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是200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全德。
- 书名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
- 又名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
- 作者 李全德
- 原版名称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
- ISBN 9787501340606
基本信息
作 者:李全德 著
出 版 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6-1版 团民保总掉冷华厚金察多次:1页 数:340字 数:
来自 印刷时间:2009-6-1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
360百科 印 次:1I S B 队围它办证N:9787501340606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以中晚唐、五代冷、十国、北宋前期作为一个唐宋变革期,在这样的时空之内观察枢密院的发展变化,探讨唐宋之际中枢体制的演急进。在此期间,枢密院从最初的内廷传宣之职,走向外朝,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人选上,从宦官独占,经历文吏、文士与武吏、武将的杂糅竞进,到文连械自状臣独揽。中书、枢密的关系经历了从宰枢合一到二府分职,二府对举文武大政格局确立。本书对以上过程做了细致的考察,但避免将制度变迁看作是直线、渐进的过程,充分注意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作者简介
李全德,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肥究领域为唐宋政治制度史。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
一、唐宋中枢体制的变迁:从三省到二府
来自 二、唐宋变革期:五代十国的重要性
三、议题、材料与方法
360百科 上篇 唐代部分
第一章 内枢密--热枢密使的唐朝形态
一、唐代枢密使的设置
二、内枢密院
第二章 枢密使与中晚唐中枢体制
一、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与枢密使的产生
二、唐代枢密使的职能及其人选
三、枢密使与中晚唐中枢体制
中篇 五代十国部振界迫粉句做贵他分(上)
引言
第一章 后梁的崇政院
第二章 走向外朝:后唐枢密院的建立京士著与二府制的形成
一、"武事出枢密":后唐枢密院的职能
二、对掌文武:二府制的出现
三、中门使与后唐枢密使的职能渊源
四、枢密使带相衔:以郭崇韬为中心
第三章 后晋至顺季后周时期二府关系的调架益它整
一、后晋:枢密院的废千业金盟怕移企按氧会复
二、后汉-后周:从宰枢合一到二府分职
三、武人·文吏·文臣:五代枢密使人选的演进
结语
中篇 五代十国部分(下)
第四章 枢密使制度在南方的继承与演变
第五章 前后蜀的枢密使
一、从文臣到宦官:前蜀枢密使制度的反复
二、后蜀的通奏使
第六章 吴、南唐枢密院的演变
一、杨吴时期的"内枢使"
二、南唐前期枢密院的发展
三、"江南政事多在尚书省"
四、后主时期:"百司政说吗事往往归枢密院"
结语
下篇 北宋部分
第一章 宋人及其后学者关于"二府"诸层面的理解
第二章 宋太祖时期的枢密院
第三章 枢密院在宋烟容联队训太宗时期的进退
第四章 真宗时期枢密院制度的大致定型
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周倒的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内枢密--枢密使的唐朝形态
始置于唐代的枢密使和枢密院,历五代至宋而发展成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政,形成二府制,并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数个政权的中枢体制。本章对枢密使的讨论首先从正名开始,认为"内枢密使"与"内枢密院"才是唐代枢密使、院的正式名称。"内枢密使"与"内长方斯冷汉钟毛枢密院"不管从职能,还是地位上看都与宋制迥异,站在二府室区整制的立场上看,可谓是枢密使的唐朝形态。
一、唐代枢密使的设置
对关于唐代枢密使一职的初置,五代、北宋所修之两《唐书》、两《五代史》均无明确记载。对此宋人叶梦得曾有解释云:
枢密使,《室调强严汽皇宗双形唐书》、《五代史》皆不载其创始之因,盖在唐本宦者土稳南西夫之职。唐中世后,宦人使名如是者多,殆不转胜记,本不系职官轻重,而五代特因唐名而增大之,故史官皆不暇详考。据《续留界歌府青不马无事始》云: "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续事始》为蜀冯鉴所作也。①
叶梦得认为枢密使本为由宦官所任众多内诸司使之一种,"不系职官轻重",故不为当时史官所重,而后来史官无所依傍又不暇详考,因而诸书皆失载其创始之因。……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