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派

资料百科

哲学来自流派,重玄学派并非是一个有组织的教派,而是一个学术派别,重玄学派注重玄理思辩,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无滞。"玄之又玄",在玄的基叶圆开差队身棉越础上更进一层,故有"重玄"之说。

"重玄"又称双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守经字部校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轻独字附米认今显地位。

"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思潮。她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两晋360百科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并非受佛教影响而形成,而是为佛学理论所吸况采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因而不能谋求把它归属于某一家某一派。重玄派这个派别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延口洲银跳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 中文名称 重玄派
  • 是一个 学术派别
  • 重玄派并非是 一个有组织的教派
  • 历史文献 《道德经》

介绍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派"是道家老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重玄学派并非是一个有组织的教派,而是一个哲学流派,其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一来自种新的思想方法来解释《老子》。

  重(音虫chong),为重复之义。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魏晋时孙登的《道德经集注》,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后来梁道士孟知周、藏矜,陈道士诸柔,隋道士刘进喜,唐道士成玄英、李荣个阻领派财、蔡子晃、黄玄颐、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杜光庭、王玄览,皆阐发重玄之义。

  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哲学思想上的不凝滞。"玄操刑曲乎措补本买护叫杀之又玄",在玄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故有"重玄"之说。

  重玄学派注重玄理思辩,援引儒家中和思想而微杂佛教名词,经过南北朝这个特殊的大环境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佛教的用语。所以道360百科教必须从这个新的语境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然言虽有小同,但含义却有很大的差异。已被道家涵化了的儒佛思想内容,就属于道家文化的组成部分,就如同吸收了玄学观念的僧肇佛教理论不着怕行冲同于玄学、吸收了庄子理论的禅宗佛教毕竟不是庄子一样,因为涵化者不仅能够吸收其他文化,而且善于保持自己的本色。再说,各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必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对其探究既有分趋,又有合同;既有互相参照,又有自家体源责良电会。不能说自己思考,探索过的什么问题,别人便不准再思考,探索,关键在于后者是生搬硬套,还是理会认同了,并提出自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重玄之学被后世誉为超玄学,又称越佛学,将道教哲学深化为一种"重玄"哲学,这就是道教的向老庄哲学复归且深入发展的标志。道教重玄学既遣有、无,又遣非有非无;有无双遣期其,本迹俱忘,遣之又遣,忘而再忘,方入重玄之境。重玄哲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思维、修持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内丹学哲学支柱之一。该派盛行于唐,以成玄英最为突出,后杜光庭、衣层船依意叫江输汽创陈景元亦继承其学说,重玄之学不仅对佛教产生影响,而且对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有深刻的影响,可谓影响甚大。

  "重玄",语出《道德慢减父初衡销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宁成刚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的职千布化职置喜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思潮。她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不属于哪右德侵显推立县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道家重玄"、"老学重玄"、"道教重玄"三者义蕴虽相互有所涵盖,但不可视为一体,混为一谈,应该说,作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都有其存在的根据。

  两晋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并非受佛教影响而形成,而是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因而不能谋求把它归属于某一家某一派。重玄派这个派别须查出风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标纪延宽亮粒观请形,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随着《太玄经》、《自然经》、《正完于谁写心一经》、《玄门大义》等诸多太玄部重要经典的失传与孟智周、藏玄靖、韦处玄等等学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反齐法抗道德经》、《西升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道充年河百示小金烈德义渊》和《西升经集注》、《云笈七签》引有众学者的思想;《无上内秘真藏经》、《海空经》、《本际经》其书多为编纂集合南北朝道经而成的合集,雷同处甚多,故有时有前后衔接不严矛盾之处(学者认为他们不属于严格的重玄学,如《本际经》、《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虽然也谈"重玄"问题,但是"囫囵吞枣,把佛学带进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实际上已经改头换 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 旨")。另有晋魏时期所作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升玄经》等经.不知何派所作,据其内容因跟天师道关系甚大。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又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向道家回归,而不失道教的本色.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哲学思潮的重玄学,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家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信仰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使道家负的或否定的方法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唐代的道教"重玄学",毫无疑问是顺着魏晋南北朝玄学、"重玄学"的思想脉络历史地发展而来的 通常意义上说,一个时代思潮在宏盛过后便会日渐式微,即使留些余绪,也不过气若游丝而玄学、"重玄学"思潮经历几百年的绵延,入唐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取得新一轮发展的恢弘气势。提倡道家的思想和学术,例如延请学者到宫廷讲授道家,尊称道家的老庄文列诸子书为"经".以皇帝本人的名义注疏《老子》,又正式设立"道举",招揽研习道家的人充任官员,等等:而受时代风气的感染,道教的司马承祯、吴筠等宗师也利用皇帝咨询长生秘术的机会,向皇帝宣讲些道家修身治国、清虚无为的道理。道家学术因此成为表达时代思想的重要语言 。

