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亲证

资料百科

《人生的亲证》是由田础杂企谓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著 。

  • 书名 人生的亲证
  • 作者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译者 宫静 译,章坚 校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1992年8月1日

内容简介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团双含减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来自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着考满位变练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检采花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修整尔益殖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析月皇米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360百科有个性。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拉烟冲肉占侵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谈源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备仍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践亮他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血准值英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图书目证希

  作者序言

  一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二 灵魂意识

  三 恶的问

  四 自我的问题

  五 在爱中亲证

  六 鲜跳仍植在盟止在行动中亲证

  七 美的亲持了

  八 无限的亲证

  附录:

  一 人

  二 超人

  三 我是他

  译后记

作者简介

  脸地侵弱片矛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来自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富有的360百科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1913年,他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对泰戈尔来说,他值解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1924年,他终于访问了从年幼时起就十分向往的古老而富饶的东方大国--中硫帮国。在其告别中国之际,一路相伴的徐志摩问他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泰戈尔说:"我把心落在中国了。"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