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藿香Teucrium vi来自scidum Bl. ,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等。唇形科植物血见愁的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药用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可季集课证抗没与以用来治疗咳血,吐血,肺痈,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脚癣,狂犬咬伤,毒蛇咬伤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 中文名 山藿香
- 拉丁学名 Teucrium viscidum Bl.
- 别称 血见愁、血芙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

茎直来自立,高30-70厘360百科米,下部无毛或几近无毛,上往草才卷父内祖质部具夹生腺毛的短柔毛。
叶柄长1-3厘米,近室包无毛;叶片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长3-10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民黑某节散渐尖,基部圆形、阔楔沉形至楔形,下延,边缘为带重齿的圆齿,有时数齿间具深刻的齿弯,两面近无毛,或被极稀的微柔毛。
假穗状花序生于印间胞征需映受职四顾愿茎及短枝上部,在茎上者由于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俨如圆锥花序,长3-7厘米,密酒被腺毛,由密集具2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苞片披针形,较开放的花稍短或等长;花梗短,长不及2毫米,密被腺长柔毛。花萼小,钟形,长2.8毫米,宽2.2毫米,外面密被腺长柔杆生音速香误诗毛, 内面在齿下被稀疏微柔毛,北械酸道尽齿缘具缘毛,10脉,其中5副脉不甚明显,萼齿5,直伸,近等大,长不及萼筒长的1/2,上3齿卵状三角形,先端钝,下2齿三角形,稍锐尖,果时花萼呈圆球形,直径3毫米,有时甚小。花冠白色,林季被布淡红色或淡紫色,长6.5-7.5毫米,冠筒长3毫米,稍伸出接任约,唇片与冠筒成大角度的钝角,走中裂片正圆形,侧裂片烈旧组和卵圆状三角形,先端钝。雄蕊证识济征输铁采环步伸出,前对与花冠等长。花柱与雄蕊等长。花盘盘状,浅4裂。子房圆球形,顶端被泡状毛。
小坚果扁球形,长1.3毫米,黄棕色,合生面超过果长的1/2。
花期长江流域为7-9月,广东、云南南部自翻圆阻支6月至11月。
生长环境
喜高温湿润气候,以年平均气温24-25℃最适宜生长,气温亮优隆至17℃以下,生长缓慢,植球株能耐0℃短暂低温。雨量要充阻补背线蒸副植林乱沛,分布均匀,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阳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一量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遇台风时头枝叶易折断。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分布范围
产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西来自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生于山地林下润湿处,海拔120-1530米。日本,朝鲜,缅甸,印度360百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律育践两员务煤益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各地广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肺脓疡、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冻疮肿痛、翠丸陉肿、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疗疮疖肿等症。据《岭南采药录》载:"凉血解毒,王死约块要胶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疮毒,治蛇伤,消肠风下血"。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征交》:凉血,解热毒,去瘀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
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2.《广东中药》:散瘀,止血,凉血。治肺痨吐血,跌打损伤,利小便。
3.广指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疔疮疖肿。
4.《福建中草药》:活血行气,消肿解毒。
5.全草入药,各地广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肺脓疡、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冻疮肿痛、翠丸陉肿、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疗疮疖肿等症。据《岭划素必河扩英反斤赵事南采药录》载:"凉血企庆季次板少调蒸提征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疮毒,治蛇伤,消肠风下血"。
书籍附方
① 治跌打:山藿香,九层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广东中药》Ⅱ)
② 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一至二钱,研末,冲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 治关节风湿痛,流火(丝虫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汤,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药》)
④ 治肺痈,咳血,吐血,举达河策态甲革衄血:山藿香(鲜品)一至二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⑤ 治感冒发热咳嗽:山藿香(鲜品)一至一两五钱,水煎服。
⑥ 治狂犬哎伤:山藿香(鲜品怎境曲毫极们利策止)一斤,加少许开水捣烂绞汁,一次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手册》)
药用配伍
1、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青土劳继说乡住给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
3、对于胃寒呕被过强事官国行四活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
4、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既进活妈必战难、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5、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6、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掉数士治再陈皮等同用。
7、此外菜审缺查,可治鼻渊,常配猪胆斤术圆存汁等同用。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山藿香酮体久对白色含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等真菌烈在好他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山藿度将对香叶鲜汁对金黄色府长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定的抑制作用。其鲜汁滴耳(4滴/次名演路,每日3次)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山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
抗炎作用
山藿香总皂甙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对抗组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6]。温浸液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村菌及痢疾村菌有杀菌作用[7]。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0、1:20、1:10。
止血作用
山藿香花粉1g或0.5g敷于家兔颈动脉、股动脉切口、肝脏及后肢皮肤、肌肉切割创面,显著缩短止血时间,作用强于云南白药。醇提物5.4g/kg给小鼠灌服,每日1次,连续5d,显著缩短断尾出血时间和毛细血管凝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山藿香水浸膏、醇浸膏、粗皂甙可增加家兔、豚鼠离体血管条的收缩;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醇浸膏作用最强;对子宫动脉条作用最明显。这种作用是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所致。醇浸膏、水浸膏各20mg、粗皂甙12mg或醇提物20%水溶液均可使离体兔耳血管灌流量明显减少。醇提物0.8%水溶液显著提高大鼠在体肾肘灌流压[1]。山藿香药粉对狗股动脉、肝、脾创口也有止血作用。水抽提液、0.2%粗皂甙水溶液显著减少蟾蜍后肢血管灌流量。10%浸剂滴加于蛙肠系膜,可见动脉收缩,静脉扩张。山藿香粗皂苷给小鼠皮下注射相当于2mg(生药)/10g剂量,对鳞酸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2]。对磷酸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2]。0.5%山藿香总皂甙10μl显著增加体外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2%总皂甙以160mg/kg给小鼠灌服4d,显著增强ADP诱导的血小板柔集作用,并且比同属植物风轮菜(C.chinense)总皂甙作用强。4%总皂甙给小鼠灌服280mg/kg,连续4d,可极显著升产知浆、血小板内血栓烷a2代谢产物血栓烷B2含量,这可能是其促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机制,总皂甙对血浆Camp含量无明显影响。
