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璇玑姑娘,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活动统筹负责人,美国南加中华文化艺术研究会荣誉来自大使,笛箫乐手,独立制片人(现于英国留学),代表作《寒梅著花未》360百科,《礼仪之邦》。她清丽脱构位斯过济好俗的扮相,明澈悠远的笛声,身体力行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使汉服十民乐等传统文化为海内外所共同关注。
- 中文名 璇玑姑娘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北京
- 出生日期 1991年12月22日
个人简介
璇玑姑娘:汉服复兴海外实践倡导者古风音乐人,竹笛乐手,现于来自英国留学。

个人信360百科息
网络昵称:璇玑
性别:女
生日:1991年12月22日璇玑姑娘

家乡:北京海淀
喜欢的颜色:玉绿,白,深紫,大红
喜欢的花:莲花,白梅
气质特点:端庄,优雅,清冷,大气
性格特点:亲和力,低调,认真
专长:乐器,舞蹈,诗词,茶道
掌握乐器:竹笛,箫,尺八,陶笛
人生格言:1.心明若镜,不将不迎。2.勿以善小而不为。
主要贡献
1婷混或乎宜概免块.民乐与汉服相结合,在海外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广。

2.公益事业,在给孩子成传假染尽苦老浓轮未们献爱心的同时,带领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来自 3.拍摄大量汉服美图,用于汉360百科服宣传,至今仍是汉服同袍宣传时用的最多的宣传照。璇玑汉服美图(45张)
街头艺人
事情梗概
2012年3月妈专校测己可,璇玑姑娘留学期间,趁周末在英国街头身着汉服,演奏竹笛,宣传汉服每肉乡众联鸡固裂始岁,照片流传而走红各大网二布束络社区,人送外号“汉服MM”。她清丽脱俗的扮相,身体力行地宣传着汉民族文化,使汉服这一中国传统服饰再次为大家所关注。璇玑姑娘在英国街头宣传汉服

璇玑回应
【我本人对于“英国汉服街头艺资沉种人”一事的正面回应】
首先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这件事我一开始并不想传开,只想安静做自己喜欢的事,更没想到在国外普通的街头表演会在国内会有这样的反响。因盗贴和很多转载删改内容太多,我实在不忍使告信难若形总策汉皇友心看到支持者在错贴,同息乱检甚至以我名义发布的帖子下留言。近三个月在我默默努力删除各网媒转帖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这组照片意外地在人人上爆发。我觉得我有必要给出正面回应了。

起因经过——我非艺术专业,音乐舞蹈是个人爱感十全还好。到英国留学后有接一些演出,也收学生。日子久了发现街头艺人挺多,但中国艺人只有剑桥一位在街头拉二胡的高中学姐宣传民乐,被其精神感动,遂考了执照,拆了纸箱做成英文版空安功析的竹笛汉服介绍(有介绍板的哦,不要再说外国人会当成和服了),心一横就出去了。迄今只去过两次(学习重要,所以我也不是个敬业的艺人…),大概过了暑假还会再表演一次吧。
至于照片,是英国一同学作业中提及我的活动,导师要八张照片及我的自述,同学照了。我仅发到空间与圈内好友分享,也标了未经允许勿转勿改以防炒作,不想仍被盗。经历了猫扑盗贴及各吧转载后,现在大家看到的多数不是我的原帖,而是一个我素不相识的人写的“我和这个艺人聊过天”的帖子,内容改动太大,而且我根本不认识他…但还是谢谢他的热情。
一些心里话——此述我于去年底接触汉服,逐渐领悟汉服复兴是借服装而复兴传统文化礼仪等,复兴不等于复古,汉服是一件衣服却又不仅是一件衣服。然我对汉服了解尚浅(所以造型上有问题希望大家对我宽容些,我会学习改进的),唯音乐凭十多年热爱或可说上几句。总听到同袍们被嘲讽“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就不要妄图复兴”,他们不知汉服非是被历史淘汰,而是因“剃发易服”而断代,这种心态加上崇洋媚外,握克她精科难怪传统艺术继承之路磕磕绊绊。
日本效法西方虽多,对本国传统艺术与民族服饰却视若瑰数阻步最预六消己宝,尺八等中国乐器传入日本后被其发扬光大,在中国渐渐没落。