背景

  两晋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向秀、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一旦辨明重玄学的宗旨与玄学本是接近的,就可以从一新的角度理解唐代的"三教合一"。过去人们都知道李唐奉老子为祖先,尊崇道教,兼行儒佛,呈三教合一之局。而在这种局面的背后,却有一种三玄的框架在支撑着,当时官学中的《周易》用王弼注,《庄子》用郭象注,《老子》先后用河上公、成玄英的注疏和唐玄宗的注疏。成玄英和唐玄宗都以倡言"重玄"而著称,宗旨与王弼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唐朝官方的"易老庄"的系统,魏晋三玄之学的翻版。玄学乃是儒道学说的融合体,重玄学也是如此,被中国学人引以为骄傲的唐代文化,竞与先秦"孔老同源"的情况构成一种意外的前后呼应的关系,这对于希望实现中国文化重构和重建的现代学者来说,不是很值得庆幸吗?

  郭象图式较之成玄英图式只省略了一个环节,即"非非有非无"或"非非本非迹"。郭象认为"非有非无"已有"亦有亦无"的意思,成玄英却认为必须经历"非非有非无"的阶段,才能达成"亦有亦无"的结论。成玄英为何定要增设这样一个环节呢?这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的缘故。第一,王弼、郭象虽主张"亦有亦无"、"即体即用",但东晋士人及南朝学者普遍误解王弼、郭象的初衷,极度地崇尚玄虚,荒废具体的事务,故而重玄学者强调对"非有非无"也要"遣之",引导士人回到"亦有亦无"的思想道路上来。第二,在郭象的正反合的思路当中加设一环,成为"正反离合"。从"正反合"到"正反离合",可谓一脉相承,其中的变异较小,前后承继的关联至为明显。郭象的学说已具"重玄"之学的雏形,是唐代重玄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谈到唐代的文化,常可遇到一个难题。人们都说李唐奉老子为祖先,尊道教为三教之首,在崇道的基础上推行三教合一的文化政策。然而我们若是注意一下新旧《唐书》和《唐会要》关于唐代官方学术的记载,却不免困惑,因为唐朝尊崇《老子》、《列子》、《文子》、《庄子》等书,将这些书尊崇为"真经",与道教的经典系统并不吻合。当然,《老子》被尊崇是由于皇家的姓氏,而《文子》、《列子》和《庄子》的作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道教的三洞真经又与先秦子书距离很远,唐室为何定要提升这几部子书的地位呢?现在辨明唐代重玄学和魏晋玄学大同小异,就可以明白唐朝的政策除了尊崇道教及儒佛之外,还有崇尚三玄之学这一项。唐代官方的经学以《易》学居首,《易》用王弼注;唐代的道学以《老子》为首,《庄子》次之,《老子》注释依归于重玄之义,《庄子》的郭注则是玄学的代表作。在这里,"易老庄"仍是最重要的经典系统,"易老庄"的学问兼有玄学和与玄学接近的重玄学,与南朝的"三玄"之学实际上很相似。这就是说,玄学的历史较之以往学人的估计更为长久,这段历史不但应当包括南朝时期,还应包括中国人引为骄傲的繁荣的唐代。唐朝官方的基本思想,大致上介于玄学与重玄学之间,可用三玄之学一词来涵盖。唐朝官方之兼行三教,并不是用道教的仙学来充当核心思想,而是用玄学或重玄学的哲理及政治理论来充当灵魂。三教合一的文化层次是在表面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乃是玄学或重玄学的儒道合一。在战国以前,儒道本是同源而生,在东汉以后融合于玄学的旗帜下,在唐代又促成更大规模的三教融合,使中国文化进到历史上的繁荣的顶点。对这辉煌的思想史,我们是不能不予高度的评价,也不能不继续深入研究的。