钙拮抗作用
山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为17%,30×10-4g/ml时,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山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山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也与维拉帕米相心,具有剂量赖性拮抗作用。
抑制免疫功能
山藿香总皂甙75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连续6d,发现大剂量组对胸腺、脾脏重量有抑制趋势;显著抑制碳粒廓清作用;显著升高小鼠血清IgG含量,同样剂量,给药3d,均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给药5d,均不能影响小鼠溶血素抗体的形成,总皂甙150mg-kg给豚鼠腹腔注射,连续5d,可降代血清补体总量。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50cm。根须状。茎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较密;节处有多数灰白色须状根。叶对生,灰绿色或灰褐色,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先端短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锯齿,叶面常皱缩,两面均有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约1.5cm。间见枝顶或叶腑有淡红色小花,花萼钟形。小坚果圆形,包于宿萼中。花、叶以手搓之微有香气,味微辛、苦。以叶多、色灰绿、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纵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排列不整齐,有非腺毛,1-5个细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细胞3-5列。皮层外缘为4-10列厚角细胞,内缘为薄壁细胞,有大形细胞间隙,内有间隙腺毛;腺头单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75-195μm,内含黄色至黄绿色挥发油,柄短,1-2个细胞,多与皮层细胞相连接,薄壁细胞尚含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中柱鞘纤维成束。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组成,均木化。髓部细胞微木化,含草酸钙针晶及片状结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征
淡棕色,
① 非腺毛1-8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97-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
② 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
③ 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长23-43μm,含有金黄色状物;柄短,1-2细胞。
④ 腺毛头部2细胞或偶单细胞;柄1-3细胞,甚短。
⑤ 草酸钙针晶细小,散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长3-27μm。
⑥ 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
⑦ 柱鞘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淡黄色或黄绿色,呈长梭形,直径11-37μm,木化,纹孔较稀,有的可见分隔,胞腔大多含黄棕色物,偶有细粒状结晶。
⑧ 木纤维成束,直径13-35μm,壁木化,纹孔斜裂缝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
⑩髓部薄壁细胞形大,有纹孔,有的含细小针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数滴,山藿香先裉色,继显绿色。
(2)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铜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层,吸取上层苯液,点于栽玻片上,待苯挥发后,于残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山藿香可见众多蓝色针状结晶。
(3)薄层色谱取挥发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释5ml,作供试液,另以山藿香酮、百秋李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酸液,再于105℃;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繁殖栽培
【直插法】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cm,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工戏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d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
【栽培技术】用扦插繁殖,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插枝育苗】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枝条插在苗床后,早上搭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插后10d左右发根。可施稀人粪水3-4次,20d后除去荫蔽物,1个月质即可定植。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广州郊区宜4月上旬,湛江地区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种植,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荫。
【田间管理】功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1个月有新芽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将麦麸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拦潮)。此外,还有蝼蛄、红蜘蛛等为害。
变种
微毛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及苞片均较大;花萼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密被灰白色微柔毛,粗视若被一层白霜,而非具腺的短柔毛;花冠长8-10毫米,冠筒长4-5毫米。
产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北部;生于山地林下阴湿处,海拔700-22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平坝。
光萼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茎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花萼无毛,果时外壁角质化,极光亮;花白色。
产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及湖北西部;生于山地林下,海拔约1700米以上的水沟边。模式标本采自甘肃西固。
长苞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高大;叶基部圆形或截形;假穗状花序被灰色短柔毛而非腺毛;苞片披针形,长达1厘米;花冠中裂片较大。
产湖南;生于山地林下。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岳麓山。
本变种与穗花香科接近,唯花冠及唇片的中裂片虽发达但未达穗花香科的程度,且萼被灰白色短柔毛。
大唇变种
这一变种介于原变种与长苞变种之间。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茎上散生短柔毛,叶柄及叶背均被短柔毛,叶基部楔形,花萼被灰色短柔毛,花冠长约1厘米。与长苞变种区别在于苞片短于8毫米,植株散生短柔毛,而非无毛。
产云南,贵州及广西西部;生于山地上。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马关坡岗。
植物名称
血见愁(岭南采药录)山藿香(四川峨眉、广东、福建、广西),肺形草、布地锦(福建),皱面草、方枝苦草、方骨苦草、野薄荷(广东),贼子草、假紫苏(广东海南),野苏麻、蛇药(云南红河),水苏麻、山黄荆、四棱香(四川叙永),冲天泡(湖南临武)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