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元朝中国历史事件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断代兴很种阶两取史,成书于1370年。宋濂(1310-1381)、王袆(1321-137查朝练系省每空3)是遵照皇帝朱元璋的诏令,主持编修。
《元史》全书21雨病口随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道统盟投轴服顺力殖7卷。
- 书名 元史
- 作者 宋濂、王袆
- 类别 正史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明朝
简介
元朝是概当王强台游行略怀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府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兴起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
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保突半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来自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360百科宗(窝阔台)到宪宗(蒙还苦放去哥)时期编成的史书色据价少《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写成的。这部史书对了解十二至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元世祖中统二年(件个1261年)。由参知政事王回鹗建议,忽必烈始设翰林国史院,开始纂辑国史。至元年间,又设立蒙古翰林院,专用蒙古文记录史事。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元朝除了元顺露责航福防帝的"实录"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较为完整的"实录",为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据。后来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十二人为采访官,到联系植序护若响范件考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
另外,历代的《后妃功臣列传》也是《元史》本纪和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
元朝的典章制度史也不少,主要有《皇朝经世大典》(《元史》中的《志》和《表》主要取材于此)八百司八十卷、留存到今的《元典章》、王祯的《农书》、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等,这些都是修《元史》的重要参考材料。
此外,还有些史料杂著,如宋人著的《黑鞑事略》、《蒙鞑备录》、《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也是修《元史》的材料来源。《元史》依据上述材料成书,因而具有原始史料丰富的特点。
元史内容
《元史》中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答帝买脸低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远纪言针沉内慢旧要犯但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
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识束销伟程益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这体现了《元史》编纂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编,材料少就少编。
《元史》的志书,对沉背副重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保存了大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以《天文》、《历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为珍贵。
《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历达志》是根据元代历算家李谦的《授时历议》和郭守敬的《授时历经》编撰的。《地理志》是根据《大元一统志》,《河渠志》是根据《海运纪原》、《河防通议》等书编撰的。
而今,《大元一统志》等书已经散佚转,《元史》中保存了这些书的内容,史料价值就更为可贵。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存客过班众队《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距简伤操小定江察左笔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元史》的史料来源一是实录,二是《经世大典》,三是文集碑传,四是采访。