历史

 逐继季 "重玄"之说,由来已回激马金久。是在对《老子》文中"玄之又玄"一语阐释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作为一种哲学术语和思潮则有着丰富的内来自涵,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在南北朝之时,就曾出现以"重360百科玄"为宗的道士。自后沿续不已,其多祖息放那多隋唐逐渐成为一大学派,"重玄"诸家虽无师承沿传关系,但被后代学者视为"重玄派"

  。所谓重玄,是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而来。重误走玄派以"玄之又玄"之义解老,认为此为老学要义。他们认为老子之道不滞于"有"和"无",故名为"玄",以遣有无;但又不可滞于"玄",故名"又玄",主给伟以遣前"玄"。使"玄"亦不存,归于虚无大道

  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所说,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此后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柔,隋香车初流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粥、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并将"重玄"思想贯穿于道教教义的诸多方面。

  隋(玄门大义)今秩,初额自断象说件生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录(玄门大义),编成料述就观判介(道教义枢)10卷,其中(七部义)说: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变之遣斯威。

  隋道士刘进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刘进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刘进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虽广,宗吝者重玄。""即以"重玄"之义为学者大正观之要。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经义疏),释(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否投稳基何心纪城苏文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担混真阿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玄之又玄"云: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满水精扩玄以造玄,示明无欲于无欲。

  晋魏时期道教"重玄"学派的道经有《太清金液神丹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持细审《太上老君内观经》、《无上内秘真藏义》、《海空经》、《本际经》;隋朝时期有《么章获玄门大义》;唐朝时期有《道教义枢》、王玄览《玄珠录》2卷,张惠超《道德真经玄疏》4卷,通玄先生撰《道体论》、佚名撰《三论元旨》与敦煌各种老子注残卷、《道教诠理答难》,《大道论》等,均以"重玄"为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以及宋代陈景元也采纳"重玄"之义。

历史发展

  (一)《老子》"玄之又玄""损之又损"义

  在作为哲学总纲的第一章里,《老子》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沙段心衣行文字通过一种正面和肯定齐志的方式对"道"作了界定和描述,道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和万物存在的总根源,超绝名相,难以规定。"玄"训诂义为"幽远,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而幽又训为"隐"。道在本质是有(现象,功用)和无(本执搞体,本原)的统一。"玄之又玄"即用以递进否检伤话五互济名呼新定的方法形容"道"体的幽深神妙以及创生万物过程的深奥难测。

  "损"是动词,为否定或减损。"损之又损之"指的是对"之"这一对象做不断的否定或减损。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采用'否定'的方法作为他们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肯定什幺,又往往被称之为'负的方法'。''汤先生还进一步阐释道:"说它是什么,就是对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这一面,必然会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说它'是什么',而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公式,她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二)庄子《庄子·齐物论》

  庄子是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庄子》中他展开了那段著名的推论:

  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第79页)

  这段话表示,"追遡'有'的否定根源到'无',又追遡其'无'的否定根源到'无之无',再又追遡其'无之无'的否定根源到'无之无之无'……就这样,依据对否定根源之遡及,'有'的性质被彻底地否定、排除,最后到达的是'俄而有无矣',即绝对的'无'。"

  有着类似精神的话,也见于《庄子·知北游》:"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以至此哉。"

  (三)先秦两汉诸子

  先秦两汉诸子书以及近代出土的简帛典籍都出现过这种思想,然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淮南子·俶真》"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淮南子·道应》也有类似内容)。

  池田知久指出,这一系列文献的作者希望"通过反复的、彻底的批判,最终达到了'一之无'即'齐同的非存在'的境界,'无'之我直接和'无'之世界相融合,成为一体,最终确立了作为终极根源之本体的'道'。要做到这种境界,在于'我'完全'无谓'、'无言',此时的'我'便如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能毫无障碍地、完整地与'天地'、'万物'相融合。"

