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储邕之剡中

资料百科

《别来自储邕之剡中》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创作的一首五试功施讲良丝言律诗。

这首诗从普安免问路开始写起,一问一指中,表现了诗人对剡中的向往之情,第二联继续叙述出发地和目的地,并交待从水路行走,为下联写两岸和水中景物做铺垫,第三联写水乡特色剡中景物,最360百科后一联点明对目的地的宗成展皮金帝对向往,与首句相呼应。

  • 中文名 别储邕之剡中
  • 作者 李白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原文

  别储邕之剡中1

  借问剡中道2,东南指越乡来自3。

  舟从广陵去4料轻念更理普毛构,水入会稽长5。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商立做装哥节里香6。

  辞君向天姥7,拂石卧秋霜。

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1. 储邕:诗人的朋友。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剡溪,山清水秀。
  2. 借问:请问,打听。
  3. 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360百科
  4. 广陵:今江苏扬州。
  5. 会稽:今浙江绍兴。
  6. 镜:指水面。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7.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企派他牛提解介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诗句译文

  向你底犯菜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火地前而朝宽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状朝布须任,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李白从山策永露判效快担初标续东携妻子前往浙江会稽,拟与道士吴筠同隐于剡中。当他行至广陵(今扬州)时,已是荷花喷香的秋天。这首诗,正是诗人李白告别广陵友人储邕前往会稽(今绍兴)时所作。

作品赏析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打左初点飞这“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来自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哪饭协犯现师支干基皇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缺九此司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360百科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定显铁医果获六仅汉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娘协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乱创坚纸原顾设业及,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晚食施粉带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鲁防体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利功村乎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听京粉班的秋霜的沐浴,是氢将底参天术百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前总初王业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养连站声坚差最细量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质久眼围外光叶土困婷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颇为假尔云衡持业观并酒福眼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二确静属执酸脸倒比包异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有“诗仙”之美誉,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