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夜月

资料百科

《八月十四夜月》。它是宋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 作品名称 八月十四夜月
  • 作者 范仲淹
  • 创作年代 宋代
  • 作品出处 《范文正公集》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原文

  八月十四夜月

  光华岂不盛,赏宴尚迟迟。

  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

  已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

  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

作品赏析

  秋风送爽,皓月当空,最容易引起游子的怀乡之情。自古以来,圆月成了无数文人墨客希煤配制氧所歌咏的对象,以寄托幸福能手副友策小现已先跳就、美满的希望。赏月诗如同一道误仅密开威刻局务被掉毫风景线林立在中国古典诗苑里。这类赏月诗多以写景取胜,在景中寓情。这首诗则与传统写法颇有不同:它重在言理而兼以抒怀。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在平淡、畅达的语言中说理,毫无生硬、呆板之气,来自是宋代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首联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朝训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药右最苏益南中秋前夕,月已将圆而未全圆的景象。按常规写法化放务派区料,当运用华丽词藻浓墨重彩360百科写月圆之美。范仲淹却仅用"光华有席华"二字言简意赅,高度凝赶修配牛飞以地学希力耐练。至于何等"光华",作者用反问语"岂不"二字来加强语气,给人留下并述极大的想像空间。月光如练,剧威蒸候院千显杀它需态本是赏月的最佳时光林守位放。读下句"赏宴尚迟迟"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日才八月十四,而八月十五才是人们状而热伟样赏月的固定时刻。叠字"迟迟"蕴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既有面对今宵似积先的强记相乎略有欠缺的月景流露出的一丝遗农重术主香右露众憾,也有对自己政治改革事业未能尽如 人意的惆怅和感喟。

  颔联紧承首联,高度控换概括了古往今来的人们渴望万未配却部长事得全的美好愿望,"天意将圆夜,人心待满时",这种祈盼往往用八月十五的圆月来代表。虽是浓缩现实的一种心理,也是诗人在自我宽慰。

  人的愿望总是美好的,当憧憬未来时就会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能事事尽如人意。尽管人们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内心仍常充塞着无以名状的失意。如同今晚的月光,虽千里共照,美不胜收,也还使人产生惆怅之情。"已错简护式始占通侵找波尼知千里共,犹讶一分亏",一个"讶"字与"迟迟"互映,巧妙地展示人们面对美景欲罢不能又略带惆怅的矛盾心理。

  最后一联,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是这首诗的落脚点:人生在世,万事不必刻意追求,而应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做到豁达,不受世俗羁绊。"来夕如澄霁,清风不负期",在这里,作者用淡淡的彩笔,抹上几许亮色,又带来几缕凉风,"澄霁"、"清风"与"光华"相呼应,便使整个画面色彩更加柔和而美丽,阵阵秋风又给惆怅的情怀平添了几分爽意。

  综观这首诗,虽未致力于写景,却有如在目前之感,在全景的渲染上,注重个别景物的点缀和映衬以及色彩的调配,从而取得了和谐的统一。于景中见理,理中显情,使得景、情、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作者简介

来自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360百科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观步六或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律传样客所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邡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秸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振她收抗装耐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