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街鼓》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七古。
此诗前六句写鼓来自声朝朝暮暮响不停,催转日月,草木生长、人之老死的正常现象,以及追求长生的秦始皇、汉武帝的老死,讽刺昔日帝王讲神仙、求长生的愚妄。后四句写人生变化生发,人的头发由黑变白,更言神仙也会老死,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全诗构思奇巧,语言警拔,笔涉幽冥,意境幽冷,以鼓声之不断喻宇宙之长存360百科、历史之无限,用以对比人生,抒发其深沉的人生感慨。
- 中文名 官街鼓
- 别名 咚咚鼓
- 作者 李贺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来自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360百科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 官街鼓:长安城大街上的鼓声,用以报时和戒夜。《旧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据《马周传》载:“先是京城诸街,每至晨暮,遣人传呼以警众。周遂奏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握垂温呼,时人便之。”
- 隆隆:指鼓声。转日:指太阳升起。
- 月出:队落先投封跑倍指月亮上升。
- 汉城:西汉建都长安,故称长安为“汉城”。黄柳:刚发嫩芽的春柳。这句暗示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什物更换。
- 柏陵:指帝王陵墓。帝王陵地常植松柏,故称。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香骨:指赵氏的尸骨。
- 磓(duī):敲击,这里是消磨之意。日长白:指无尽的白昼。
- 孝武:汉武帝刘彻。乐等查如错绍保十秦皇:秦始皇嬴政。二人都是著名的信神仙求长生的帝王。
- 从:伴随。翠发:黑发,指年轻。芦花色:像芦花般的白发,指年老。
- 中国置精检:指京都长安。
- 天上葬神仙:意指求仙者的虚妄。
- 传易祖书道牛取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相将:相与,相伴,相随。
诗句译文
拂晓,隆隆的鼓声催促着太阳的运行,傍晚,隆隆的鼓声催促月亮的上升。
京城里,嫩黄的春柳映照着刚更换的新帘,赵飞燕的香骨久已埋葬在皇陵。
鼓声锤碎了千百年的漫长时光,秦皇汉压武也不能再听到这官街的鼓响。
精训案入选打时球 任由您翠黑的头发变作芦花般模样,只有鼓声与终南山一起厮守地由增燃京城,日久天长。
就是天上也几次三番埋葬过神仙,只有这鼓声与漏声此起彼落,永远圆荡。
创作背景
著皮粒脱晶空鱼染久吃 元和五年(810)唐宪宗与宰乙风负使口居伯始盾程红相们谈到神仙时,问:"果有之乎?"李藩回答说:"秦始皇、汉武帝学仙术、求长生,效果如何,你看看历史记载就知道了。"事见《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当时,李贺正任职长来自安,必有所闻,便借360百科街头的鼓声,赋此诗来回答宪宗的问话。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这首诗题目是"官街鼓",主旨却在惊痛时光的流逝。时间,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诗人刻画了官街鼓的鼓声这一艺术形象,把无资形变成了有形,把抽象的每酸医殖事物形象化,使读者感触到了时光这一无首面厚量妒一限存在的事物。官街鼓是时间的象进离服请川善认树独均犯征,那贯穿始终的鼓点,正像是时复率超走席买握身光永不留驻的脚步声。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离奇的画面:宏观宇宙,日月跳丸,循环不已;画外传来咚咚不绝的鼓声。这样的描述,既夸张,又富于奇特密的想象。一、二句描述鼓声,展示了日月不停运转的惊人图景;三、四句转入人间图景的描绘: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这样,官街鼓给读者的印象就星十分惊心动魄了。它正是"月寒日暖煎人寿"的"飞光"的形象的体现。第五、六句用对比手法再写鼓声: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而"日长白"--宇宙却永恒存在。可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十分短促可悲。这里专提"孝武(即汉武帝)秦皇",是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曾追求船够行长生,然而他们未遂心愿,不免在鼓声中消灭。值得玩味的是,官街鼓乃唐制,本不关秦汉,"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而诗中却把鼓声写成自古已有,而且永不消逝,秦皇汉武一度听过,只是诗人不原美能再听。可见诗人的用心,并非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着眼于这个艺术形象所象征的事物--那永恒的时光、件本车迫溶伯不停的逝去。七、八两句分咏人生和官街鼓,再一次对比:尽管人"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均滑型算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和名二坐或"。这两句因省略较多,曾引起纷歧的解说。但杆路重菜开功几里仔细玩味,它们是分咏两个对完需充坏立面。"君"字是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一定是专指二帝。通过两次对比,物械精九品秋物画进一步突出了人生有限与时间无限的矛盾的不可克服。诗写到这里,意思似乎已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但诗人并没有专意又守证轴扬就此搁笔,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不免一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它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这里仍用对比,却不再用人生与鼓声比,而以神仙与鼓声比:天上神仙已死去几回而隆隆鼓声却始终如一,连世人希羡的神仙寿命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可悲,那么人生的短促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一篇之中总共包含三层意思。最后神仙难逃一死的想象不但翻空出奇,而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官街鼓》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画和渲染生命有限、时光无限的矛盾,有人认为意在批判神仙之说。这种评价是很局限的。从诗人李贺生平及其全部诗歌看,他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其中应含有"志士惜日短"的成分。他怀才不遇,眼看生命虚掷,对此特别敏感,特别痛心。此诗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通过异常活跃的想象,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发生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形象,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名家点评
明·黄淳耀(《黎批黄评》卷四):神仙可死,而漏声不绝,极意形容。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人少发色翠黑,老则白如芦花,由少而老,人人如是。乃有人独欲长生,与南山并寿,守此中国而不死。岂知神仙不死之说,本是虚诞之辞,虽或可以祛病延年,终有死期,岂能如漏声之日夜相将而无断绝乎?
钱钟书评述此诗末二句:谓仙寿长而有尽,不如宇宙之无穷。袁中郎《瓶花斋集》卷四《过黄粱祠》第二首云:不脱阴区苦奈何,仙官尘侣不争多。人间惟有李长吉,解与神仙作挽歌;殆指此耶"(《谈艺录》第381页,《补订59页》)。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