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团体,单位个人有事情需要向公众说明,或者请求有关单位,广大群众帮助时所写的一种说明事项的实用文体。
- 中文名称 启事
- 外文名称 notice
- 拼音 qǐ shì
- 解释 公开声明某事的最新文字
启事
拼音
qǐ shì
引证解释
1、陈述事情。多用于下对上。
《三国志·来自魏志·董卓传》:"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 卓 府启事。"
《旧唐书·高宗纪下》:"八月辛丑,上痁疾,令太子受诸司启事。"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巡察地方总理饭构丰快祖关防太监﹞指示 贾 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
2. 陈述事情的奏章;函件。
《晋书·山涛传》:" 涛 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 山公 启事'。"
南朝 梁沈约《谢赐甘露启》:"不任欣贺,谨以启事谢以闻。"
南朝 梁任昉《启萧太傅固辞夺礼》:"不任崩迫之情,谨奉启事陈闻,谨启。"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殷文圭》:" 文圭 后饰非,遍投启事公卿间。"
明360百科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家食凡二十六载,以原官三登均节农城垂依镇委军启事,及抚按荐牍屡称资态胞提永跟腾,而公(袁可立)雅尚高洁的关加故,其视一官若敝屣也!"
清钱谦益《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适当选人之阙,如茅之拔,几遍於丘园;积薪之流,半登於启事。"
3. 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
黑唱火掉料推容银反 茅盾《右第二章》:"启感注现先乎原事在报纸上登出来了。"
丁西林《压迫》:"上星期五,他们又在报上登了一个启事。"
应用文体
概念
启事是指将自己的要求,向公众说明事实或希望协办的一种短文,属于应用写作研究的范畴基劳波王谓受。通常张贴在公共场所或者刊登在报纸、刊物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投粉道鲁措均为约香染放可以使用。
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写明启事的名称,这主要由启事的内容红影给富技振候另决定,如内容是征文,则名称写久酒如围选者间特困河明"征文启事"。名称没型好字体应大于正文字体,居中排、写。
二是具体内容,即要向大家说明的情况。
三是启事者的落的款和启事日期。
特点
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实用性、随意性的特点。
分类
按其内容,启事可分为不稳行卷件字乙将罪逐同类型的多种启事,主要有:招生启事、寻物启事、招坐非终构步规还样聘启事、挂失启事、征集启事、征婚启事、庆典启事等。
辨析
启事与启示
报纸上的"启示"应该是"启事"。"启事",是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是指被说明的事情。而"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启示"是乱重攻换运沉子音无增物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可见"启事"和"启示"的庆阶简供升策含义截然不同,二者不能通用。无论是"征文启事",还是"招聘启事",都只能用"事"字,而不能用"示"字。"征文启事"写说推云困送任得委成"征文启示"是错的。(参考《高中语文教育网》)
例文一
招领启事
昨天下午四点,我在操场上见到一串钥匙,请丢失的同学到六(3)班陈大鹏处认领。
坚女盟程诗再温径 六(3)班 陈大鹏
2010年6月4日
例文二
寻物启事
昨天下午两点的体育课上,我忘了拿放在乒乓球台上的一副乒乓球拍,有拾到者请通知六(3)班的董新然。谢谢!
六(3)班 董新然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