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学报》创刊于1919年1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学术期刊。
据2020年3月31日《作物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作物学报》编委来自会有顾问22人、常务编委人、编委103人、编辑4人。
据2020年3月31360百科日中国知网显示,还权依《作物学报》共出版文献7351篇,总被下载2063877次、总被引228500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497、(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524绍合报。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绿实仍平台显示,《作物学报》文献量为6415篇、基金论势优案始克入文量为4481篇,被引量为188028次、下载量为358798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8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400名。
- 中文名称 作物学报
- 外文名称 Acta Agronomica Sinica
- 语种 中文
- 类别 作物科学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办刊历史
1919年1月,《中华农学会丛刊》创刊,由中华农学会创来自办。
1919年自第1卷360百科第5期起,改名为《中华农林会报》。
1920年1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中华把清且拉农学会报》。原以裂衡边校万卷期计算,第3卷第12期后改为以期计算。自第43期起迁上海出版,第119期起迁南京出版,抗战期间以送在重庆出版,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出版,1950年迁回北京。
1950年4月,改名为《中国农业研究》,由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
1952年4月,改名为《农业学报》,由春只河关剧留外史中国农学会主办。
1960年,停刊。
1962年,复刊改名为《作物学报》,季刊,卷期另起。
1962-1965年,《作物学报》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农业出版社出版,自留船略百1962年(第1卷)到19谈妒营司专65年出版了4卷。
19判一河随66年,停刊。
1979年,复刊(第5卷)。
1979-1982年,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作物学会编辑、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0年,64页/期。
1981年,72页/期。
1983-198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打企在料甲多止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主办、中国作物学会编辑、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5年,改者架般久色秋艺温顶呀由中国农学会出版。
1987华年,88页/期。
1988年起,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编辑、中国农学会出版。
1989年,改为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1年起,改为双月刊。
孙晶察关轻耐即采1993年,96页/期。
才字岁行由修 1994年,128页/期。
2001务坐河显品钢微果题六年起,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好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144页/期,由正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
2004年,改为月酒城谓容刊,112页/期巴取纸优也门设烈。
2005年,144页/期。
2006年,160页/期。
2014年,好路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贵宪短卫白信抗超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 报道内容
《作物学报》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谷物化学、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以及专题综述、评述等。
- 主要栏目
《作物学报》设有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研究简报、综述、科技写作、基金分析等栏目。
- 读者对象
《作物学报》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
编委人员
据2020年3月31日《作物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作物学报》编委会有顾问22人、常务编委人、编委103人、编辑4人。
顾问:
姓名 | 工作单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
庄巧生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院士 | 程顺和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院士 |
李振声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院士 | 辛世文 |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 | 院士 |
范云六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院士 | 刘旭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院士 |
沈允钢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 院士 | 李家洋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院士 |
袁隆平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 | 院士 | 陈温福 | 沈阳农业大学 | 院士 |
傅廷栋 | 华中农业大学 | 院士 | 康振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院士 |
戴景瑞 | 中国农业大学 | 院士 | 喻树迅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院士 |
盖钧镒 | 南京农业大学 | 院士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大学 | 院士 |
于振文 | 山东农业大学 | 院士 | 张启发 | 华中农业大学 | 院士 |
荣廷昭 | 四川农业大学 | 院士 | 张洪程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院士 |
官春云 | 湖南农业大学 | 院士 | 王汉中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院士 |
常务编委:
姓名 | 工作单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毛龙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张天真 | 浙江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孔令让 | 山东农业大学 | 赵明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田志喜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姜东 | 南京农业大学 |
刘庆昌 | 中国农业大学 | 倪中福 | 中国农业大学 |
邱丽娟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徐建龙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张卫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编委:
姓名 | 工作单位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刁现民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张辉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马有志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张立武 | 福建农林大学 |
马传喜 | 安徽农业大学 | 张吉旺 | 山东农业大学 |
马武军 | Western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ood, Murdoch University, Australia | 张旺锋 |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
马建锋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ioresources, Okayama University, Japan | 张金发 |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USA |
马渐新 | Purdue University, USA | 张学勇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王东 | 山东农业大学 | 张建华 |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王涛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张洪斌 | Texas A&M University, USA |
王二涛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 张喜英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
王克剑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陈阜 | 中国农业大学 |
王秀娥 | 南京农业大学 | 陈峰 |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USA |
王振林 | 山东农业大学 | 陈承慈 |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
王晨阳 | 河南农业大学 | 林中伟 | 中国农业大学 |
方德秋 | USDA,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A | 罗卫红 | 南京农业大学 |
卢艳丽 | 四川农业大学 | 金黎平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田丰 | 中国农业大学 | 周广生 | 华中农业大学 |
田冰川 | 中信农业-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 | 周文彬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田晓莉 | 中国农业大学 | 周治国 | 南京农业大学 |
冯佰利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周顺利 | 中国农业大学 |
司怀军 | 甘肃农业大学 | 周新安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吉万全 | 西北农林大学 | 赵吉平 | Ball Horticultural Company, USA/山东农业大学 |
庄杰云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胡培松 | 中国水稻研究所,院士 |
刘鹏 | 山东农业大学 | 胡锦国 |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USA |
刘巧泉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柏贵华 |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USA |
刘志勇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钟旭华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
刘国振 | 河北农业大学 | 贺浩华 | 江西农业大学 |
刘忠松 | 湖南农业大学 | 贾育林 | Dale Bumpers National Rice Research Center, ARS-USDA, USA |
刘录祥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夏先春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刘胜毅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柴强 | 甘肃农业大学 |
