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姆人

资料百科

阿萨姆人(Assamese),    本意是指布来自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傣泰民族

13世纪初,中国云南高原的傣泰民族西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建立"勐顿顺罕"(顿顺罕国),傣泰民族被当地原始土著称为"阿萨姆(Assam)","勐顿顺罕"则被当地原始土著称为"阿萨姆国(Assam state)"。

奏路周京称现今,阿萨姆国故地已被问银宗模威确垂乎拆分为印度共和国的六360百科个邦,其中一个邦叫"阿萨姆邦";因此,阿萨姆人也泛指阿萨姆邦境内所吗间找谁有族群。

本义的阿萨姆人练功而是指"傣阿洪"Ahom people、"傣罕底"、"傣接次皑短"、"傣罕章"、"傣都弄"等傣泰民族群体,有大约425万人口;广义的儿任让连染许阿萨姆人是指现阿萨姆邦境但乐保京另余苗场内所有族群,有大约盐移社3117万人口。

  • 中文名称 阿萨姆
  • 外文名称 Assam
  • 分布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
  • 人口数量 425 万

渊源

  阿萨来自姆人(Assame360百科se)源于澜沧江值记龙脸好击减谓当、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泰发控急弱缺附民族,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快凯料史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定随变曲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转心落官率宜落志优徙。

  13世纪初,勐雅、勐卡(云南保山境)的傣(泰)族王子苏卡法,带着象征傣(泰)族王权的"梭陀",带领9000多人,2头大象,300多匹马,经勐卯(云南德宏境)、户拱(缅甸克钦境)等地,花了13年时间从胡康河谷(Hukawng)越过帕凯(犯己容束Patkai)山脉,进入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在迪潘(Tipam)育和怀建立城邦、开垦稻田、修望劳伟建水利系统,并鼓励傣(泰)人与原住民摩兰人(Morans)、那加人(Noga)、勃拉人(Borahis)通婚,以此扩充人口、壮大实力。

  1251年,苏卡法将城邦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查莱碉掌青刑立顶源植(Charaideo),正式称王建立"勐顿顺罕"(即"顿顺罕国")。苏卡法按照傣(泰)族风俗自称"诏法(Ch洋酸何六感困导革ao pha)",并任命 "邦勐(Phrang Mong)"、"陶勐(Thao Mong北金居手护书命迫久)"、"陶(Thao)"、"录黑致阻卷如京氧过宗传曾令(Ru Ring)"、"录百(Ru Pa山兵族级间突k)"、"录少(Ru Sao)"、"普坎(Phu Kan)"、"普克(Phu Ke)"、"普津勐(Phu Kin Mong)"、"纽勐(Niu Mong)"等各级官员。"勐顿孙罕"在苏卡法及其子孙的经营下,到第四代王苏康法时,已经控制了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乎束少员属

  14世纪初,益意联次作历迫练今所意同是傣(泰)族政权的"勐卯弄"(麓川国)在"勐顿孙罕"东部兴起。1316年,"勐卯弄"的思汗法大王集结90万兵力,以胞弟混三弄为总兵,刀万浓料病思云、刀帕洛、刀思汉等人为大将,率兵西征"勐顿孙罕","勐顿孙罕"成为"勐卯弄"的属国。混三弄率领的90万西征傣(泰)将士除少数回到"勐卯弄"报捷外便棉校,大部分都留在"勐顿孙罕",傣(泰)族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1397年,深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的苏党法继承"勐顿飞待孙罕"王位,印度婆罗门教在"勐顿孙罕"的地位得到提高。苏党法开始用印度婆罗门教的头衔来作为自己的称号,"诏法(Chao pha)"、"邦勐(Phrang Mong)"、"陶勐(Thao Mong)"等傣(泰)语称谓逐渐被"布拉·哥哈因(Bura gohain)"、"巴尔·哥哈因(Bar gohain)"、"巴帕特拉·哥哈因(Barpatra gohain)"、"拉吉科瓦斯(Rajkhowas)"、"巴鲁阿(Barua)"、"哈扎利卡(Hazarika)"、"塞基亚(Saikia)"、"博拉(Bora)"等带有印度色彩的头衔所取代。随着印度婆罗门教在"勐顿顺罕"的普及,周边其他信仰印度婆罗门教的民族逐渐与傣(泰)族融为一体,很多民族的语言融入到傣(泰)语中,"傣(泰)"逐渐变成了"阿萨姆(Assam)","勐顿顺罕"则成了"阿萨姆国(Assam state)"、即"傣(泰)国"。

  17世纪开始,逐渐印度化的"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开始被印度的王朝视为势力范围。1615年,印度莫卧儿王朝派塞克瓦希姆(Sekwashim)将军率兵入侵"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经过多次战役后,处于下风的"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只好提出和解,与莫卧儿王朝划定国界线,以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支流巴那底河(Bamati)到南岸的阿苏里亚里(Asuleoari)作为两国的边界。此后,达夫拉(Dafra)、坎腾那加(Khamten Naga)等山地民族趁"勐顿顺罕"(阿萨姆国)衰落之机,不断侵扰傣(泰)族民众。

  1662年,莫卧儿王朝的孟加拉副王米尔·朱姆拉赫(Mir Jumlah)又远征"勐顿顺罕"(阿萨姆国),从高哈蒂、森拉加尔、科利亚巴尔三处进军,占领"勐顿顺罕"(阿萨姆国)首都噶尔贡(Garhgaon),"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军队退守查莱雕。莫卧儿军攻势正猛时,恰逢雨季来临,补给困难,不得不后退,"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军才得以喘息,重新组织进攻并夺回首都噶尔贡。莫卧儿军和"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军最后缔结和约,退到孟加拉。

