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资料百科

《哈佛械染记资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脸字族虽引攻令持老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丹妮·冯。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二十句训言。

  • 书名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
  • 作者 丹妮·冯
  • 类别 图书>励志与成功>名言/格言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01日

内容来自简介

  从这里退学弱短烟证系职云父袁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在这里毕业的杰克·韦尔奇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CEO,从这里走出了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美国总统。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精英的摇篮?究竟是什么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精神、美国梦到底包含着哪些精髓?打开这本书,领会训言中的真谛,你将找到答案。

  为什么哈佛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些训言中那勤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启发和激励着美国青年们,也使哈佛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和30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伟人、名人们又反过来激励着美国人的奋斗精神。

无中生有的训言

报道原文

  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和理想的证明

  滑所费侵协组标比央视《世界着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360百科睡的人实在是太累里选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长环零科出倍印甚封忘我地在看书。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系苗放权况示利持站丝首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衡木承紧否食都南映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损剂怕参李守杂龙前。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创并坚长大基留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连草苦按确房目子皇黄细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卷画掉操村段握加直历罗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较放找吧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胞苏坐到边边白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请由修突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投宁的露息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给能陆宽据统察农稳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单半究肉立语氧程河均,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得般段子货伟怕严,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着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原文批注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这张的确是我们学校一个大家最爱去的图书馆,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有很多空位,而且大家学习积极性跟中大没什么两样。这里礼拜天晚上人超多,因为大家都把礼拜一要交的论文作业什么的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

  【这张不是我们学校的任何图书馆,而是一开始写这篇文章的人随便找的。后经过考证,其实出自华盛顿大学,而时间也不是平常日子的凌晨四点,而是期末考试周前的晚上十点(大家都懂的,那个时间图书馆不满都不正常)

  接着是正文,我只截取了他作了评论的一些段落,【加粗字体】为他的评论: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我觉得是人的懒惰和贪玩,如果平时时间安排好一点就不用熬夜写论文了。】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如果你真的每天这样的话,那在这里算个怪喀。】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我没见过哪个学生不边吃边聊的,更没见过几个边吃边读的。会读书的人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埋在书里。】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我们从来没有100个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我去过我们医院,都在看杂志什么的,安静不是因为大家都好学,而是因为是医院。】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哈佛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哈佛学生是正常人,正常人享受生活,欣赏校园里秋天的红叶和冬天的白雪,而且平均步行速度应该没有国内快。】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也从来不应该是神话,神话只是本文作者的一厢情愿和中韩两国电视剧界和补习界的幌子,摇钱树。】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这些不是透过表面的东西体现出来的。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人们: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没那么夸张。】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要不然就是之前玩太凶了,要不然就是夜猫子,早晨可能睡到12点。】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可怜的笔者。】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这到没错。】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你确定不是因为喝酒喝醉了???】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仅在考试之前,但是那些人一般平时就不太care吃饭这件事。】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了。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感觉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迸发了出来。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主要课程,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没有考试,除非你拿honors。】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没有这样荒唐的要求,我们学校更希望可以四年里均衡交叉地安排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没那么惨,我们一般读个50%已经算很不错了。】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这个我就不了解了。】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没有这么惨,20%的人消失了的话我会察觉到。】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在哈佛不仅学生有压力,老师一样有压力。在哈佛的课堂,要求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新的。老师每年讲课的内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学的发展变化。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处在最前沿科学的研究阵地。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而且能与他人进行有说服力的交流。【本科生大部分的课讨论部分sections都是由良优不齐的研究生主持,有些很认真,但是有一些也教的很烂。讨论的质量吗,也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个讨论案例:

  Teaching fellow: who fought whom in the opium war?

  Students: uhh, China, and...uh....uh,,, someone?

  Teaching fellow: someone?

  Student: I don't know (an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was taught in class)

  Teaching fellow: Great Britain.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努力是对,但是不能死学,哈佛的人并不一定都有多聪明,但是大家都有一些梦想,一些自己独特的东西,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

  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从未听闻,要知,教授也是会开玩笑的。】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建议笔者不要本科和博士生不分,它俩还是有区别的,颇有用博士生的生活来夸大本科压力之虞。】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我们一个礼拜一次吧,大一在那边做份临时internship一个礼拜还去三四次呢。】

  附录:

  之前网上流传过"哈佛图书馆的20条训言",后来有人证实这20条训言是杜撰的,我们且不管它的真实性如何,这20条训言读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妨附录如下:【从来没有的事,后来发现是韩国的一些补习业者,将韩文的原文翻译成英文,后来搭上哈佛的名号。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睡眠是很重要的,这个不是打不打瞌睡的问题。试想你要是不能保证睡眠,考试读书结果不都得打折扣吗?