  (四)王弼注"玄"与"玄之又玄"

  王弼是魏晋玄学思潮中主张"贵无论"的著名思想家,以宇宙本体论的思路重新解释了《老子》第一章,其注云:"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王弼将"玄"从描述性的概念转化为本体意义的"无",此唯一且绝对的终极"玄体",超乎言象,无名无形,化生万物。因此,"玄"在性质上与《老子》"道"的幽远玄妙相通,都具有终极性和不可知性,但却是世界万物及其存在样态背后的依据。但王弼随即指出若以为道就是玄,就等于把道当成是"玄"这个概念,"谓之然,则不可定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他根据言不及意、意在言外的基本理论,又用"又玄"二字来否定前玄,以此反对把道当成一个确定的概念,这种用"又玄"否定玄的思路表现了后来"重玄"思维的否定意涵,为"重玄"思维打下了基础。

  (五)郭象《庄子·齐物论》注中的"双遣"义

  在孙登以前,西晋郭象已明确地阐述过成玄英等人所极力标榜的"双遣"重玄思想,只是郭象没有以"重玄"相称。比如,他在设释《庄子》齐是非有无思想时指出,如果无是非与有是非齐一,则"我以无为是,彼以无为非",实际上并不齐一。要真正的消除是非之有无."莫若无心".也就是不要有所执著,"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①。又比如,郭象在让释《庄子》"玄冥闻之参寥"时指出:"夫阶名以至无者,必得无于名表,故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玄之又玄也"②。如此"遣之又遣,以至于无遣无不遣"和"玄之又玄",在郭象的《庄子注》中屡见不鲜。

  郭象的这种"双遣"重玄思维方法对后世重玄学有直接影响,成玄英疏解《庄子》,便是直承郭象注的。当郭象提出"遣之又遣""无遣无不遣"时,他便接着发挥道"既而遣之又遣,方至重玄也"。③当郭象提出"虽玄冥犹未极,而又推寄于参寥,亦玄之又玄也"时,成玄英又发挥道:"夫玄冥之境虽妙未极,故至乎三绝,方造重玄也"。④

  在《中国重玄学》、《道教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玄学与重玄学专号》、《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老庄学新探》、《黄老与老庄》等中均有记载。

影响

  重玄派的最初形成是先秦两汉与魏晋玄学的产物,向秀、郭象在《庄子注》中从《庄子》中提取出重玄理论思想的表述方法,后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道德经》 ,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魏晋以降,陆续为学者所阐释。

  故蒙文通指出:"齐、梁而后,孟、臧之徒,以重玄为说,始益深远也。寻诸双遣之说,虽资于释氏,而究之《吕览》之论圜道,《淮南》之释无为,知重玄之说最符老氏古义,而王、何清谈,翻成戏论,孟、臧胜义,方协至言,固《吕览》、《淮南》之旧轨,何嫌释氏之借范也。"

  南北朝隋唐时期,梁朝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糅,隋朝道士刘进喜,都明"重玄之道",为重玄学派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唐代是重玄学派的鼎盛时期,有一大批以重玄为宗的学者,如蔡子晃、车玄弼、张惠超、杜光庭等;其中以成玄英、李荣、杜光庭等最为突出,经他们的努力,重玄派成为道家老学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注释《老子》,亦采用其说。

  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较浓的重玄之风,但重玄派整体上已趋衰微。南宋时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义,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学说,此其遗风。

  重玄学与包括外丹、内丹在内的道教丹鼎派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道经《太清金液神丹经》是一部外丹著作。但该经卷上曰:"恋生谓之弱丧,欣死谓之乐无。乐无所乐,有不足有。有恋则甚惑,乐无亦未达。达观兼忘,同归于玄。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于有无,神精凝于重玄,此穷理尽性者之所体也。"这里不仅出现了"重玄"的字眼,其生死观亦体现了重玄学超越有无二边、无所执滞的精神。该经为祖天师张道陵所传。重玄学不仅融入了外丹学,随着外丹向内丹的转型,又渗入了内丹学。约成书于唐末五代的《养生咏玄集》,在歌咏形神炼养和心性超越时即透显出"重玄"理致。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序》和注中有"道入重玄"、"契重玄之理"、"晓重玄之旨"等表述,而且它还录有《重玄》诗曰:"上玄潜与下玄通,动静由来事一同。消息上玄令泯灭,下玄从此亦同功。"大约与《养生咏玄集》同时的《真气还元铭》在阐发吐纳、服气等养生术的过程中,也融摄了"重玄"之蕴,即谓:"灵芝在身,不在名山。反一守和,理合重玄。"重玄学对道教内、外丹道的渗透是有据可查的。并影响了全真道。