元史编写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来自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360百科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具激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将鲜团解室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岁章压烟把带坏开史局,仍命宋濂、王袆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经过143天,七月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甚年安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如今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学木难几息你项盾控天。
各代版本
《元史》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是洪武刻本,洪武三年(1370)秋七月《元史》修成,十月便已"镂己兴极先燃委径乙铁版讫功"。嘉靖初年,南京国子监编刊二十一史,其中《元史》用的是洪武旧版,损坏的版面加以补刊,一般范先洋甲向容优肥未版心有嘉靖八、九、十年补刊字样,是为南监本。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三十四年(1606),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是为北监本。
清朝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是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对辽、金、元三史的译名进行亲了谬误百出的妄改,挖改了殿本的木版,重新印刷,通称乾隆四十六年本,这个版本是《元史》最差版本之一。
道光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的改动,重新刊刻,是为道光本。以后还有各种翻刻重印的版本,通常为治元史者所不取。
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99卷洪武本和南曾来研千围李最令少村混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出版,是为百校挥源基怀茶古歌话水护衲本,此在通行各本中最接近于洪武本的原貌,为治元史的中外学者沿用了四十余年,革日选料序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
1976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极升左买剂考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苏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百四十四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还吸收了前人对《元史》校勘的成果,并利用了大量的别针盟五老安期原始资料,校正了有关史文,这是已知最好的版本。
考订
区车激 元史稿100卷(清钱大昕试革利象聚率音厂越) 岛田翰曾见手稿残本28巨册,缺首卷至25见访馀录。
元史本证50卷(清汪辉祖垂类机否检树撰汪继培补)嘉庆7年家刊本绍兴先正遗书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4册第293-555页地相咸丰刻本
元史考订4卷(清曾廉)宣统3年自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4册第555-587页清刻本
元史弼违(明周复俊)二十四史订补第14册第587-627页民国刻本
元史札记1卷(近人叶瀚)晚学庐丛稿本,未刊,今藏上海图书馆。
元史语解24卷(清官书)乾隆46年武英殿刊本江苏书局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4册第645-?页清光绪四年江苏局本
元史译文证补30卷(清洪钧)光绪23年元和陆氏刊本广雅书局刊本藩属舆地丛书本
丛书集成第3912-14册二十五史三编第9册第1-119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第1-137页光绪23年刻本
仰仪简仪二铭补注1卷(清梅文鼎) 勿庵历算全书本艺海珠尘竹集 丛书集成第1325册
元史西北地理考4卷(清徐松) 岛田翰曾见手稿本,见访馀录。
