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鸷词

资料百科

《养鸷词》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长苏五言古诗。

诗人描写了一位不懂养鸷的少年,日日哺育鸷鸟不停息,而他养育的鸷鸟却在捕猎石曲安映中一动不动的事件。通过将“养鸷”与“养藩”相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藩镇割据的忧虑,以及抑制藩镇的政治主张

  • 中文名 养鸷词
  • 别名 养鹰词
  • 作者 刘禹锡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养鸷词

  途逢少年,志在逐兽(1),方呼鹰隼(2),以袭飞走。因纵观(3)之,卒无所获。行人有常从事于斯者曰:“夫鸷禽,饥则为用。今哺之过笃(4),故然也。”予感之,作养鸷词。

  养鸷非玩形,所资(5)击鲜力(6)。少年昧(7)其理,日日(8)哺不息。

  探(9)雏网(10)黄口(11),旦莫(12)有馀食。宁(13)知下韛(14)时,翅重飞不得。

  毰毸(15)止林表(侵助责丰16),狡兔自南北。饮啄(17)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注释译

字词注释

  1. 逐兽:追赶野兽,打猎。
  2. 鹰隼(sǔn):也叫鹘(hú),凶猛的鸟。
  3. 纵观:通观,从头看到尾。
  4. 往超些历职负画配室笃(dǔ):厚,这里指轮肉气肥胖。
  5. 资:依靠。
  6. (xiǎn)力:力量小的动物。
  7. 昧:不明白,不懂。
  8. 日日:一作“日月”。
  9. 探:掏取。
  10. 网:用如动词,用网捕。
  11. 黄口:带黄嘴丫的小鸟。
  12. 旦莫:一作“旦暮”。
  13. 宁(nìng须宪):岂、哪里。
  14. 韛(gōu):古代射箭时用的臂衣,打猎时让鹰站在上面。
  15. 毰(péi)毸(suī):羽毛散张的样子。
  16. 表:树梢。
  17. 啄:鸟用嘴取食的动作。这里指鸟的食物。

白话译文

  养鸷词

  在路上遇着一个行围射猎的地毫组过少年,正呼唤着鹰隼去袭击飞禽走兽,我因而从头观看到尾,少年终于一无所获。过路的人有个曾经从事过这个的说:“鸷禽这种东西,饿了才能为人所利用,今天这个鸷鸟喂得过饱,所以才这样。”我有感于此,作了这首《养鸷词》。

  养鸷鸟并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围猎时的辅助工具。少年不懂鸷禽饥则为用,精心地喂食日月不停息。

  他掏雏鸟又网功核属古觉针刑黄口小鸟,使鹰鸷从早到晚有余食。哪知在追捕猎物的时候,鸷翅膀过重飞也飞不起。

  鸷鸟懒洋洋地蹲来自在树梢,任凭狡兔南边跑到北边。吃的喝的早已供给丰足,怎么能劳动起360百科它的羽翼。

创作背景

  来自因“永贞革新”失败,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九月十三日,刘禹锡被贬为360百科连州刺史;十一月十四日,在赴连州途中,再被贬为朗州司马。《养鸷词》即作于刘禹锡在朗州任职期间。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割据的藩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甲兵,又有其赋税,俨然是一个与唐王朝占丝断克一分庭抗礼的小朝廷。《养鸷词》中的“饮啄既已盈”、不听少年号令的鸷鸟,就是不服端联渐硫对做先唐王朝节制的藩镇军阀的形象写照。

作品鉴作观

  《养鸷词》与《昏掉岩得字缩可挥洋镜词》一样,是一首“讽托幽远”的政治诗。

  全诗共有十二句,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四句,写养鸷的目的不在于玩其形,而是要依靠它“击鲜力”的。因为这种猛禽“饥则为用”,所以不能“哺之过笃”。养鸷少年不懂得这个道理,天天都把鸷鸟喂得饱饱的

  第二层四句,紧紧承接前一层的“少年昧其理,日月哺不息”而展开描写,先写少年“探雏网黄口”,把小鸟捉来喂鸷鸟,使鸷鸟有从握吧着每早到晚吃也吃不完的食物;再用“宁知下韛时,翅重飞不得”的反诘,把少年的“昧类年千定年家夫”突现了出来。

  以上这两层中,正面描写少年的文字仅有四句,由于诗人紧紧抓住“哺”这个动作,所以虽然着墨很少,但把不懂养鸷道理的少年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

  第三层四句,先从哺之过笃的鸷鸟着笔,刻画了鸷鸟“毰毸止林表”的懒洋洋石家管会矛的形象,作为少年形象的衬托,使之更臻完善。最后“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两句以议论总结全诗。这两句议论是从全诗的形象描绘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形象描写使抽象的议论不流于空泛,言亮伯迫应抽象的议论使具体形象的思想性得尔宪费顺蛋没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这首诗以养鸷为喻,表达了诗人抑制藩镇的政治主张。宜织收粒工“饮啄既已盈”就是藩镇军阀割据的写照,诗中提出的饥而使鸷鸟为用的主张,是诗人削藩而使藩镇受制的政治主张的艺术表现。

作者简介

采色川语  ​刘禹锡(772-言移止飞头完儿抓检入发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架吧商例续浓若哪科。贞元十一年(公落观右任元795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历叫百落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皮书顶分诗电乐格写烟手“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刘禹锡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