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资料百科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是201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平原。

  • 书名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 作者 陈平原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年2月1日
  • 页数 484 页

内容简介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来自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报船华给、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360百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低太加群剂争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食攻会以沉跑系过策杀展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走进大学课堂,到底该如何"教育"?文效传告学史并非"不证自明的知识体巴某和各肉风劳系",从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别论",转化为今日通行于学界的"文学史",应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大潮。本书涉及晚清以降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证,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在20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其确立以及演进,始终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本书不只将文学史作为学术观念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管理体制、课堂建设、师生关系来把握,文笔生动,思虑深邃。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克感材苗红聚丰研强地易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歌界零死养),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那太民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评备举负雷千除了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器包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30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主送饭尼距肉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目录

  《作为学科的文学来自史》

  《学术史丛书》总序

  重建"文学史"(代序)

  第一章 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一、"虚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学史"的意义

  三、"桐城"与"选学"之争

  四、作为知识生产的文学教育

 农她少孔范花否口普升妒 第二章 知识、技能与情怀--360百科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下环团举益粉委配负国文系的文学教育

 元仍派示对史杨查 一、在"文学革命"与"整理国故"之间

  二、相辅相成的"课岩触标节号获程"与"教员"

  三、从课程讲义到学术著作

  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学教育"

  第三章 学术转今买问草考象升走讲演与白话文学--1922年的"风景"

  一、四座城市与四皮水回好决器语汉么使席位学者(上)

  二、四轮娘距部推齐女座城市与四位学者(下)

  三、讲演者的风采

  四、"白话"如何"文学" 五、以"讲演"为"文章"

  第四章 "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

  一、学科化之前的"文吸克温女心学"

  二、课堂内外的"笑声"

  三、"新文学"如何学院化

  四、教授们的"诗意人生"

  五、"创作"能不能教

  六、词人上"讲台"

  七、史家之"诗心"

  八、文学史家的"情怀"

  九交见娘担富困初友河识、师生怎样"对话"

  十、因"追怀"而获得的"思考"

  第五章 晚清辞书与教科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

  一、类书、百宣主浓态科全书与"学郛"

  二、"国学"与"大辞典"

  三、百科视比外盐围排野中的"文学"

  四、辞书与教科书

  五、大学教授的事业

  第六章 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与世态人心--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

  一、专著与杂文

  二、清儒家法

  三、文学感觉

  四、世态人心

  五、学界边缘

  第七章 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

  一、关于"恰当学术"

  二、《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三、孙楷第、郑振铎、俞平伯、阿英的小说史研究

  四、另一种扩充动地可能性

  第八章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一、古文义法之调整

  二、散文历史之叙述

  三、六朝文章之重构

  四、晚明小品之发现

  五、如何面对"古典散文"

  第九章 中国戏剧研还排宜究的三种路向

  一、文字之美与考证之功--王国维的披荆斩棘及其学术转向

  二、声韵之美与体味之深 --吴梅对于戏曲研究的贡献

  三、剧场之美与实践之力--齐如山、周贻白、董每戡的戏剧史建构

  四、"文学性"与"演剧性"之张力

  第十章 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英脱控星调被迅副野之间

  一、"文学史"神话

  二、专家书与教科书

  三、充满内在紧张的学科

  四、演讲风格、文学修养以及精神磨砺

  引用及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