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井水,为古东阿县阿井之水,有利膈化痰止吐的功效。根来自据史书《淮南子》记载"伯益作井",由此此推算有四短改建座轮材千年的历史。
- 药品名称 阿井水
- 外文名称 Holy water Holy springwater
- 别名 圣井水 圣泉水
- 是否处方药 否
- 主要适用症 治恶心呕吐,胸脘痞闷 消渴反胃 热痢热淋
来源
为古东阿县阿井之水。今在黄河之北,古运河西岸的阿来自城镇,东阿王府的故城遗址中央,一口古朴的水井,这就是阿井。
古阿360百科井,古井正北的六角碑亭情统汉诉往判。造型古朴, 雕琢精细。亭内有跟雷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碑亭是灰色的石亭,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顶,石顶为仿木亭结构,六角对称。整个碑亭结构严谨、造型古朴、典雅精美。亭正面额题"济世寿人"四字,两旁石柱镌刻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镌刻楹联"力可回澜重建泉源来井底,心存济世长流膏泽在人间"。亭内有一石碑,高约5尺,宽气顶员鲜者存固2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标席居八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此井现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效
利膈化痰止吐。治恶心呕吐,胸脘痞闷 消渴反胃 热痢热淋,小便赤涩,祛邪调中,下热气,并宜饮之。
药用历史
-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来自说对东阿井的描述是,"其级练观族足告布力在的巨如轮,深六七丈"。关于水质,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因散困地决阳谈》中写到,"清而重,性趋下"。对阿井水系与阿胶的关系,历代医家殚精竭虑,试图寻找到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最通俗的解释当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实到中药领域,就是药材的地道问题。所以古代本草谈药材必谈产地,以示正宗。比如说浙贝母、云木香、广藿香、怀山药等。但是以"药材360百科地道"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做回答。
- ?太平御览》州胶采六云:"黄帝作井",具有悠久的历史。此井被称为古阿井,是中药阿胶的发源地。
-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熬胶,谓之阿胶"。
- ?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 在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其井乃济水之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家攻也题界距用之痰也"。他认为,东阿之水"乃济水所注,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因为"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 清代学者陈渐争器国散河现营修园曾沿运河南下来到江言众东阿县,详细考察了阿井水及阿胶的关系。陈修园道称:"此清济之处,伏行烟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井中,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为血脉宜也。陈修园的结论是,东阿之水是"济水之伏流,伏见不常,泉虽流而不上泛,犹如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为川,且与他水乱而不纯矣。故阿水较其旁重之一二不等"。东阿之水的这种品质,在陈修园看来,与"人越形亚植造溶致安木报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与血脉相宜也。"关于阿胶的另一个原材料驴皮,陈修园很学术地写到,"所以妙者,身久概袁顶展驴属马类,属火而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取水火相济之意也。"如此制什停儿功定持客衣率控好作出来的阿胶,则可以"借驴皮动庆额细纪笔松千差空优风之药,引入肝经;又取阿水沉静之性,静以制动,风火熄而阴血生。"
- 清代著名考古学家孙星衍感其年代久远,叹曰:"海内古迹,莫先于此"。名贵药品阿胶,最早记载于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又以阿井水煮之最佳","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 清·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云:"阿胶出山东东阿…理余年取办养较台岩财流…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然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失精化七导,其性趋下。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料重以量温。故合此二水为最善。"
-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曰:"按:东阿城中有狼溪河,欲煎胶者,须用乌驴皮浸狼溪河内百日,刮净毛鸡去接画重垢,汲阿井水熬之,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
- ?药性辞典》说:"阿胶祛风补虚、和血养阴推为要药,然重在阿井之水也。"
- 旧《东阿县志》中张志秋载:"阿井在古阿城中,其水不盈数尺,色绿而重。
- ?禹贡传》曰:"济水所经清冽而甘,汲出功史晚原日久不变,煮黑驴皮为阿胶,可疗风疏痰".
- 旧《东阿县志世氢转工热按孩分快第》卷之四七项)。寰宇记》云:东阿旧有大井,若车轮,深七、八丈,汲以煮胶,每岁入贡即也。
科学分析
- 阿井水水矿物质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其中锶的含量达到0.5-0.8毫克/升,经鉴定为"天黄严立然优质饮用矿泉水,水比重为1.0038。每立方米比标准水重3.8公斤。其中锶的含量达到0.5-0.8毫克/升,硝酸根含量只有5毫克/升,经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常饮此水可以改善心血功能,抑制肾内酸钙结石,调节中枢神经,促进骨骼生成,对多种疾病具有特殊的辅助疗效。
历史记载
-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因而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描述古阿井的位置归属在历史上会有所不同,古阿井就在古东阿县这一点不变。
-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 "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县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西北有阳狐,谷仍称谷,东平湖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
- ①古阿井仔古东阿县城;
- ②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 ③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古代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后来迁移到平阴东阿镇,今天在东阿铜城镇之间。这三镇也可谓古东阿,今东阿,和现在东阿。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 所以--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公里。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
-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
-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
- 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
- 因此,古阿井在古东阿县城,即今阳谷阿城镇
古阿井今何在
- 古阿井的地理位置一直就黄河北的阿城镇,阿城镇历史上曾为老东阿县县城,当时,老东阿县城因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多次迁城,并于明·洪武八年迁城到东阿镇。俗话说,迁城不迁井,事实上也无法迁井。但是,由于许多本草对阿井记载及传说,给阿井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
- ?东阿县志》称:"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将此泉为井。因有神化传说,老东阿人用此井水制胶。据传,东阿迁城后,老东阿县人为了用此井水熬胶,不惜用东阿城西八里、黄河东岸的"姜沟山"换取阳谷县阿城镇的阿井,此山归阳谷县管辖,改名"阳谷山";而此井虽在阳谷县境内,却因用之制备阿胶,又归东阿县管辖,取名阿井。所以,历史上有阿井不在东阿县、阳谷山不在阳谷县的事实。
- 老东阿县用山换井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致使阿井多次淤塞。据载,
- 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阿井上已有四角亭,典型唐朝风格,4根方立柱,有基座,井口与座上面平,南向有阶。史料记载唐朝尉迟恭曾为钦差大臣重修阿井,亭中有石碑。1463年(明天顺七年)阳谷知县王昌裔重修阿井、井亭,并建官厅数间。
- 1702年(清康熙41年)阳谷知县苏明杰重修阿井亭,1796年(清嘉庆元年)阳谷、东阿知县共同修井,留下了《重修古阿井和阿井碑记》。
- 1879年(清光绪5年)清阳谷知县赵树南重修阿井亭,并题写了楹联、横批。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亭背阴联为:"力可迥澜重建源泉来井底,必存济世长留膏泽在人间。"横批"济人寿世",亭内有石碑,篆书"古阿井"。明《本草蒙荃》中阿井亭顶及四角无风铃,也是4根方柱基座似石砌,南向有台阶,井口有园桶形保护。可见历代统治者都对阿井保护极为重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