元史地名考(清李文田) 科学院图书馆藏稿本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释地(清洪钧)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同声3卷6号 学术界1卷4期-2卷1期
二十五史三编第9册第120-138页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丛书二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9册第139-150页
元史外夷传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9册第151-158页
元史特薛禅昌思麦里速不台郭宝玉等传地理考1卷郭侃传辨1卷(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本
元史地理通释4卷(近人张郁文) 1925年吴县张氏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9册第159-210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第151-203页苏州刊江苏印书社本
补元史艺文志4卷(清钱大昕) 嘉庆11年顾莼手写本潜研堂全书本 江苏书局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八史经籍志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4册嘉定钱大昕集第5册
元分藩诸王世表1卷(清黄大华)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元西域三藩年表1卷(清黄大华)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1卷附元初行省年表(近人吴廷燮)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元书后妃公主传1卷(清毛岳生) 休复居文集附刊本 渐学庐丛书本
岳生答李申耆书云:元史益得统纪,已写出后妃公主二传,其所由舛错删增,又成考辨四卷,诸表皆定,惟须自书,病后颇畏繁赜中止。朱氏结一庐书目有元史二百十卷,注云毛生甫删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第137-151页渐学庐丛书本
新旧元史表2卷异同(近人陈汉章) 浙江图书馆藏稿本
新旧元史史目表1卷(近人陈汉章) 浙江图书馆藏稿本
补辽金元艺文志1卷(清卢文弨)群书拾补本 八史经籍志本 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清倪灿撰卢文弨校正 丛书集成第12册
补三史艺文志1卷(清金门诏) 金东山全集本 昭代丛书庚集本 八史经籍志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3册
木刺夷补传稿 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第203-207页光绪20年刻本
元史目录
本纪
卷次 | 目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 | 本纪第一 | 太祖 | 孛儿只斤·铁木真 |
卷2 | 本纪第二 | 太宗、定宗 | 孛儿只斤·窝阔台、孛儿只斤·贵由 |
卷3 | 本纪第三 | 宪宗 | 孛儿只斤·蒙哥 |
卷4~17 | 本纪第四到十七 | 世祖一到十四 | 孛儿只斤·忽必烈 |
卷18~21 | 本纪第十八到二十一 | 成宗一到四 | 孛儿只斤·铁穆耳 |
卷22~23 | 本纪第二十二到二十三 | 武宗一二 | 孛儿只斤·海山 |
卷24~26 | 本纪第二十四到二十六 | 仁宗一二三 |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
卷27~28 | 本纪第二十七到二十八 | 英宗一二 |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
卷29~30 | 本纪第二十九到三十 | 泰定帝一二 |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
卷31 | 本纪第三十一 | 明宗 | 孛儿只斤·和世琜 |
卷32~36 | 本纪第三十二到三十六 | 文宗一到六 |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
卷37 | 本纪第三十七 | 宁宗 |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
卷38~47 | 本纪第三十八到四十七 | 顺帝一到十 | 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
志
卷48~49 | 志1~2 | 天文一二 |
卷50~51 | 志3上下 | 五行一二 |
卷52~57 | 志4~9 | 历一到六 |
卷58~63 | 志10~15 | 地理一到六 |
卷64~66 | 志16~17 | 河渠一到三 |
卷67~71 | 志18~22 | 礼乐一到五 |
卷72~77 | 志23~27 | 祭祀一到六 |
