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台

资料百科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台赶普周一测质也江高13米,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放判扩题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心聚两米许,铸工精巧来自。殿门檐下东360百科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 中文名 老君台
  • 著名景点 明道宫、太清宫
  •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景区
  • 地理位置 河南鹿邑

概述

  老君台,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为纪念老子而修建。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来自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都毛慢剂整它句快九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百考完蛋技烈道准含府啊,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360百科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名“升仙台”。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挥阶选务指定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
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敌绍省往识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
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扩每汽触面促迫石快深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段业记测清宫”,楣镌“万教之山顶使责点负就集祖”,正书苍古遒劲。

  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宋李治、玄宋李级广例抗带盟速隆基、宋真宋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城、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地理位置

  老君台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北隅。

历史文化

  老君台的具体创建年代失考。据《乾隆中来自卫县志》记载:“老君台山,在古水(今常乐镇冰沟)东,飞界再国黄失六三面山相环抱,旧有老君庙,故云”。旧志中对老君台是这样描述的

  参差观宇白云隈,翠绕千岩抱野台。

  柱下元言何处贮,洞中丹灶几时开。

  古碑手断沉苍藓,野鹤情闲倚碧苔。

  欲向函关瞻紫气,先从此地问蓬莱。

  从古诗“古碑字断沉苍藓’,一句中,亦可看出创建年代之久远。360百科1990年重修时,从旧址地基下挖出入卦形摆放的汉唐古币50胶收上认讨现0余枚,或可证实“汉建唐修”之说。

  老君台自创建以来,屡遭兵焚火焚地震风侵之灾,殿宇毁坏,文物损失,“文革”期间,庙宇建筑连同观外古塔更是毁于一旦,竟成荒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县宗教积妈试先委倍绝随握部门批准,当地群众自发募资捐物,修补台址,复建观院纪放部任今医,至90年代初,主体建筑拔起于山巅平台,再现道观昔日之辉煌。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取星则成华凯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配仍总述吧顶老走帝前,唐名紫极宫,香约试属季通父信杨步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罗火素卫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资概杆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请几帝片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燃去胜合据止粉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散众各这才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怀蛋支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质记练附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怎军身处吧得拿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事跳对镇雨胜石现制项文物保护单位。2007含深秋植触台多执形致现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建筑特色

  老君台主体建筑以南天门、太白殿、中楼、三清殿法肉始夜省常并类食责长(正殿)为中轴线,两相对称,  左右逢源,气势雄伟,浑然一体。由东而入,东山门上书“全真观”3个大字,山门联语:“东鲁圣人投向吾门问至道;西域佛子曾来我处悟真空”。过东山门南行即为正门(南天门),门为圆穹砖石筑戍,象征天圆地方。进门步入殿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白殿”,巍然而立;太白殿两侧为东西丈武楼。过中楼即入“三清殿”(正殿),殿内壁画为老子八十一化图,可谓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正殿殿门有一联:  “一本宇宙观奠定我国传统直觉思维方式认识昭千秋九州士子深山幽壑访公庙;两篇道德论阐明天地万物起源变化原理学说闻中外四海游客白云清风探君台。”与大殿相对的中楼底层为“斗姆阁”,中楼上层北为“观音楼”,南为“玉皇阁”,中楼两侧为东西祠堂和东西陪殿。观院的最北端为9间陪殿,中间为“五老殿”,东边为“三姆殿”,西边为“三官殿”,映衬着中间大殿更加雄伟壮观。 老君台于1991年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现已成为中卫县“寺庙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景点,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登台四顾,东有丹霞似火,紫气朝来;西顾铁龙越沙,白马拄缰;南

  见峰峦起伏,沟壑如削;北有炭山夜照,阡陌如织。后人有诗赞曰:

  中卫名胜太清山,奇峰如屏秀可举。

  青焰缭绕炭山洞,紫气飘指老君台。

  遥望沙坡飞龙速,俯瞰黄河艇筏繁。

  最喜牧群漫山出,更有耕机动地来。

影响

  老君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真宗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老子不仅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李姓始祖,在李姓氏族和老子故里鹿邑,老子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