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军事典故》是浙江河技环迅测医乡胡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晓宁。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经典以及诗词歌赋中的有关军事典故等有360百科关内容。
- 书名 军事典故
- ISBN 7308029751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装帧 平装
军事典故
编者:徐晓宁
基本信息:
·开本:0开
媒体推荐
序
人们说话、写文章,以及进行殖蒸也文艺创作,有时需要引用古代文来自化典籍中的故事或词360百科语,此类被引用的故事或词语被称之为"典故"。不少典故已经被凝结在成语中。较之一般的历史文献资料,典故通常更具有典型性,更加意味深长。后人引用典故,借以沟通古今、阐明事理、揭示人生,每每收到开启心智乃至振聋发聩的效果。典故是否丰富,典故的内容是否深广,流传是否久远,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规前阻氢天者的水准和教化水准的系粒批一种反映。就此而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也是值得自豪的。
在出版物或其他文化载体中,典故的介绍和诠释时有所见,但专门编撰、演播和集结极出版军事典故者,或许还是别开生面之举。我们读到的由徐晓宁同志等主编聚力掌三另血讨曾乐陈粮的《军事典故》这本书,本块来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军事节目《军事百科》栏目中的一组演播作品。从1999年8月至001年7月,连续播出76集。每次播出,均由节目主持人依据文本介绍采封是组密绝根站路且养典故出处,解释语义,讲述历史故事,并联系当今现实,点明其思想意义。典故的文献记载本身,已经是那么惟妙惟肖、言近旨远,再加上生动活泼、正中肯綮的解说,使其料冲湖护法优神频放弱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部队基层官兵含女显衣阳则法及中小学生的喜爱。声火理率位企督为了进一步满足观众的要求,浙江大学出版社决定将其编辑加工,正式出版。
局特岁而世促搞级蛋 本书的典故采撷自《诗经》、《左传》、《吕氏春秋》、《淮南子》、《战愿钢步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晋书》、《通典》、《资治通鉴》以及苏(东坡)词、辛(弃疾)词、《三国演义》等文史典籍和作品中涉及军事斗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斗争题材。内容包括军事、政治斗争的种种经验、教训,包括军事思想、军事谋略以及军事、政治舞台上诸多人物的精神风貌、才能和修养,等等。由此或可显示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之一斑。
读这本书的收高末制型效南获自然可以见仁见智。我想,了解这么多的军事典故,一定会深深地被我国历史上活跃无比、丰富无比、奇异无比、卓越无比的政治、军事智慧所打动,深深感到拥有如此智慧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它的最大的教益更在于帮助读者透视引发如此智慧的军事哲学底蕴。例如,书中介绍了一条成语,叫做"骄兵必败"。这一条似乎人人皆知。但如果知道了包含这层意思的整个典故,我们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骄兵必败"最早可能来源于《汉书·魏相丙吉传》。是年,汉宣帝与赵充国等将军商议攻打匈奴,丞相魏相上书谏止,并得到采纳。魏相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五个类型的战的活争及其结局:"救乱诛暴强一款环完环记越急律太,谓之义兵,兵义者
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差状对土仅齐龙按苏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接着,他指出,匈奴"未有犯于边境",倘若攻兰酒呼始花鱼打,师出无名。这种肯定"义兵"、"应兵",否定"忿兵"、"贪兵",特别是反对"骄兵"的战争观,可以说比较套加错社雨容害营级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军事文化的主流。尽管它体现了历史上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政治立场,但同时更包含着一系列合理的内核,是一份值得后人批判继承的军事思想遗产。今天,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军队是捍卫社会主义国家利益,同时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武装力量;我们坚决反对和抵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干涉主义,自己也永远不称霸;我们的国家和军队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搞懂"骄兵必败"、"兵骄者灭"的典故,弄清"兵义者干"、"兵应者胜"的古训,无疑有助于理解中国国防和军事,坚持和平、坚持正义这一原则立场的历史渊源,廓清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而且对于判断当今国际防务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及是非,也有重要价值。
……
目录
约法三章
唇亡齿寒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七步诗
舌卷齐城
投笔从戎
投鞭断流
退壁三舍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拔帜易帜
多多益善
金城汤池
居安思危
老马识途
七擒七纵
三箭定天山
图穷匕见
完璧归赵
吴宫教阵
先发制人
项庄舞剑
纸上谈兵
同心同德
如火如荼
泰山鸿毛
李广射虎
火牛阵,田单术
人微轻
兵不血刃
骄兵必败
运筹帷幄
斗酒彘肩
因势利导
披坚执锐
坚壁清野
斩将刈旗
兵贵神速
短兵相接
机不可失
老当益壮
百步穿杨
一鼓作气
言过其实
所向无敌
同仇敌忾
曲有误,周郎顾
网开一面
马革裹尸
声东击西
兵不厌诈
伤弓之鸟
赤膊上阵
饮醇自醉
负重致运力
画蛇添足
拭目相待
忍辱负重
一言九鼎
静待其变
困兽犹斗
人自为战
乐不思蜀
暗渡陈仓
生子当如孙仲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楚有善为偷者
胯下之辱
风流人物
匹夫之勇
干戈化玉帛
止戈为武
田光伏剑
乐极生悲
大树将军
简略文摘
书摘
这段话就是"同心同德"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它的意思是:商纣王虽然俘虏了很多奴隶,编人军队,但周武王有能够治理国家的良臣,并人心一致,行动统一。"乱臣"在这里指"良臣"。
这个故事源于公元前ll世纪,在我国历史上属商朝的末期。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陕西有个姓周的部族首领叫姬发(周武王),他开始兴兵讨伐纣王。
周武王亲自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还有四万五千名穿着盔甲的士兵出潼关,驻扎在黄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对付纣王,光凭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又联合了西南的八个部族,在距当时的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大会,声讨纣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这个誓师大会上宣读的誓词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这里边。
《泰誓》中称,纣王虽然有很多的奴隶,但他们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虽只有治国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着还有一段话:大家要团结一心,为同一个目标共同战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建立功勋,让天下永远享受太平。
当时所有的将士,听了周武王的誓词后,斗志昂扬,军心大振。此后,在牧野与前来应战的商朝大军展开了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将士和奴隶不愿为纣王卖命,在激烈的战斗中纷纷倒戈,发动起义。结果是纣王兵败自焚,商朝从此灭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纣王与民众离心离德,最后国破身亡;武王与民众同心同德,取得了胜利。一反一正,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团结,同心同德,该是多么重要。
如火女口荼
吴王昏乃戒,令……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望之如火。
--《国语·吴语》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想必您已经联想到了"如火如荼"这个典故了吧。这个典故最初是用来形容军队的阵容强大,比喻气势旺盛。其中的这个"荼"字,在古代指的是茅草的白花。
故事源于春秋的后期,公元前506年。当时,吴国在大破楚国后,又战胜了越国。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又打败了齐国,接着,夫差分别会见鲁国、卫国的国君,打算建立一个诸侯联盟,跟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卫国的国君卫出公一起到卫国去开会。夫差还请晋国的国君晋定公也一起前往。但晋定公并不想去,可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