卷78~80 | 志28~30 | 舆服一到三 |
卷81~84 | 志31~34 | 选举一到四 |
卷85~95 | 志35~41 | 选举一到八 |
卷93~97 | 志42~45 | 食货一到五 |
卷98~101 | 志46~49 | 兵一到四 |
卷102~105 | 志50~53 | 刑法一到四 |
表
表第1:后妃表 | 表第2:宗室世系表 | 表第3:诸王表 | 表第4:诸公主表 |
表第5上:三公表一 | 表第5下:三公表二 | 表第6上:宰相年表一 | 表第6下:宰相年表二 |
列传
卷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14 | 列传第一 | 后妃一-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孛儿台旭真(即孛儿帖)、太宗昭慈皇后脱列哥那(即乃马真后) 、定宗钦淑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即海迷失后) 、宪宗贞节皇后忽都台、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察必(即弘吉剌·察必)、南必皇后、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失怜答里、卜鲁罕皇后(即伯岳吾·卜鲁罕)、宣慈惠圣皇后真哥(即弘吉剌·真哥) 、速哥失里皇后、妃二人:亦乞烈氏、唐兀氏、仁宗庄懿慈圣皇后阿纳失失里、英宗庄静懿圣皇后速哥八剌、泰定帝八不罕皇后、妃二人:必罕、速哥答里、明宗贞裕徽圣皇后迈来迪(即罕禄鲁迈来迪) 、八不沙皇后(即乃马真八不沙) 、文宗卜答失里皇后、宁宗答里也忒迷失皇后、顺帝答纳失里皇后(即钦察答纳失里)、伯颜忽都皇后、完者忽都皇后奇氏(即奇皇后) |
卷115 | 列传第二 | 睿宗(即拖雷)、裕宗(即孛儿只斤·真金)、显宗(即甘麻剌)、顺宗(即答剌麻八剌) |
卷116 | 列传第三 | 后妃二-睿宗显懿庄圣皇后唆鲁和帖尼(即克烈·唆鲁禾帖尼)、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即弘吉剌·伯蓝也怯赤)、显宗宣懿淑圣皇后普颜怯里迷失(即弘吉剌·普颜怯里迷失)、顺宗照献元圣皇后答己 |
卷117 | 列传第四 | 别里古台、术赤、秃剌、牙忽都、宽彻普化、帖木儿不花 |
卷118 | 列传第五 | 特薛禅、孛秃、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卷119 | 列传第六 | 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 |
卷120 | 列传第七 | 察罕、亦力撒合、立智理威、札八儿火者、术赤台、镇海(即田镇海)、肖乃台、吾也而、曷思麦里 |
卷121 | 列传第八 | 速不台、按竺迩、畏答儿、博罗欢、伯都抄思 |
卷122 | 列传第九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铁迈赤、虎都铁木禄、塔海、按扎儿、雪不台(即速不台)、唵木海、昔里钤部、槊直腯鲁华、昔儿吉思、哈散纳 |
卷123 | 列传第十 | 布智儿、召烈台抄兀儿、阔阔不花、拜延八都鲁、阿术鲁、绍古儿、阿剌瓦而思、抄儿、也蒲甘卜、赵阿哥潘、纯只海、苫彻拔都儿、怯怯里、塔不已儿、直脱儿、月里麻思、捏古剌、阿儿思兰、哈八儿秃、艾貌 |
卷124 | 列传第十一 | 塔本哈剌亦哈赤北鲁 塔塔统阿岳璘帖穆尔 李桢速哥忙哥撒儿孟速思 |
卷125 | 列传第十二 | 赛典赤、赡思丁(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 布鲁海牙、高智耀(子睿附,即高睿)铁哥 |
卷126 | 列传第十三 | 安童、廉希宪 |
卷127 | 列传第十四 | 伯颜 |
卷128 | 列传第十五 | 阿术、阿里海牙、相威土土哈 |
卷129 | 列传第十六 | 来阿八赤、纽璘(也速答儿附)、阿剌罕、阿塔海、唆都(百家奴)、李恒 |
卷130 | 列传第十七 | 彻里、不忽木、完泽、阿鲁浑、萨理 |
卷131 | 列传第十八 | 速哥、囊加歹、忙兀台、奥鲁赤、完者都、伯帖木儿、怀都、亦黑迷失、拜降 |
卷132 | 列传第十九 | 杭忽思、步鲁合答、玉哇失麦里 探马赤拔都儿昂吉儿哈剌_沙全帖木儿不花 |
卷133 | 列传第二十 | 塔出拜延 也罕的斤 叶仙鼐 脱力世官 忽剌出重喜旦只儿 脱欢 完者都拔都 失里伯孛兰奚 怯烈 暗伯也速_儿 昔都儿 |
卷134 | 列传第二十一 | 撒吉思 月合乃昔班铁连爱薛阔阔 秃忽鲁唐仁祖朵儿赤和尚 刘容 迦鲁纳答思阔里吉思小云石脱忽怜斡罗思朵罗台弟阔阔出子脱欢也先不花 |
卷135 | 列传第二十二 | 铁哥术塔出塔里赤塔海帖木儿 口儿吉 忽都 孛儿速 月举连 赤海牙 阿答赤明安忽林失 失剌拔都儿彻里曷剌 乞台 脱因纳 和尚 |
卷136 | 列传第二十三 | 哈剌哈孙阿沙不花拜住 |
卷137 | 列传第二十四 | 察罕曲枢阿礼海牙奕赫抵雅尔丁脱烈海牙 |
卷138 | 列传第二十五 | 康里脱脱燕铁木儿伯颜马札儿台脱脱 |
卷139 | 列传第二十六 | 乃蛮台朵儿只朵尔直班阿鲁图纽的该 |
卷140 | 列传第二十七 | 别儿怯不花太平铁木儿塔识达识帖睦迩 |
卷141 | 列传第二十八 | 太不花 察罕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 |
