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成于清代中叶的常州词派,以其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型的词人群体,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探索性之品格。
- 书名 常州派词学研究
- 作者 江苏无锡人
- 毕业学校 南开大学中文系
内容来自提要
形成于清代中叶的常州词派,以其颇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作为学者型的词人群体,常州派词人将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其词学道路,既富于理性之精神,又具有探索性之品格。他们在坚持词学本色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作论、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们标举两宋词人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和王沂孙等正矿排自识轮黄四家词,既为后学指出了一条学习的路径,也使之成为常州派词学倡导的形象化样本。
作者简介
黄志浩,江苏无锡等些修人。1989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中国诗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诗学概论》、《古代诗词的创作与鉴赏》等专著,有四十多篇论文在、 等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专著与论文多次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将来自治学的方法和思维运用到词学上,坚持词学本色论的同时,引入诗学中的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并进行了发挥与创新,在词学360百科的审美理想、功能论、创作论年剂征想友别字、鉴赏论、音律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图书目录
绪论常州词派的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球江后免常州词派的形成
第一节特定的时代境遇
第二节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
第课攻文密三节特殊的常州词派之经学品格
第四节适应时代特定心态的词学风貌
第二章常州词派的分期及其早期特点
第一节确定词派的分期及其依据
第二节词派的早期成员及其构成特点
第三节常州派词人的风会与星散
第三章张惠言对常州词派的开创
第一节经学思想与词义起后学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带有矫国枉过正色彩的词学观
第三节"比兴"与"神理"相结合的创作论
第四节"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论
第五节关争节于温庭筠词的纷争问题
第六节赋手文心,开倚声家未有之境--论张惠言、张琦的词学创作
第四章董士锡对常州派词学的修正
第一节董士锡的生平及其词学观之变异
第二节董士锡对常州词派理论的平衡与修正
第罪利北哪三节循声兴象,悉举骚雅--论董士锡的词学创作
第五章周济对常州派词学体系的奠定
第一节周济的生平及其与常州词派的结缘
第二节淡化经学:向词学艺术本位头阿屋管的回归
第三节范畴对举:开辟词论建构的新路径
(一)"空"与"实"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二)"入"与"出"及"有寄托"与"无寄托"
(三)"就景叙续比同元承示犯情"与"即事叙景"及"无门径"与"有门径"
第四节审调度韵:词律的抒情酒类型与美听功能
(一)周济词律论的生成背景
(二)对词律声情的确认与分适体掌从经春粒测反轴额类
(三)四声、五音与词之美听功能
(四)关于"入声代平声"与"上声代平声"的问题
第五节审美实践:与其词论同步的艺术展示--论周济的词学创作
(一)周济词学创作的分期与艺术旨趣
(二)"穷高极深之趣"与"备刚或种星称柔之气"
(三)"奇思壮采"与"浑化无痕"
第六章常州派词统的建立
第一节"飞卿为正,后主为变"--词乐钢雷拿造统的萌芽期
第二节"余少嗜此,中更三变"--词统的调整密高班期
(一)降温、韦而推两宋
(二)纠弹姜、张而笃喜清真
(三)退苏进辛而绍鲜源术顾久标举梦窗
第三节"是为四家,领袖一代"--词统的成型期
第七章常州词派的流布与嗣响
第一节常州词派外围的行措动非耐易图呼应与推阐
第二节对常州派词学的普遍认同
第三节常州词派在晚清与民国之交的嗣包表基图主脚响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