刘登才 | 四川农业大学 | 晏月明 | 首都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孙根楼 | Saint Mary's University, Canada | 钱前 | 中国水稻研究所,院士 |
严建兵 | 华中农业大学 | 徐辰武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严威凯 |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Eastern Cereal and Oilseed Research Centre, Canada | 高志强 | 山西农业大学 |
杜雄明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高聚林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李广 | 甘肃农业大学 | 郭文善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李平 | 四川农业大学 | 郭旺珍 | 南京农业大学 |
李少昆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黄见良 | 华中农业大学 |
李立会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黄荣峰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李向楠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章元明 | 华中农业大学 |
李承道 |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ustralia | 彭少兵 | 华中农业大学/IRRI |
李柏林 | DuPont Agricultural Biotech, Pioneer Inter Hybrid, USA | 董合忠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李洪杰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蒋国梁 |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USA |
李新海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韩方普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李慧慧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韩渊怀 | 山西农业大学 |
杨海顺 |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USA | 惠大丰 |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USA |
邱晓 |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 | 程方民 |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何中虎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CYMMIT | 程祝宽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何予卿 | 华中农业大学 | 童依平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何光华 |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 | 谢甫绨 | 沈阳农业大学 |
邹吉涛 | Saskatoo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 阙友雄 | 福建农林大学 |
沈金雄 | 华中农业大学 | 薛吉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宋启建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A |
编辑:王永芳、毋洁、闫春伶、祁葆滋
办刊成果
收录情况
《作物学报》是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来自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360百科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被美国《化学文摘》(CA)(2005年起)、俄罗斯《文摘齐黑精明旧布说模国航杂志》(AJ of VINITI)(2005年起)、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CABI)的CAB Abstracts数据库(2005年起恢复收录)、联合国粮农组织(FA友只爱刘永候O)的"Agris数据库"(2006年起)、日本科学技术数据库(JST)(2007年起)、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 NS)(2008年起)、波兰《哥白尼索引》(Index of Copurnicus)(2008年起)、英国《全球健康》数据库水养及(Global Heal原燃杆合策th)(2009年三国起)、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2011年起)、"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丰教善队库"、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中国核心表难如谈财给待随兵及名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系列等氧林初满吸职收录。
出版发行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作物学报》共出夫问宁第右来职块伯员版文献7351篇。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作物学报》文献量为6415篇、基金论文量为4481篇。
属影响因子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青雨立《作物学报》总被下载2063877次、总被引228500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497、(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524。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作物学报》被引量为188028次、下载量为358798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8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400名。
荣誉表彰
1992年,获"中国科协优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三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北京市优秀自然科学期刊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刷质量奖"。
1996年,获"中国科协优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二等奖"、"全国农口优秀学术期刊奖"。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联名合著的2000、2004、钟云房孔况内培2008、2011、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登载,该刊名列"农学、农作物"类核心期刊的首位。
挥升 2000年,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颁发"全国农身九父督粉秋备犯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序第二名"的奖励证书。
2002年,获"全国农业细飞伯刑正沿热办爱介优秀期刊一等奖"、"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被评为"200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3年,被评为"2002年百种中国杰出官帮效言率扩弦防学术期刊"。
2004年,被评为"200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全国农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被评为"200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6年此边吃蛋斤染司述助乙,被评为"200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7年,被评为"200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8年,被评为"2007年百种中国杰适继出学术期刊"。
2009年,被评为"2008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一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程维红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
2010年,被评为"2009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09、2011、2013、2015年被评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提名奖",被评为"201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2年,被评为"2011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3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科技期刊",被评为"2012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4年,被评为"201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5年,获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科技期刊",被评为"201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2015年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2016年,被评为"201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2016年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评为"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CNKI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8年,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提名奖",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2018年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被评为"2017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2019年,被评为"2018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文化传统
办刊宗旨
报道作物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为繁荣中国作物科学研究、促进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
主编 | 万建民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院士 |
副主编 | 陈晓亚 |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 院士 |
杨建昌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
张献龙 | 华中农业大学 | ||
王建康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徐明良 | 中国农业大学 | ||
刘春明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王道文 | 河南农业大学 | ||
孙传清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丁艳锋 | 南京农业大学 | ||
金危危 | 中国农业大学 | ||
储成才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
程维红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编辑部主任 | 程维红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