卷142 | 列传第二十九 | 答失八都鲁庆童也速彻里帖木儿纳麟 |
卷143 | 列传第三十 | 马祖常巙巙 自当阿荣小云石海涯泰不华余阙 |
卷144 | 列传第三十一 | 答里麻月鲁帖木儿卜颜铁木儿星吉福寿道童 |
卷145 | 列传第三十二 | 亦怜真班廉惠山海牙月鲁不花达礼麻识理 |
卷146 | 列传第三十三 | 耶律楚材(子铸附,即耶律铸)粘合重山(子南合)杨惟中 |
卷147 | 列传第三十四 | 张柔史天倪史天祥 |
卷148 | 列传第三十五 | 董俊(子文蔚 文用 文直 文忠)严实 子忠济 忠嗣 |
卷149 | 列传第三十六 | 耶律留哥刘伯林郭宝玉石天应移剌捏儿 耶律秃花 秃满答儿 忙古带王珣(子荣祖) |
卷150 | 列传第三十七 | 石抹也先(即石抹阿辛)何伯祥子玮李守贤 耶律阿海何实郝和尚拔都赵瑨 石抹明安张荣刘亨安 |
卷151 | 列传第三十八 | 薛塔剌海、高闹儿、王义、王玉、赵迪、邸顺、王善、杜丰、石抹孛迭儿、贾塔剌浑、奥敦世英、田雄、张拔都、张荣、赵天锡 |
卷152 | 列传第三十九 | 张晋亨(好古)王珍、杨杰只哥、刘通、岳存、张子良、唐庆、齐荣显石天禄、石抹阿辛、刘斌(思敬)、赵柔 |
卷153 | 列传第四十 | 刘敏、王檝、王守道、高宣、王玉汝、焦德裕、石天麟、李邦瑞、杨奂、贾居贞 |
卷154 | 列传第四十一 | 洪福源、郑鼎、李进、石抹按只、谒只里、郑温 |
卷155 | 列传第四十二 | 汪世显(德臣 良臣 惟正)史天泽(格) |
卷156 | 列传第四十三 | 董文炳(士元 士选)张弘范 |
卷157 | 列传第四十四 | 刘秉忠、张文谦、郝经 |
卷158 | 列传第四十五 | 姚枢、许衡、窦默 |
卷159 | 列传第四十六 | 宋子贞、商挺、赵良弼、赵璧 |
卷160 | 列传第四十七 | 王磐、王鹗、高鸣、李冶、李昶、刘肃、王思廉、李谦、徐世隆、孟祺、阎复 |
卷161 | 列传第四十八 | 杨大渊、刘整 |
卷162 | 列传第四十九 | 李忽兰吉、李庭、史弼、高兴、刘国杰 |
卷163 | 列传第五十 | 李德辉、张雄飞、张德辉、马亨、程思廉、乌古孙泽、赵炳 |
卷164 | 列传第五十一 | 杨恭懿 王恂 郭守敬 杨桓杨果、王构、魏初、焦养直、孟攀、麟尚野、李之绍 |
卷165 | 列传第五十二 | 张禧、贾文备、解诚、管如德、赵匣剌、周全、孔元、朱国宝、张立、齐秉节、张万家奴、郭昂、綦公直、杨赛因不花、鲜卑仲吉、完颜石柱 |
卷166 | 列传第五十三 | 王綧、隋世昌、罗璧、刘恩、石高山、巩彦晖、蔡珍、张泰亨、贺祉、孟德子义郑义、张荣实、石抹狗狗、楚鼎、樊楫、张均、信苴日、王昔剌、赵宏伟 |
卷167 | 列传第五十四 | 张立道、张庭珍、张惠、刘好礼、王国昌、姜彧、张础、吕掞、谭资荣、王恽 |
卷168 | 列传第五十五 | 陈佑、刘宣、何荣祖、陈思济、秦长卿、赵与蒨、姚天福、许国祯 |
卷169 | 列传第五十六 | 贺仁杰、贾昔剌、刘哈剌、八都鲁、石抹明里、谢仲温、高觹、张九思、王伯胜 |
卷170 | 列传第五十七 | 尚文、申屠致远、雷膺、胡祗皞、王利用、畅师文、张照、袁裕、张昉、郝彬、高源、杨湜、吴鼎、梁德圭 |
卷171 | 列传第五十八 | 刘因、吴澄 |
卷172 | 列传第五十九 | 程钜夫 赵孟頫 邓文、原袁桷、曹元用、齐履谦 |
卷173 | 列传第六十 | 崔斌、崔彧叶、李燕公楠、马绍 |
卷174 | 列传第六十一 | 姚燧、郭贯、夹谷之奇、刘赓、耶律有尚、郝天挺、张孔孙 |
卷175 | 列传第六十二 | 张珪、李孟、张养浩、敬俨 |
卷176 | 列传第六十三 | 曹伯启、李元礼、王寿、王倚、刘正、谢让、韩若愚、赵师鲁、刘德温、尉迟德诚、秦起宗 |
卷177 | 列传第六十四 | 张思明、吴元珪、张升、臧梦解、陈颢 |
卷178 | 列传第六十五 | 梁曾、刘敏中、王约、王结、宋瑽、张伯淳 |
卷179 | 列传第六十六 | 贺胜、杨朵儿只、萧拜住 |
卷180 | 列传第六十七 | 耶律希亮、赵世延、孔思晦 |
卷181 | 列传第六十八 | 元明善、虞集、揭傒斯黄溍 |
卷182 | 列传第六十九 | 张起岩、欧阳玄、许有壬、宋本、谢端 |
卷183 | 列传第七十 | 王守诚、王思诚、李好文孛术、鲁翀、李泂、苏天爵 |
卷184 | 列传第七十一 | 王都中、王克敬、任速哥、陈思谦、韩元善、崔敬、 |
卷185 | 列传第七十二 | 吕思诚、汪泽民、干文传、韩镛、李稷、盖苗 |
卷186 | 列传第七十三 | 张桢、归炀、陈祖仁、成遵、曹鉴、张翥 |
卷187 | 列传第七十四 | 乌古孙良桢、贾鲁、逯鲁曾、贡师泰、周伯琦、吴当 |
卷188 | 列传第七十五 | 董抟霄、刘哈剌不花、王英、石抹宜孙 |
卷189 | 列传第七十六 | 儒学一-赵复·金履祥·许谦·陈栎·胡一桂·黄泽·萧渼·韩择·侯均·同恕·安熙 |
卷190 | 列传第七十七 | 儒学二-胡长儒・熊朋来・戴表元・牟应龙・陈孚・董朴・杨载・刘诜・韩性・吴师道・陆文圭・周仁荣・陈旅・李孝光・宇文公谅・伯颜・赡思 |
卷191 | 列传第七十八 | 良吏一-谭澄许维祯许楫田滋卜天璋 |
卷192 | 列传第七十九 | 良吏二-耶律伯坚·段直·谙都剌·杨景行·林兴祖·观音奴·周自强·白景亮·王艮·卢琦·邹伯颜·刘秉直·许义夫 |
卷193 | 列传第八十 | 忠义一-李伯温・石圭・攸哈剌拔都・任志・耶律忒・伯八・合剌普华・刘天孚・萧景茂 |
