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源

资料百科

《龙之源》表明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念生传溶述新村、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来自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 书名 龙之源
  • 作者 杨静荣 刘志雄
  • ISBN 9787806635513
  • 类别 中文
  • 页数 226 页码

编辑推荐

  龙,到底是不是中国汉层坐耐宁百指根鲜目贵人的祖先?想要对中国础秋怀单士化者派院文化中的龙有所认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冲破时空的阻碍,回到那茹毛饮血的年代,去探寻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龙,这一中国文化中最具想象力的动物,到底从何而来?龙的起源问题,是我们探索龙的本质、内涵与真正含义的基础左送流耐集丝支衣染互让。若是回避龙的起源问题,那么我们便永远也无法破解关于龙的谜团。

内容简介

  "龙的形象可以说在中国无处不在。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可追溯到一万年以前,六七千年前龙的形象就出来了。现在来看,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力量的体现。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来自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360百科的形象以不同的形身参赵传检得益买烈式出现。

  《龙之源》表明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图持席面整井并毫不夸张地说,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作者简介

  杨静荣,男,1948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

  现任:北京逸仙专修学院(原中国大学)教授、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技术总监、《宝藏》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1976年在《文物》杂志发表第一篇论文《漫谈我国古代的花釉工艺》,至今发表论文近百篇,与他人合著出版专著《中国的陶瓷》、《中国陶瓷》、《民间陶瓷》、《龙与中国文化》4部。个人独立专著已出版《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台湾出版《龙的身世》,为《龙与度极加与中国文化》的繁体字版。

  来自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360百科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

  刘志雄(1950-2008),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刘志雄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文物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主任。曾获"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委员会2005年度优秀会员"荣誉称号"。编著有增乙喜老井跑《龙与中国文化》,编撰有《北京古都风貌展》《北京古城旧景集》等,还在海内外诸多刊物上发表冷源度故提职复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其中《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获2005年直包小统战系统调研成果一等奖。比主持完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调研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龙的起源

  一、龙起源问题的研究状况

  二、龙的定义

  三、原龙纹出现的文化历史电自业坚左背景

  四、原龙纹种类、原型及含义

  五、原龙纹的共性与演化模式

  第二章 龙的形黄序

  一、龙形成的序幕

  二、龙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

  三、龙的形成

  四、龙的内涵

  五、龙的含义

  第三章 龙的历程

  一、商代龙形象的思门运甚演变

  二、西周时代龙的含义及形象的演变

  三、纸些东周时代龙的含义及形象的演变

  四、秦汉时代龙的含义及形象的演变

  五、六朝时代的龙纹

  六、隋唐时代的龙纹及"鱼龙变"纹

  七、宋代旧鲁林剧散合办够示星的画龙理论与宋元时代的龙纹

  八、明、清时代的龙纹

  九、龙的繁衍与附会--龙生九子

  第四章 龙与宗教

  一、上古通天巫术中的龙

  二、祈雨巫术中的龙

  三、立千应龙神的确立

  第五章 龙与政治

  一、以龙喻人

  二、天子龙种的杜撰

  三、统治者对龙纹的垄断

  失冷四、明、清帝王对龙纹的使用

  五、龙为祖先的神话

  第六章 龙与绘画、文学、民俗节日

  一、龙与绘画

  二、龙与文学

  素苏烧占频肥边且反跳源三、龙与民俗节日

皇读矛图书文摘

  后记

  《龙与中国文化》出版16年了,其间再版4次跟镇阳脸加南才更美唱突,又在台湾出了繁体字版,可是仍然有读者喜欢,为了适应当前的市场,运紧推洋因鱼按弦香演面需要在通俗易懂方面作些修订。当初我和志雄兄合作著书反了准括映石时,更看重其学术性,为了写好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我放弃了个人研究的陶瓷专业,几的架护持万系功兵抓思红乎没有发表一篇专致妒征万业论文。可是当这本书又修订再版时,志雄兄没有熬到花甲之年,享年58岁,回归到另一个世界。后续的工作,只好由我独立承担了。

  我在故宫的红色深墙中上班,看惯了红墙绿瓦的斑驳变化,红墙掉色了,又涂上一层;绿瓦破碎了,又换上新烧的;旧的展览撤掉了,新的展览又布陈了;老的领导去世了、离休了、退休了、撤职了、调走了,新的领导又上任了;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新陈代谢,循环往复。而故宫中生命力最顽强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文物,另一个是野草。前者经几代人的看护、整理,数量越来越多,由原来的近百万件,已经增加到近150万件,而质量也越来越精,随着研究人员水平的提高,许多积淀在古老文物中的历史内涵被一一破译,揭示出历史的本来面貌。故宫中的野草比文物的生命力更顽强,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屋脊,还是裸露出青灰的墙缝,或是人工种植的草坪,你都会看到野草的顽强身影,即使裸露着的根须,也会把青灰中的泥土紧紧地拥抱。欢快的二月兰、活泼的野菊花、沉稳的土地黄、朴实的苜蓿、坚强的枸杞子,一棵棵,一片片,与静谧的松树林中自由呜叫的啄木鸟和活泼的小松鼠和谐地组成生态平衡的交响曲。可惜的是人们总是误解野草的美感功能,每年都把锄草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误解逐渐冰释,天坛公园的二月兰被保护起来,终于成为春天到来时北京亮丽的一景。而故宫里的二月兰也曾经给人们带来欢乐,但是前几年的一位法人代表一声令下,将其全部砍伐,代之以进口的草坪。这些进口的草坪也实在不争气,虽然有不少员工护理,但是在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洗礼后,最终还是被无人看护的二月兰和其他野草淹没。我为这些顽强的野草感到骄傲。

  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要表达得十分清晰,不是容易的事情。记得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吴晗先生曾经主编出版过一套科普性质的丛书,作者几乎都是当时的精英学者,其通俗的语言,清晰的条理,使我这个年龄的人受益匪浅。

  如果我的努力能够使当代的读者受益,哪怕是仅仅从中获得一点知识,我都会感觉自己像故宫中的野草一样活得轻松、顽强、自由。

  杨静荣

  2008年7月于故宫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