  1671年,莫卧儿王朝再次入侵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傣(泰)族将军腊西特·波甫坎(Lacit Borphukan)率领傣(泰)族军民在高哈蒂郊外大败莫卧儿军队,成功遏制了莫卧儿王朝势力的扩张。莫卧儿军撤退后,勐顿顺罕(阿萨姆国)恢复元气,开始整肃周边民族,征讨战争期间侵扰阿萨姆的山地民族,疆域反而有所扩大,地位也得到加强。

  1672年,第三十代王苏牙法被鸩杀,之后登基的国王不断被废黜或弑杀,阴谋、反叛、暗杀、内乱使"勐顿顺罕"(阿萨姆国)陷入混乱。高哈蒂再次落入莫卧儿军队之手,周边山地各族又反复入侵。

  1681年,贾达达尔·辛格国王即位,定都于帕尔科拉(Palkora),平息了内乱,驱逐占据高哈蒂的莫卧儿军队,把"勐顿顺罕"(阿萨姆国)与莫卧儿王朝的国境线划定在玛纳斯(Manas)河。贾达达尔·辛格国王执政期间,拥护萨克塔教派迫害瓦斯纳瓦教派,导致两个教派之间冲突不断。到1769年,拉克什米·辛格国王即位时,教派冲突越来越严重,印度教的摩亚马里亚(Moamaria)派反叛,境内各部族纷纷自立,"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再次走向衰弱。1792年,时任国王高利纳特·辛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求助于英国,威尔什(Walsh)大尉率部进入"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平叛,暂时稳定了混乱的局面。英军的撤退后,高利纳特·辛格国王放弃朗普尔,迁都约哈特(Jorhat)。不久,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勐顿顺罕"(阿萨姆国)驻扎军队,开始介入"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的内部事务。

  1822年,缅甸趁"勐顿顺罕"(阿萨姆国)衰败之际,出兵攻占"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并扶持约郭什瓦尔·辛格担任傀儡国王。1824年,早就将"勐顿顺罕"(阿萨姆国)视为势力范围的英国,出兵驱逐入侵的缅甸军队,趁机控制了"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废除由缅甸扶持的傀儡国王约郭什瓦尔·辛格。1826年2月24日,英国与缅甸签订了"杨达波条约",条约中有一条规定缅甸必须放弃对"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的领土要求,"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由缅甸的属国转为英国的属国。

  1836年,英国罢免了"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的普兰达尔·辛格国王。1838年,正式宣布"勐顿顺罕"(阿萨姆国)为大英帝国的领土,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由此结束了傣(泰)族对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长达600年的统治。

  1947年,印度宣告独立后,印度共和国从英国手中继承了"勐顿顺罕"(阿萨姆邦)的统治权,之后将"勐顿顺罕"(阿萨姆邦)拆分为阿萨姆、梅加拉亚、特里普拉、米佐拉姆、曼尼普尔、那加兰等六个邦,2015年又划出部分地区在非法侵占我国的藏南地区成立了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傣阿洪"、"傣罕底"、"傣皑短"、"傣罕章"、"傣都弄"等傣泰群体主要生活在阿萨姆邦和伪"阿鲁纳恰尔邦"。

  "勐顿顺罕"在英国治理时,发展茶叶种植业,引入了大量穆斯林人口;印度独立后,印度当局又迁入大量印度斯坦人,如今的阿萨姆族已经沦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

  阿萨姆族主要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总人口约425万左右,包括"傣阿洪/泰阿洪"、"傣罕底/泰罕底"、"傣皑短/泰皑短"、"傣罕章/泰罕章"、"傣都弄/泰都弄"等自称"Dai/Tai"的群体。

文化特征

来自  阿萨姆语是多元融合形成的语言,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使用以梵文天城体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360百科阿萨姆语是泰语、孟加拉语、印地语等语言融合给诉至同境上艺精官边合形成的语言,跟泰语、映界沙否效把离剂孟加拉语、印地语均有相似之处,使用人口约1400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的文献,如《罗摩衍那》的译本

  阿萨姆语的元音系统里i和u没有长短音的区别,例如nila(蓝黑),梵语nla;dhuli(尘土),梵语dhli,印地语dhl。元音鼻化现象常见,例如dt(牙齿),源出梵语danta,中古雅利安语的a在阿萨姆语中变成。由于受周围藏缅语言的影响,辅音中没有卷舌音,阿萨姆语把中古雅利安语词首的使形果弦部吃计圆鲁s变成x,又把元音之间的s变成h。例如xhur(家济掌映开河略通讲灯公),通俗梵语sasura,孟加拉语our。语法方面,阿萨姆语没有"性"的范畴。名词有 6个格,代词有4个格,每个格不止一个形式,此外还有敬体形式。阿萨姆语的文字和孟加拉文字相似。

  阿萨姆人外形特征与黄种人比较相近,在印度很容易被区分,这就更使得他们在印度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阿萨姆人主要信仰印度教,属湿婆派,敬奉克里希纳神和象征力量的湿婆神、迦利女神,部分人信伊府放制衣执早无却们斯斯兰教、佛教。世代同堂家庭普遍。男女婚姻自主。人死后行火葬。多以务农和畜牧为业,少数人在种植园或作坊做工。纺织、制陶等手工评批样全社院均磁序期欢业发达。男子只穿围裤,压府原数律显山双席急证冬季肩披布肩;妇女只穿长段青统裙,缠胸巾,头上和肩上披纱巾(城市妇女多穿纱丽)。多以大米为主食,尤喜喝茶。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