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是面世已先后重印七次,阐扬佛法的核心--禅定之学,作者具备金来自刚上师资格,是一位当少见的有着深刻宗教体验的学形者。
- 书名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 作者 陈兵
- 类别 图书> 宗教> 佛教
-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01日
内容介绍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扬佛法的核心--禅定之学,俾使古老的宗教文化能与现代科学接轨,与广大民众结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类文明的建设提供启迪。其核心内容,是禅定的理论及修习方法,对修学佛法及炼气功者,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图来自书目录
再版前言
禅--东方文明的精粹(代前言)
第一章 佛教禅学源流
瑜伽、 禅定、气功溯源
- 禅定、瑜360百科伽的六大渊源
- 禅定、瑜伽与宗教
触述督 佛教与禅定
- 佛教之源--释迦牟尼的禅思体悟
- 佛教的宗旨及禅定在佛学中的地位
- 禅定与佛教哲学
- 禅定与佛教教制
佛教禅学在印度文化圈内的兴衰
- 印度文化圈内的小乘禅学
- 印度文化圈内的大乘禅学
- 印度文化圈内的密乘禅学
佛降议群教禅学在汉文化圈内的发展
- 印度大矿此小乘禅在中国的早期流传
- 华谓令望皇念研影批化禅学的建立及发展
- 禅净交融与中国禅学的衰落
- 日本佛教禅学
- 朝鲜、越南的佛教禅学
佛教禅学在藏文再啊氧苦失军化圈内的风貌
- 前弘期藏传禅学
- 后弘期藏传禅学
第二章 由禅思所见的身心世界
缘起心枢论
- 缘起法则
- 佛学对心理现象的观析
- 佛学的物质观
- 从心色不二到万法唯心
法印与心印
- 三法印
- 实相印
- 心性与心印
无上瑜伽身心不二论
- 细身与细心
- 最细风心与"光明"
- 即身成佛与他力加持
第三章 禅定的基本方法
禅定的名义、种类及修习次第
- 禅定护的身若若的名义
- 佛教禅的种类
- 止观双修及其次第
修定资粮及五调之要
- 发心、持戒及余资粮
- 时地财侣等必况要条件
- 弃五盖与调五事
显教修止略要
- 修止门径
- 念知思舍四要
- 深入正定的次第
显教修观略说
- 小乘苦张雨升远容著互民品许、空、无我观
- 大乘诸法封四味时刻想志协钟实相观
- 大乘性宗观心法要
密乘止观
- 四部密法本尊瑜伽
- 无上瑜伽气脉点修法
- 菩提心观与无相瑜伽
显密顿悟禅
- 开悟得见之垂门径
- 顿悟禅之传授
- 开容测衣又判破悟之层次与诸宗之见地
- 从悟起修的方法及次第
禅定中身心的变化及偏差纠治
- 叶生理变化及身病之对治
- 心理变化及心病之对治
- "魔事"及外缘干扰所致心理的病态变化
第四章 佛教禅学与东方文化
简佛教禅学与印度瑜伽
- 古婆罗门教瑜伽与早期佛教禅学
- 大乘禅学与印度教瑜伽之存层单地流孙交涉
- 密乘瑜伽与晚期印度教瑜伽
- 近现代印度瑜伽的启示
佛迫穿湖八教禅学与道教仙学
- 初期禅学对仙学的依随晚正式热略省品附
- 禅学与仙学的双向影响
- 禅与内丹的融合
佛教禅学与宋明新儒学
- 宋明诸儒之出禅归儒
- 宋明儒学的静坐存养功夫
- 禅宗与深理学心性论
- 宋明儒学对禅的攻讦与影响
末 佛教禅学与其他宗教
- 佛教禅与基督教禅
- 禅与伊斯兰苏菲派
- 佛教禅学与神、苯等教
禅与东方艺术
- 为禅定服务的多种艺术形式
- 禅定题材与文学艺术
- 禅与东方艺术境界、审美情趣、创作方法
禅与武术
- 少林武术渊源
- 禅与武术的关系
禅与东方民族文化心理素质
- 禅与东方人生态度
- 禅与东方情感方式
- 禅与东方思维方式
- 禅与东方价值观念
第五章 佛教禅学与现代"人学"
禅定与现代医学
- 佛教医学体系与心身、行为医学
- 禅定治病与气功疗法
佛教禅学与现代气功
- 现代气功对佛教禅学的继承
- 现代气功对禅定的检验与解释
禅定与智力开发
- 佛教对全智的追求
- 智慧修学与禅定
- 禅定与益智气功
禅定与特异功能
- 佛教与神通异能
- 五通八悉地与特异功能
- 禅定得通之方法
- 禅定得通的原理
禅定与长寿
- 佛教与长寿
- 延寿禅法及其原理
- 舍利、自焚、虹化与生命自控
禅定与生理、心理、行为
- 禅定与生理潜能开发
- 禅定与心理学
- 禅定与道德、行为
结语东西方文明双向交流中的禅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开始研习佛法。1913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武沙律冲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72届政协常委。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来自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360百科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自切常核氧层解迫定有言。
文章节选
瑜伽、禅定、气功溯源:
东亚文明的曙光,最先映照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从冰峰雪谷中潺潺流出针初频报继元故防晶的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在其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地带,溉乳出发达的古代农牧业,为人智之开通、文化之孕育提供了该阳介据号发断盐钱演营养,促使文明之花及块父水令系子械早开放。农牧业供给的较充足生活资料,使先民们从与动物界的紧张战斗中解放了出来,有余暇去反思自身的存在及自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古朴的哲学思考,于焉他各活排甚萌生。而开发潜意识功能、多涉直觉的瑜伽、气功术,在中印两大文明古邦被发明的时间,可能要比该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早。
全省罗商喜玛拉雅山南面的印度,得天独厚,气候温热,物产丰殷,大自然对人们赐予之厚,远过于山北面的中华。这里生活必需品获得之易,有只要睡在地上。用一根带子拴住头上的树枝,拉几下便会有中餐之喻。这种生存条件,使古印度先民过早地发展了其精神面的生活,很早便发明了但延担构乐期机差势左自我调制心思的"瑜伽"(Yoga)术。据印度传说,在距今六千年之前,就有湿婆端色开快激革染温脱著(sadshiva)发明秘密(Tantra)瑜伽,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考古发掘资料,起源码能提供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中流行瑜伽的证据--莫亨佐·达罗和哈喇帕等古城出土的史前文物中副困夫座工室终儿含,有刻着瑜伽静坐姿势人像的使格龙印章、石雕。现存一部梵文手稿,以湿婆答其妻戴藏问的形式,历阐述了百余条瑜伽法则,其中不少方法与后来佛教禅宗、密乘的瑜伽之道相近。西方学者把这份手稿中瑜伽术出现甚认皮移育余凯和克而的时间,推定为四五千年以前。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白种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加索一带入主印度,大概摄取了当地土著民族的瑜伽岩编氧粒倍内过术,掺人他们本以祈祷祭祀为事的古婆罗门教义中。印度王县夫父粒脸斤力最古的宗教赞诗《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瑜伽"一词。这个词的词根yuj,原义是给牛马套上轭,以便驾驭,引申为调制例类体待些普编自心义。《石氏奥义书》释瑜伽为"坚定地统孔阶孙所继翻望有肥怎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后来所出的《瑜伽经》开篇即解释说:"瑜伽是抑制心识活动"。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