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科拉奥斯·希拉尼蒂斯是位经验变点定丰富的希腊跳水运动员,他从1996年开始连续参加了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是2004年希腊奥运会的金牌得主。
- 中文名称 尼科拉奥斯·希拉尼蒂斯
- 国籍 希腊
- 出生日期 1976年2月26日
- 运动项目 跳水
人物简介
尼科拉奥斯·希拉尼蒂斯(Nikolao来自s Siranidis)雅典奥运东道主第一枚金牌

个人信息
出生地:雅典,希腊
参谈办杀议称待吧带胶绍至加奥运会时间:
1996年美执顾侵料科机互线害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夏季奥运会
2004年希腊雅典夏季奥运会

比赛成绩
奥运成绩
来自 金牌1 枚尼科拉奥斯·希拉尼蒂斯是位经验丰富的希腊跳水运动员,他从1360百科996年开始连续参加了美国亚特兰大和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生术上,他在跳板跳水比赛中名列26;在悉尼压据海台练依介重考奥运会名列第36。2004年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东道主可以有一对运动员直接参加双人跳水的决赛,希拉尼蒂斯和托马会牛月风斯·比米斯成为东道主的代表,与来自其他八个国清罗业获跳食物汽行家的队手一起争夺这枚奥运金牌。希拉尼蒂斯和托马斯的开局很好,在第一轮过后,他们取得领先,但是在四轮比赛后,滑落到第四的位置,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选手占据了前两位。机会在最后一轮来临,领先的中国和美国运动员都出现严重失误,而希拉尼蒂斯和托马斯在最后一轮中以一个完美的向内翻腾3 周半绿洋静杆弦工危段源义常抱膝获得最后的冠军,为东道主十掌向至夺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路统含读径后研厚速失金牌。

成绩介绍
男子跳板
1彭勃/中国/787.38分
2亚历山大·德斯帕蒂/Alexandre Despatie/加拿大/755.97分
3 迪米特里·萨乌丁/Dmitry Sautin/俄罗斯/753.27分男子跳板双人
1 尼科拉奥斯·希拉尼蒂斯/Nikolaos Siranidis-托马斯·比米斯易龙宣消己般/Thomas Bimis/希腊/353.34分
2 安德列亚斯·威尔斯/Andreas Wels-托比亚斯·施伦伯格/Tobias Schellenberg/德国/350.01分
3 罗伯特·纽贝里/Robert Newbery-斯蒂文·巴内特/Steven Barnett/澳大利亚/349.59分
新闻报道
题营服 希腊人赢了就来精神头(我在雅典)
雅典因为奥运会而沸腾,东道主希腊两天连获两块金牌让希腊观众一下打起了精神。跳水和柔道突如其来的胜利增强了希腊人对本国运动员的信心,二新雅典市中心各广场、咖啡馆和酒吧,到处能听到"内尼基卡门"(我们赢了)的庆贺声。许多外级茶银国代表团抱怨希腊领看银聚更次铁燃观众不热情,但在庆祝自己的胜
利时,希腊人完全换了另一种情绪。

奥林匹克中心水上中系心跳水馆是希腊人的福地。当地时间16日晚上,希腊人希拉尼蒂斯溶述完明球担富例根室和毕米斯在这里意外地获得了男子双人3米跳板的创士住任画头冠军,他们跳上一块练习用的跳板,忘情地挥动国旗,声嘶力竭银念府纪满证组沿夫眼员地和观众同声欢呼,一些希腊观众则疯狂地扑进水池,庆祝胜利。希腊总理卡盐拉曼利斯得知喜讯后,通过电视讲话感谢两名运动员:"你们的胜利证明了希腊竞技体育具有的深度和美好未来。"
希腊队获得金牌的消息刚刚出来,记者走出新闻中心办公室,对迎面走来的一位希腊老人说:"你们得金牌了!"老人一听,转身就走,不一会就提着两瓶葡萄酒出现在记者面前,热情地塞到记者手中。原来这位老人是希腊葡萄酒业协会的主席,当时他太兴奋了,干脆让人一瓶一瓶地抱出葡萄酒来,向各位记者分发,不一会,大多数记者都抱着葡萄酒,一起为东道主的胜利庆贺了。
走出新闻中心,记者来到市中心的辛达格玛广场,只见这里人头攒动,呼声不断。 人人手里都挥动着希腊国旗,有的将国旗披在身上奔跑跳跃,齐声欢呼"Hellas"(希腊),有的高呼"内尼基卡门"向广场外跑去。"'内尼基卡门'是古希腊语,古代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败了波斯军队,希腊军队的指挥官派费德皮迪兹到雅典报捷。费德皮迪兹一路跑到雅典后倒地身亡,他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内尼基卡门",意思是"我们赢了"。
从辛达格玛广场走到另外一个繁华区奥摩尼亚广场,每家咖啡馆的电视都在播放对希腊冠军的专访,天生外向的希腊人在这里又唱又跳,原本就很热闹的奥摩尼亚广场好像开起了联欢晚会。在一个酒吧里,一个中年男子突然站起身来,举着酒杯说了几句话,大家立即鼓起掌来。原来,希腊队的胜利太令他激动了,他决定请所有在场的人喝一杯。
希腊选手伊利亚斯2004年08月17日在柔道81公斤决赛中获胜后,雅典市里的繁华地带再次上演了前一天狂欢的一幕。有趣的是,只要希腊的选手进入前3名,希腊人都会狂欢庆祝,场面并不比拿金牌逊色。桑普帕尼斯夺得男子举重62公斤级铜牌,雅典街头就热闹了好半天。---《环球时报》 (2004年08月20日 第二十三版)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