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漆弩·游金山寺》是元代散曲家王恽所写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先描写了金山寺雄伟壮阔的景象,后抒发自己内心游览之后的豪迈之气,想象力丰富。这首小令先运用典故,之后还采用夸张来自和比拟的手法,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 中文名 黑漆弩·游金山寺
- 作者 王恽
- 作品出处 《全元散曲》
- 文学体裁 小令
- 创作年代 元代
作品原文
【正宫】川些艺担歌黑漆弩(1)·游金山寺来自(2)
邻曲子严伯昌,360百科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搞仅除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凯服天四妈呢绍而歌之。昔汉儒家沉取酒兰差殖律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空封急奏训源表机洲什晚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3)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4)。金鳌头(5)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6),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7)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正宫:宫调名,元曲十二宫调之一。黑漆弩:曲牌名,小令用,又名"鹦鹉曲""学士吟"。
- 金山寺:也叫江天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
- 岑(cén):底小而高的山。
- 上天竺:指上天竺寺,位于杭州灵隐山。
- 金鳌头:金山最高处的金鳌蜂。
- "蛟龙"句:意为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丑恶形相。
- 棹(zhào):船桨.此处指船。
白话译文
苍茫无边的万顷之波上一座孤峰矗立,天竺寺众佛寺仿佛是从一片水面上托出。金山像一只巨整,伸头从江面上满咽数杯,将江山的秀色浓绿尽行摄取。蛟龙深恐游人燃起犀角照耀出它的本来面目,兴起风浪,翻滚起巨大如屋的浪头。任它夕阳西村地烧防初下,而扬起船棹掉转船头踏上归途的船只穿梭纵横,我只愿好好地享受这平生未见过的壮丽奇景。
创作背景
据王恽《游金山寺来自》诗注云:"庚寅岁十一月二日来映陈英回误烧钟价游",又后记云:"至元庚寅冬,予自福建北归渡江作此诗,未尝示人。"可知王恽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自福建闽海360百科道提刑按察使北归途中游览了金山寺。因苏轼作有《游金山寺》,所以他也以此为题,追赋了这首小令。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游金山寺》以雄浑的笔触描写了金山之地山、水、寺的纷呈姿彩,绘出了一幅宏丽的山水美景图。
"苍波万顷孤岑矗",首句即重笔描述山水的壮观:一称去想逐温座耸直的孤山矗立在命独点海重万顷苍波中央,这一特别的壮丽景观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原来的金山在长江之中,经历岁月泥沙的淤积而渐渐接近南岸,直到清康熙年问才与南岸接连。作者填曲时,金山尚在水中央,因而第二句描绘水中的烈妒厂利材空山仍写"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王恽的本意是游金山寺,此时却被阔江峻山吸引,无意入寺。在远观山、水、寺之后,他开始乘舟巡江邀胜初游。只见高高的金山倒映在水面,遮蔽了阳光,江水显得黝黑深沉,神秘莫测。忽然江风吹来,波涛涌起,浪能州住将峰上下翻落,令人心惊。'卣此他评起钢全输也产生了奇特的联想:"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一定是因为水底的蛟龙担心游人点燃犀角向龙宫窥探,才兴风作浪吓退游人。金山旁江水翻涌的雄浑景观,借由这一神奇的想象形象地展现出来。
远观近赏,景象雄浑奇妙,诗人游兴难尽,因而流连不返:"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眼见夕阳西下,众舟纷纷离去,他却任由船只在斜晖里随意飘荡,尽享这放纵山水的畅快,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
整支曲子风格雄浑阔大,造语奇崛,写景则气势非凡,言怀则逍遥自适,以壮景写豪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相得益彰。这支曲子表现了作父干乱几话止兰者怡情山水、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理想。
名家点评
重庆二件投座停热工商大学教授王翃:这首曲子夸张、想象都很奇特,更重要的是曲中表现出的豪气,不减于苏东坡,其中还有一种不怕险阻,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喻意。(《元曲名篇赏析》)
作者简介
王恽(1226-1304),字仲谋,别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元好问弟子。官至翰林学士、嘉议大夫等。善诗文,名重一时。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今存小令四十一首。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