卷194 | 列传第八十一 | 忠义二-张桓・李黼・李齐・褚不华・郭嘉・喜同・韩因・卞琛・乔彝・颜瑜・王士元・杨朴・赵琏・孙㧑・石普・盛昭・杨乘・纳速剌丁 |
卷195 | 列传第八十二 | 忠义三-伯颜不花的斤・樊执敬・全普庵撒里・周镗・聂炳・刘耕孙・兪述祖・桂完泽・丑闾・孛罗帖木儿・彭庭坚・王伯颜・刘浚・朵里不花・野峻台・陈君用・卜理牙敦・潮海・魏中立 |
卷196 | 列传第八十三 | 忠义四-普颜不花・闵本・赵弘毅・郑玉・柏帖穆尔・迭里弥实・朴赛因不花・丁好礼 |
卷197 | 列传第八十四 | 孝友一 |
卷198 | 列传第八十五 | 孝友二 |
卷199 | 列传第八十六 | 隐逸-杜瑛・张特立・杜本・孙辙・何中・武恪 |
卷200 | 列传第八十七 | 列女一 |
卷201 | 列传第八十八 | 列女二 |
卷202 | 列传第八十九 | 释老-八思巴・丘处机・祁志诚・张宗演・郦希成・萧辅道 |
卷203 | 列传第九十 | 方技(工艺附)-田忠良・靳德进・张康 工艺孙威・阿老瓦丁・亦思马因・阿尼哥 |
卷204 | 列传第九十一 | 宦者-李邦宁・朴不花 |
卷205 | 列传第九十二 | 奸臣-阿合马・卢世荣・桑哥・铁木迭儿・哈麻・搠思监 |
卷206 | 列传第九十三 | 叛臣-李璮・王文统・阿鲁辉帖木儿 |
卷207 | 列传第九十四 | 逆臣-铁失・孛罗帖木儿 |
卷208 | 列传第九十五 | 外夷一-高丽、耽罗、日本 |
卷209 | 列传第九十六 | 外夷二-安南 |
卷210 | 列传第九十七 | 外夷三-缅国、占城、暹国、爪哇、琉求、三屿、马八儿等国、附录-进元史表 |
●纂修元史凡例
《新元史》问世后,对《元史》的改造并无过多出色之处。
史料价值
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立即着手组织《元史》的编纂,征集史臣和色目人编次成书,主要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意图是以此来说明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兴起都出于天命",而他自己则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因为明修元史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如本纪中记载作佛事,礼乐志中记载游皇城,列传则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方伎传。这些内容虽还有悖惯例,但恰恰反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情况,对研究金朝、元朝时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
存在问题
元明清三朝所修都有很多的问题元修宋史资料太少,清修明史雕琢太深,而明修《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多采用墓志、神道碑、家传、行述等现成史料堆砌,而且出于众手连裁剪雕琢的时间都没有给史官准备,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堆砌混乱之处。所指出的问题主要是: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抵牾。如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同一专名,译名不一。史文译改,有时全反原意。沿袭案牍之文,以致《河渠志》、《祭祀志》出现了耿参政、田司徒、郝参政等官称而不记其名。又据案牍编宰相年表,仅删去其官衔而不予考订,以致有姓无名。
《元史》列传照抄碑志家传之类,取舍不当之处甚多。改写纪年的干支,竟有误推一甲子六十年的情况,使史实完全错乱。史料中没有具体庙号的皇帝,改写时弄错的例子甚多,如将太祖误为太宗,太宗误为太祖,宪宗误为世祖,世祖误为宪宗等。纂修人对前代和元朝蒙古族的制度也不熟悉,如宋朝各州另有军号、郡名,《地理志》述沿革,却写成某州已改为某军、某郡之类。又如蒙古各汗的斡耳朵,汗死"其帐不旷",由后代后妃世守以享用其岁赐,《后妃表》编者竟据此名单列为某一皇帝的妻妾。修元史的危素早年就由于参加《宋史》、《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严肃态度,十分值得后世学者效法,当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传"时,由于不信任手旁的现成资料,曾经特别买了许多食物送给一些白发宦官,设法获知了实际的情形,然后才下笔写书,一点儿都不肯敷衍马虎。《元史》问世后,明朝的徐一夔也说:顺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无"实录"可据,又没有参考书,只凭采访写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实。清代史学家对它表示了不满,钱大昕则是不满者中持激烈否定态度的一个。他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所以清人钱大昕嘲笑"修《元史》者,皆草泽腐儒,不谙掌故",因此下笔"无不差谬"。
