸胁逆满,水饮在胃,故呕。此方附子祛寒,半夏止呕,兼祛寒饮,至于甘草,大枣,粳米,或解附子,半夏之毒,或逗留附子热力,使之绵长,或制附子,半夏之燥烈,或益脾胃,总之不过佐使之用,方中之义,大抵如此。

  然而,某教科书附子粳米汤下有一医案,煎服姜艾汤,呕痛未少减,且加剧焉,后"处于砂半理中汤,黎明彭君仓卒入,谓服药痛呕如金步故,四肢且厥,势甚危迫,最后医者才用附子粳米汤为之治愈。我最初读此医案之时,便甚觉奇怪,前二次用药,虽非附子粳米汤,但也大抵对证越控扬走九场罪,尤其是砂半理中汤,360百科附子半夏俱有,又怎么会病情加剧呢?后精思良久,方顿然醒悟。原来,本证寒与饮相并,附子子大热,有似于火,团居转方本可祛寒,但寒在水饮中,水与火不能相容,故附子功用无从施行,不仅附子,凡用热药皆是如此,且热药气尼原尔安距又逼迫寒饮,故病势加剧。方中妙用,在于粳米一味,因得水中之精甚厚,故可为向导,引诸药力达于水饮之中,如此则寒气得祛,水饮得除,病症自然得愈(关于寒饮,尚有余意,留待以后说明)。

层边查凯运般例杂织孙  又本方中附子,半夏功用最大,粳米不过佐使之品,而竟入于方名,仲景于此有深意,自不言自明。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