  佛教典籍中颇有"重玄"的痕迹,大都出自华严宗和禅宗经典,例如:《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云:"华严宗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此乃重玄复妙。"(《大藏经》48卷)《新华严经论》(卷五)亦提及"重玄":"以定慧门入重玄理事。"(《大藏经》36卷)《宗镜录》卷二十二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故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者,明相不碍体也。"(《大藏经》48卷)上述涉及"重玄"的议论流露出"重玄即是理体"的思想,这一点,在华严高僧澄观那里有充分的体现 。

  慧能及几种版本《坛经》中"自性论"的形成,是两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大乘佛学智慧与中国道家精神相互激发的结果,也是庄子之学影响的结果。

  《坛经》受牛头禅很大的影响,而牛头禅受南朝隋唐有关学者的影响。敦煌本《道德义渊》表明,南朝道教学者宋文明的"道为无心宗"思想,对牛头法融(594-657)有明显影响。敦煌本P.2045号牛头系《绝观论》云:"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又云"法界性自然",所接受的都是宋文明的学说。另戒外敦煌本道教《本际经》的"无得诫"可与《坛经》之"无相戒"相比较。《本际经》的道本论对《绝观论》的"虚空为道本"的思想有明显影响。《本际经》的道性论,也可与《坛经》中的"自性论"加以比较 。

  《本际经》中的"道本论"(本际论)和"道性论"是这部经典中最重要的思想,其道性论体现了庄子式的中国智慧,并对其后之道教与佛教禅宗产生了不可抹煞的影响。三论宗僧睿又在庄子影响下提出"筌我兼忘"说,影响到道教中重玄学派的形成,而重玄学派的《本际经》又影响到牛头禅的绝观论,并进一步影响到慧能禅,并以"无相为相""无戒为戒"思想影响了《坛经》的"无相戒"思想的形成。

  所以,《庄子·齐物论》中的超越境界,影响到敦煌本道教《本际经》,并由此影响到敦煌本禅宗南宗的《坛经》。

  从敦煌文书中看到,受庄子思想影响而形成南宗慧能禅,在唐末五代宋初,迅速地从南方影响到北方,也影响到西北边地.收入本书的《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分析了"顿悟大乘贤者"与"顿悟大乘优婆夷"这种称谓在敦煌居士中的流行,它反映了敦煌本地禅宗南北宗合流下的发展,也反映了大乘菩萨戒的流行,在洪辩以后"南能顿教"已在沙州流布。

  陈鼓应先生指出:"在老庄及玄学的影响下,首先产生了般若学,而庄禅的相通……两者在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等方面,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中,常常浑然一体,难以区分"[6]。敦煌所见的思想与艺术,情感与潮流,体现出庄学的浓郁情调。正是庄子与宇宙同游的超越精神,才使敦煌的文化与艺术表现出一种悲壮情怀,一种雄视宇宙的气概 。

中古道佛关系

  以往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佛教单方面的记载, 得出的印象就是 : 中古时期, 在皇帝面前的佛道论争不断,而且总是以佛教取胜 ,道教失败而结束。长期以来形成人们对佛道关系的一种偏见: 道教所有值得一提的东西几乎都是从佛教那里抄袭改造来的 。但近年来这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改变。仅举两方面的例子说明:

  ( 1) 在一定程度上说, 道教曾经对中古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例如"化胡经说" , 长期以来被看作是浅陋的道士丑化和攻击佛教的产物 ,但早期的化胡说对佛教的广泛传播利多弊少。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说"完全友好的化胡说抬高了佛陀的地位" 。因而有必要重新看待化胡经说的历史作用 。至少在唐代 ,"化胡经说"还一度成为皇家认可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中国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也与此有关。详见刘屹《唐代道教的"化胡"经说与"道本论"》( 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 。此外, 对于道教"终末论"与佛教"劫灾说"的互相渗透, 索安认为: 既然末世论在中国佛教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道教的救世主义就必须被视作在民众中传播佛教的主要催化剂 。六朝道经也很自然地将道教与佛教并列在一起, 认为二教是同源异脉 ,同根异枝。但这些六朝道经中佛道并举的内容在唐初就被改写 ,关于此事的深刻意义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 2) 从道教义学上看,重玄学在唐代达到的成就甚至超过同期的佛教义学 ,并对禅宗和宋代理学有深刻影响。重玄学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道教研究的热点 ,成果很多 ,此不一一列举 。由此引发对中古佛道关系的重新评价 ,研究者开始真正做到站在道教立场上 ,深入道教来看道 、佛关系的态度和努力更值得关注。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道家文化研究》13 辑《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专号》( 三联书店, 1998 年) , 还有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年) 。这些研究都使人看到本土传统在道教义学建设方面的意义 ,道教绝不仅仅只是抄袭佛教。这方面研究只是良好的开端, 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

人物

成玄英

  成玄英(608-?),字子实,南北隋唐初道士,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

  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李即李荣)宋代首推陈(陈景元)

  主要著述

  成玄英的著作主要有《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原书已佚,另有《南华真经疏》传世。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使字号,《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中,收有成玄英疏解。近人蒙文通先生辑录此著,名《老子成玄英疏》,六卷。又有《老子开题》残一卷,成玄英疏,见《敦煌秘籍留真新篇》下卷;《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影印本》第四册收《老子道德经义疏》,是书罗振玉以为 "殆即孟氏(智周)撰也",王重民则认为此书乃成玄英所撰,见其著《敦煌古籍叙录》。

  基本思想

  成玄英阐明、发挥"重玄之道",深化、扩大了道教的哲理性,他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玄"是"不滞"(楚辞,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名称,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是谓"玄"。他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所谓重玄,即"玄之又玄":"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不凝滞于不凝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2、一切有形之物的名字都是假名,而无形之物(如"道""自然"等)不能视为假名,道是自然之理,使万物自然而然的生成。人的主观心识与客观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

  3、"道"本性静,众生皆可修道,只是得返本归根,静心养道,方能证得正果。 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修道者应该"去躁为静",无欲无为。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欲无为"呢?就是摈弃功名利欲。他称"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如此就"能保守身形","尽其天命"。

  一些学者将重玄理论简单地等同于佛教的三论宗的空论与中道观,将重玄简单地理解为"遣有""遣无",为双遣、受佛教影响等、这是误解的,重玄之道仍是老子哲学内的。佛教所谓"四句",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谓"百非"即一切皆非,所谓"双非"即"非有,非无",所谓"双遣"即遣有,道无。而重玄的"双遣"是"遣其遣",真可谓此"双遣"非彼"双遣"也。中道观的基础则是所谓"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以及中观与空。在重玄学家看来,佛教的这些观点都还停留在道家所谓"一玄"的范围,这些认识仍然执滞与"空","非"与"不滞",只是"前玄"而已。就连在隋唐之际的佛教三论宗名僧吉藏在吸收道家老庄学重玄思想与道不可言的思想,将"二谛"进一步解释为四重境界后,在重玄家看来也仍属于"可道"范围。

  在重玄家看来,道是"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的,不存在因缘和合的条件性。因而,他们说"道非有非无",实际上是表达道不可定言有、亦不可定言无的意思。如果说道是无,道生万物,道却存在于万物之中,而有影子、有声响;如果说道是有,万物却有灭时而变为无。然而从大知、大年中看万物有生有灭,道则惠化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永恒常存的。正因为有道不断的惠化生成万物才会生生不息的宇宙,所以只有道是真正的"有"。所以说道包涵万事万物既是无,又是非无;既是有,又非有,道是无法命名、无法规定,突破种种差别与限制的,故道家常常以无或虚无以及自然来代表道既是此意,只是近代诸多学者误解把无理解成无而已。如南朝顾欢说:"(道)欲言定有,而无色无声,言其定无,而有信有精,以其体不可定,故曰唯恍唯惚。"①唐代成玄英说:"妙本非有,应迹非无,非有非无,而无而有,有无不定,故言恍惚。"②唐代李荣说:"大道幽玄,深不可识,语其无也,则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则复归于无物。归无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无,有无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恍惚。"③ ;