不过,由于《元史》的编纂距元朝灭亡只有一两年时间,元朝的一些史料,当时还没有得到。如明人说元代用人行政"皆分内外三等"。奴隶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有一个江西人七岁时为过骑所掠,被辗转卖到一个蒙古牧主手里,带到蒙古地区。主人将他改名察罕,给一领皮衣御寒,令他放牧二千头羊,早出晚归。所牧羊有死、伤、逃逸或养瘦的,都要遭到鞭鞋。这个江西人的遭遇,很具体地反映了蒙古地区奴隶阶级的状况。 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由于太过传说不符史家思想,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籍、档案等等,都是很大的缺憾。像大将常遇春攻克开平,俘获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史料,因是洪武三年六月,《元史》已二次修成。这些史料就来不及引用了。又因当时的编纂人不懂蒙古文,考订的功夫也不够,造成《元史》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应立传而无传,甚至开国勋臣的传记也有缺略;有的一个人立有两传。至于史实错误,译音不统一等,就更不胜枚举。因此,阅读《元史》,应参考《元朝秘史》、《蒙古源流》等书籍。更重要的是历代史书都有艺文志,哪怕元修宋史各家书籍故意减少不载也没有删除,到了元史中就直接略过了可能是史官对至元毁藏的不认同认为元朝时文人只能听曲写曲。
明成祖时命解缙改修《元史》,他写了《元史正误》一书。后来,参加纂修《元史》的朱右又写《元史拾遗》,许浩作《元史阐微》等,都是对《元史》的订正和补充。清朝的学者,进一步对《元史》加以考证和改编,成果累累,像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还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元朝秘史》。这些书籍对《元史》作了不少增补考证,但仍有许多遗漏。直到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撰成了《新元史》。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令把柯劭忞《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这样,原来中央政府承认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若再加上《清史稿》则称为"二十六史"。但它们都不能取代《元史》原书。
历史评价
对于《元史》的批评,主要认为它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没有认真的融合贯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略加删削修改而成。
但是,作为研究元代历史的史料来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价值更高。它仍是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①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②《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去全书一半,而本纪占全书近四分之一,《文宗纪》竟多达一年一卷。有人批评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这种作法却起到保存上述失传史料的作用。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族文人常有碑传可资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无从搜寻,因此立传有详于文人,略于蒙古将相大臣的现象。如丞相见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传的不及一半。太祖诸弟、诸子仅各有一人有传,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可是就见于列传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当时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③纂修者违反了修史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如有人批评"作佛事则本纪必书,游皇城入之礼乐志"。又批评它"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但这些保留或增加的内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史实。此外如《地理志》附录河源、西北地、安南郡县等项,《祭祀志》附国俗旧礼,《食货志》增创岁赐一卷,这都是根据元代实际情况保留下来的重要史料。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