  在哈佛,虽然学习强度很大,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也不提倡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们认为,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哈佛的学生也说,哈佛的课余生活要胜过正规学习。【终于讲出真话了。】而哈佛也意识到适度的课外活动不但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因此,他们提出要像"绅士一样地玩"。【如果笔者对绅士的定义是喝的大醉,放着吵到翻的音乐玩beer pong)。 玩的结果就是睡眠时间减少,还有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做。】(我的注释beer pong是一种游戏,通过扔乒乓球入对方杯中令对方将杯中啤酒喝尽。)

事件总结

  求证发现"训言"不存在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这些错误频出的英文版"哈佛图书馆自修室墙上的训言",陈应宏恐怕不会想到,他会在某一天与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建立联系。

  陈应宏在去年12月初被告知,学校要请广告公司制作一批中英文对照的标语展板,内容是20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中英文训言。然而,当发现这些训言的英文"一塌糊涂",有的连主语都没有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并在去年12月14日给哈佛大学图书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向其求证是否有这些"训言"。

  第二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DeborahKelley-Milburn回复了陈应宏的邮件:"已经有很多人就这个问题询问过我们。我想,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民间传说。我们哈佛大学里的各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共有70余家图书馆---记者注)都没有这类'训言'。"

  他进而求证: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什么?结果被告知,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记者注)。

  伪"训言"传播路线图

  记者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就有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有网友在一个名叫"雨巷寻香"的交流英语翻译论坛上发帖,讨论"《哈佛大学图书馆警句》的比较正式的翻译"。

  发起话题的论坛管理员称,网上流传的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些中文语句"被译成不明不白的英语,有些更被传为'哈佛校训'"。他担心,网上乱传的东西,会被一些人误以为英文佳句范例。

  记者发现,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内容与此后刊发在杂志和图书上的几乎没有差别,但英文的内容却与此后的版本差别很大。

  该帖很快在"雨巷寻香"论坛中引起热烈讨论,管理员对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批注。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软件从中文逐字逐词"翻译"过来的。

  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作者是丹尼·冯,他在简介中称自己1991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彼时就职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体报道,中关村图书大厦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类书籍《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销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晋都市报》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连载。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报》春节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个版面刊载了这20条"训言"以及书中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网络上对所谓"训言"真实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就有人联系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或去过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人,求证这些训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这并没能阻止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的传播:仍有许多网友在论坛或自己的博客上转贴这些"训言";一些学校还把它们制作成双语展板,布置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的墙上。

  尽管丹尼·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训言和网上流传的版本并不相同,还存在语法问题,但这些"训言"却误导了相当一部分读者。有的读者后来在写文章时引用了该书中的某些"训言",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评论》刊载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一文),进而造成了更大范围的谬传。

  作者承认编造"训言"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作者丹尼·冯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没有实力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但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有哈佛梦,梦想进入那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美丽大学。国内的朋友来美国玩儿时,我带他们到东部游览,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圣而美丽的学府,参观它那古老而朴素的图书馆时,看到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时,我都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陈应宏给丹尼·冯发邮件求证:"这是真的来自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呢,还是您杜撰的一个国际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请您把英文原版发过来让我欣赏一下。"

  但他一直没有收到作者的回复,于是便给出版该书的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告诉他,她只负责内容的文字校对工作,也没有见过这些"训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联系作者核实后再给答复。今年1月4日,在与出版社总编辑的电话沟通中,陈应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联系上了作者,作者承认这些所谓的"训言"确实是没有的。因此,出版社将在网站上把相关介绍撤掉,并且不再印刷该书。陈应宏告诉记者,1月5日,出版社的网站上就没有关于该书的介绍了。

  "该书的策划人在1月5日下午专门给我打了电话,表示道歉,承认自己把关不严。"陈应宏说。

  伪"训言"流传的危害

  陈应宏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训言"表示担忧:"以前只听说过在中考或高考的语文作文中,有考生编造所谓的'名人名言'或类似的训言,唬得个别阅卷老师也拿不准真假,现在没想到,竟然有正规出版社策划、编造出的'哈佛训言'来欺骗大众。这种现象如不予以揭露,不仅会让更多的国人上当受骗,对此奉为经典,还会有更多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甚至'北大训言'、'清华训言'问世。"

  陈应宏表示,这些所谓的训言本身并没有害处。在他看来,书中提到的这些"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实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编造出来的。

  "为什么要披上洋外衣呢?说明作者或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影响。"陈应宏说,他希望作者能严格自律,不要为经济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新闻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坚决杜绝类似的"伪文化"和"伪洋文化"。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