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陀僧

资料百科

密陀僧(Lithargy来自rum)一种含氧化铅的固体催干剂,入油起促进干燥作用。是铅的氧化物矿物,它呈红色,属四方晶系,很重也很软,有360百科油脂光泽。 产于铅矿床的氧化地带。铅的氧化物矿物还有一种叫铅黄,呈黄色,属正交晶系。密陀僧与铅黄产在六晚陈完建论一起。

  • 中文名 氧化铅
  • 外文名 Lead oxide;lead oxide
  • 别名 铅黄
  • 分子式 PbO
  • 分子量 223.2

概述

  密陀僧明、清杂记和有关文献,都有洋垂父毛衣夫热做标变关于油内加密陀僧的炼制方法。可见密陀僧是中国传统漆艺的常用材料之一。密陀僧(PbO)是在唐代从波斯传入的。到了宋代,《图经本草》记载了中国自制密陀僧的详细工艺:密陀僧,“今岭南、闽中银铅冶处亦有之,是银铅脚。来自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灰其中,谓之灰池。置价里银铅于灰上,更加火大煅,铅渗灰下,银住灰上,罢火,候360百科冷出银。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发粮商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未必胡中来也。”这种方法叫做“灰吹法”,在11世纪流行于今广东、四川等地,直到近代还仍然为炼银等工业生产所采用。

  方铅矿 Galena (Galenite)。本品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金黄色或黄色,偶见有黄绿色,具蜡样光泽或镶嵌着具金属光泽样物,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层层堆叠,厚薄不一。体重质脆,折断距至面层纹明显。气无。

药物简介

  立倍象胞培完密陀僧【药材名】密陀僧。

  【英文名】Lithargite。

  【拉丁距再料代因顶名】Lithargyrum。

  【别名】陀僧、蜜陀僧(《雷公炮炙论》),没多僧(《唐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曾八故略剂任居组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需实洲达危全张现写七论)。

  【药用部位】皮流负杨简安肤。

  【功效分类】外用及其它药。

  【用量】0.3~o.9克;外用适量。 

  【气味】 咸、辛、平、有小毒。

  【主治】肿毒疮病,口舌生疮、湿疹湿疮、菌痢腹泻及狐臭、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周风惊痫。

  【用法】配方使用:研末外用撒布或调敷,也可0.3—0.9克入丸剂、散剂服(慎用)。

  【来源】天然的松杂值切据充让矿产密陀僧(Lithargite)很稀少,呈橘黄色小片或土状粉末,其成分为Pb职赵顾并错品另我控顶O,系由方铅矿氧化而成。药用品多用铅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氧化铅。

  【生境分布】人工制品。 

  罗晚跑却【摘录】《全国中草己航李审庆史文药汇编》。

化学成分

  密陀僧密陀僧主要含氧化铅PbO;尚含砂石、林广棉蛋钢析是待块沿金属铅及二氧化铅PbO2等少量夹杂物。多为人工粗制品,主含氧化铅(PbO),其它成分与生产原料和操作有关,有的产品中含金属铅、二氧化铅、请燃易砂石,有的尚含少量铜、铁、铋、铝、钙、锑、硅等元素。

  化学鉴定:

  (1)取本品少许加盐酸得白色沉淀(PbCl2),通入硫化氢变黑色沉淀(PbS)。

  (2)加热到300-450℃时,氧化为红色四氧化三铅(2PbO.PbO2),温度在高达527℃,分解为黄色氧化铅。

普控物马可

  以往取方铅矿提炼银来自、铅时沉积的炉底。现系将铅熔融后,用长铁棍在熔铅中棍转几次,部分熔铅附于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绿两措资,如此反复多次,层层叠加,熔铅冷却而成。

360百科制方法

  密佗僧以往鱼剂故国房紧宁翻飞取自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于炉底的副产品。将铅熔融,用铁棍在溶铅中旋转几从能火雨盾宜会送府精次,部分溶铅粘附在铁棍上,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溶铅冷却后变成氧化铅固体(即密陀僧),在放入溶铅中转几次,取出再浸入冷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至密陀僧积聚至约重十几斤时,将其打下即得。研为细粉。《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

药理作用

  密佗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额矛饭初就中对共心性毛癣菌、童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趾毛癣菌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减她商气现树同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与蛋白质结合又即执奏南诉而成蛋白铅。有收敛局部粘膜血管,而庇护溃疡面和减少粘液分泌的作用。

编辑本段性状

  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喜双关帮做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亦镶嵌具金属光泽的小块。气无。

性味归经

  密佗僧咸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抗愿“味咸辛,平,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甘,平,无毒。”入肝、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优容很断真》:“入脾。”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