日本得意的便是“这些虽是中国的异把感,但我们继承的好~”。民族的建帝简地渐酒无说至念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文化都不须点汉报服河费二音似了解,有何资格学习别人的文化呢?所以也是带着这个心思出去表演,想鼓励一部分人,顺便让外国人知道汉服竹欢笛是中国的不是日韩的。或许都觉得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可如果都是这种思想,那就真的没有人去努力了。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一直这么相信着。
我非大汉主义,更不赞同有些极端主义者“中国一切都好,学西方或给西方人表演就是谄媚”的想法。科技须学习西方,文化则要在传承本国文化同时尊重他国文化,至于艺术,每个乐者大约都只希望演奏给尊重音乐的人听。
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关于质疑——有人质疑我的宣传方式这不能怪他们,他们可能真的不了解。在欧洲街头艺人要考执照,有些地方年度考核不过关还会吊销执照。艺人很多有工作如律师医生,工作之余出去表演,挣钱不是主要目的。但街头艺人本身就是收费的,付出劳动就该拿酬劳。买音箱,服装,化妆,体力消耗都是有成本的。不考执照不做艺人亦没权限义务表演。再说,难道收费了,表演的就不是艺术了?这种“高尚”会不会太虚伪。况且外国观众觉得好,想表达对艺人的欣赏才给钱,不会因同情而施舍。政府认为街头文化可提高国民素养,一直支持,国民亦十分尊敬街头艺术家。就连皇家乐队也在地铁为路人表演过。
英国人欣赏尊重传统艺术的人,所以其实我出去表演反而比在国内压力小,能得到互相尊重的交流。观众和我互相感动对方,那位说我的笛声令她想起许多往事的奶奶,认真询问竹笛汉服细节的听众,夸奖中国姑娘的大叔,他们对艺术的尊重远超我的想象。
然有人说国乐不可闹市演奏,很掉价丢人。我只想问有何不可?曾经多伦多皇家乐团在地铁为路人演奏时,可曾有纡尊降贵等狭隘之念?在舞台上表演挣钱是艺术,在街头就是乞讨?
我觉得讲究环境则失了音乐的意义。未出国前,我在舞台上表演,同样在爬山时携带竹笛吹一些很多人觉得“低俗”但轿夫们喜欢的曲子给辛苦劳作的他们听,他们高兴我就高兴,音乐的目的是安抚听众,我不觉得跟在舞台上有差别。我不明白是我出了问题,还是一些人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毋庸质疑,一个国家对街头艺人的尊重程度,体现的是对艺术的尊重程度和欣赏水准。是故,丢人的并非街头表演这一行为,恰恰相反,以演奏场合区分音乐之尊卑贵贱的传统价值观才是最大的丢人。
自我认识——大家的支持和仗义执言使我感怀于内,但我真的觉得大家把我这件事上升的太高了。我并没有想代表民族和文化,我只是个学生,本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想把我们的艺术介绍给外国人,做街头艺人是最直接,受众范围最广的途径。这在英国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观众因我的音乐而感动,我同样感到幸福。若能对传统艺术起到宣传作用,则是我之幸;若全无作用,我也保证不会有负面效果,英国人尊重艺术,且留学生在外代表中国形象,我不会做给国家丢脸的事情。
至于那些不听解释坚持此事是炒作的人,我只有一言相赠:“因为他们自己只能以炒作的心态来做这件事。”
欧洲街头艺人太普遍,不是能引起关注的事。在国内想红容易,但许多网络红人不日便被看客忘记,何必。花边新闻容易制造,出色作品不易打磨。但求做好分内事,惟愿多年后,我还能保持着对艺术的敬仰,认真甚至是严苛的态度,毫不动摇。
最后,谢谢大家让我觉得我不是孤军奋战,在心里默默地为你们行个福礼,谢谢。今后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攒能量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璇玑敬上
08/06/2012
公益活动
—— 2012年7月 大兴打工子弟学校支教
璇玑支教记录(3张)
—— 2012年7月 私塾支教
璇玑姑娘刚刚走红时,大家心里都有点犯嘀咕——真的不是为了出名?在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璇玑姑娘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在电视上或者报纸上,接受采访成为名人的时候,她消失了。
在风头最劲最适合宣传自己的时候,消失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微博上得知,她去偏远地区的小学支教了,后来还去了私塾支教。不在意名声的光环,甘愿去偏远地方教授孩子们民乐,诗词,汉代礼仪。
在孩子们眼里,她既是不辞辛苦的老师,更是会亲手给孩子们缝补衣服的温柔姐姐。她记录零碎的片段,也写长篇的支教手记。那些记录中透出的力量,可以鼓舞到一部分人,让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也让大家知道,汉服并不仅是一件衣服,而真正热爱汉文化的人,也并不仅仅是穿一件汉服那样简单。
—— 2013年4月 参加“母爱桥MBL慈善基金会”举办的“Who am I”慈善活动。母爱桥慈善活动(3张)
璇玑姑娘对孩子的爱心是没有国界的。
在获知英国“母爱桥”基金会将带领一些被英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孤儿发起一场类似“寻根”的活动时,璇玑姑娘欣然参与。这些成长在大洋彼岸的黑头发,黄皮肤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也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璇玑姑娘投身于这场活动中,让这些孩子包括他们的英国爸妈们,从一段音乐,一幅绘画,或是一段舞蹈中,慢慢了解一个真实的,可爱的中国,慢慢了解曾经或许遥不可及的“汉文化”。
对于璇玑姑娘来说,汉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所有黑头发,黄皮肤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的一个梦想,一个寄托。
音乐作品
原创音乐
《寒梅著花未》笛 2013
《思月蝶》箫 2013
配乐作品
《画情》复刻版·全民乐实录 2012
《画情》竹笛 古琴版 2012
《礼仪之邦》 笛 2013
《凡仙劫 醉情缠》笛 2013
翻奏作品
《社戏》竹笛版 2012
《娑婆》竹笛版 2012
《烟影如画》竹笛版 2012
《摇篮曲》竹笛二重奏版 2012
《礼仪之邦》箫二重奏版 2013
《了结》竹笛版2013
《思凡》竹笛二重奏版 2013
《源头》竹笛二重奏版 2013
《菩提花》竹笛版 2013
《浮生辞》竹笛版2013
MV作品
《寒梅著花未》“汉服春晚”版 2013
演出活动
2012年9月 赴德国参加“中国文化节”演出,与“华彩民乐团”合作。
璇玑演出活动记录(37张)
2012年9月 与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合办中秋汉服活动。
2013年2月 与“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合办汉服讲座。
2013年2月 参与第三届“汉服春晚”,首当制片人,联合海内外五位同袍拍摄MV。
2013年3月 参与Surrey大学元宵晚会,携“英伦汉风”一起演出。
2013年3月 参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China Week”演出。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