  可见,道教学者所谓的"道非有非无"之论,绝不是否定道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反对简单地以有或无来界定道。他们认为,从道之体来说,它无色无声,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因而不能说是"有";而从道之用来说,它普遍地存在和作用于一切事物,因而不能说是"无"--故道"非有非无"。"道非有非无"不过是作为最高实有本体之道的修饰语而被使用着,而这种旨在指向"道"之无可规定性的损之又损反而更证明了"道本"的实存。从整体看重玄学与佛教理论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有本质的区别。

  从顾欢、成玄英、李荣等人均将"非有非无"与"唯恍唯惚"联系在一起来看,道教学者关于"道非有非无"的论断则为对《老子》关于道唯恍唯惚之说的阐释。

  自成玄英等为代表的重玄学派以后,道家的思想上了一个台阶,更加升华了道教的思辨性、哲理性,整体素质毫不逊色于佛学。

  另外,"重玄之学"对儒家的心性学说之形成亦有不小的启迪。

李荣

  李荣为唐初著名道家学者。道号任真子,原籍不详。唐代道家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高宗(650~683)时。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的弟子。

  生平

  李荣的生平,史料少而零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中有云:"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他向人透露的早年学道生活及经过苦修,丹术日精的一些情况。他受到唐高宗的征召,大约就在此时,在蜀中与他有过从的著名诗人卢照邻曾以诗相赠:"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壁清江濆。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风摇十州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佐明君。"赞扬李荣的道术与文采。

  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代表道教与佛教论辩,成为"老宗魁首"。显庆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其中之一。当时李荣"主道生万物义",与大慈恩寺僧慧立争辩。⑤显庆五年(660)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

  著作

  李荣曾注《西升经》(《庄子》亡佚),主要著作有《老子注》。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存录"任真子李荣注上下二卷";《宋史·艺文志》有"李荣《道德经注》二卷"。宋人尤袤《遂初堂书目》也存"李荣注老子"。宋高似孙《子略》卷二"老子注"中录"《任真子集注》,李荣,道士"。今《正统道藏》残存李荣《老子注》。敦煌曾出李荣《老子注》唐高宗时写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近人蒙文通于本世纪40年代末据《道藏》残本、北京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辑成李荣《老子注》四卷,据称基本恢复了李荣注的原貌。1947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刊行。以后严灵峰也有辑校本,收入《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三函。

陈景元

  陈景元(1035-1094),北宋江西南城人,字太初,又字太虚,号碧虚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入道门。18岁人天台山,师事张无梦,得老庄心印,居琼台观精心修持,宋神宗时,陈景元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敕召进京,应对称旨,赐号"真清大师",主太乙宫。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敕当旨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左右街副道录。他的诗、书、画皆闻名于世。四方学者云集从游,他与当时名公王安石、王琏等为方外之友。

  生平

  陈景元(1024--1094),字太初(一说字太虚),自号碧虚子,江西省南城县建昌镇人,北宋著名道士。

  陈景元自幼聪颖,有志方外。宋庆历二年(1042),拜高邮天庆观韩知止为师。后来陈景元游历天台山,遇鸿蒙先生张无梦,得老庄心印。后他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宋神宗时,陈景元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神宗闻其名,召陈景元至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

  宋熙宁五年(1072),陈景元注《道德经》。神宗御批,并命其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迁为右街副道录。陈景元家藏道、儒、医书数千卷,皆精心校正。后陈景元归庐山,临行时行李无他物,百担经史而已。

  陈景元以老、庄哲理为本,认为虚静悟道,与万物合一,就是"神合常道",而清净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

  陈景元著述甚多,今《道藏》记载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西升经集注》六卷,《道德真经藏宝纂微篇》十卷,集《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余事》一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碧虚子亲传直指》等。

  著作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西升经集注》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

  《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

  《元始天尊度人上品妙经》集注

  《碧虚子亲传直指》

  《庄子注》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